《儒林外史》科举制度下的人物群像女性形象

初者5093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1月10日
刚开始看的头昏眼花,后来越看越觉得很有意思

BOOK

因为教学的原因《儒林外史》粗读精读也读了好一些了,这本书确实“难看”,刚开始看的头昏眼花,后来越看越觉得很有意思,一是觉得讽刺有意思,二是觉得吹牛吹得有意思,三是觉得人物群像有意思。刚好给学生做了复习,也再次去翻开了《儒林外史》。今天聊聊“人物群像”

按照常规分法,以谋取功名富贵为主线可以将人类分为以下五类。

1.第一类:热衷科举,沉迷八股,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鲁编修等。

2.第二类:本质不坏,经历科举洗礼之后道德堕落,如匡超人、牛浦郎。

3.第三类:做了官的知识分子,他们很快成为贪官污吏,如汤奉、王惠。

4.第四类: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等。

5.第五类: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

这些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在此谈谈另一个群体——女性形象(深明大义王冕之母、千古妙人沈琼、精通举业文章鲁小姐、迷恋富贵王太太、工于心计的节妇赵氏、南柯一梦聘娘)

《儒林外史》中更多以封建士大夫为描写对象,在其中女性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女性形象在此熠熠生辉。在这其中王冕之母,沈琼枝亦是惊艳到我。

王冕之母

01

(1)老实人的踏实:王冕的母亲在《儒林外史》中并未着墨很多,但形象却也深刻,王冕的母亲虽身处清贫之境却从不慕富贵功名,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劝过王冕去学八股、考科举。在王冕年幼、家计难支之日,王冕之母对王冕的教导是让他在秦老家诚实、勤勉地放牛,因为这样就“每月可以得他(秦老)几钱银子”,况且又有“现成饭吃”,做“老实人,干老实事”,索性王冕也听得母亲的教诲,勤勤恳恳地放牛,自己自学生才,刻苦努力。王冕为何在这样的一个俗世中能免遭其难,我想这一定是王冕母亲性格影响,以及王冕母亲的教育功效。

02

(2)底层人的智慧:而当王冕学问已成时,弥留之际的她对依然王冕千万的叮嘱:“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耍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王冕母亲非常了解她的儿子,于是在行将就木时还叮嘱王冕不要去科考。这跟小说中的众多男士以及同是女性的鲁小姐可大不相同。

03

(3)为母的深明大义:当王冕要出去躲开知县的纠缠,却又担心母亲的时候,王冕之母非但没有那种一般百姓对权势的畏惧或谄媚,并且还镇静自若、理直气壮的对王冕说“你自放心出去躲避些时不妨。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二)千古妙人沈琼枝

01

(1)才貌双全:沈琼枝,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关于沈琼枝的外貌,我们在书中所获不多,唯一一句是从宋为富丫环口中得知的:“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而封建社会有这样一句话“娶妻娶德,娶妾娶貌”,包括在后文,我们随着杜少卿的视角去看沈琼枝的描写,从这些直观感觉——嗯!沈琼枝应该是个美人。她不流于俗,知县令她当面作诗,她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请随意命一个题,原可以求教的”,便“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简直有曹植七步赋诗的魄力。在出逃之后“精工顾绣,写扇作诗”。

02

(2)自尊独立人格

沈琼枝是那个污浊世界中的奇人。她虽然没有杜少卿那种礼乐救世的热情与悲戚,也没有市井奇人那“变徵之音”的遥深寄托,但在争取人格独立这点上,她比他们更勇毅卓绝。杜少卿等奇男子有先天优势,他们只要愿意就可将自己的那种“不入流”的人生追求,自得其乐地贯彻下去,而沈琼枝不行,她必须顽强斗争才能逃脱为宋妾的命运,兑现自己的追求,

她身上包裹着一团不自知的时代精神——争取人格独立自由的心火,但她还只能依据那些既成的观念、古已有之的“现成思路”进行叛逆性的思考。当她抗拒盐商的婚骗时所标举的道理只是“张耳之妻”一类的名分思想,然而“衣冠人家”的女子又罕有她那种形式的逃婚之举。同是逃婚,甚或同是因为不甘为妾而逃婚,但因个性不同方式也会不同,如果真是映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则蕴含着新的文化信息。

03

(3)智勇双全

在宋为富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早已将事情猜透,便打算逃离宋家;她临走之际,做好了充足准备,打包金银首饰,乔装打扮,买通丫鬟,从而得以顺利逃走。面对宋为富的追踪,她在遇到豪侠杜少卿之后,不便贸然相访,便问杜少卿是否同夫人在此,以拜谒夫人为名,找到了一条救命的绳索。她的出逃是对“才女嫁俗商”这一不公平的命运的反抗。我在想假如她得遇杜少卿那样的“豪杰”,她也许就不计较“妻妾”的名分了呢。像“宋为富”这样的人是她所不齿的,吴敬梓也清楚地交待了沈琼枝对宋为富的蔑视:“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赏鉴,且让我在此消遣几天。”这极虚的闲笔却写出了沈与宋具有两种不同的人性水平,正是如此,小妾的身分才使她从观念到情感都感到是不能忍受的人格侮辱。

尤其可贵的是她的审美情志能转化成斗志,能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冒险扭转“乾坤”,而不是那种心境大于处境,言语代替行动。她本来可以看见是娶妾的兆头而不去,她之去既像成婚,又像是兴问罪之师。却依旧能闲庭漫步,安之若素,不忧不惧。最后在出逃时也想了计谋并“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环,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俨然如赵云闯敌阵,从容镇静,如入无人之境。深闺大院是如何办到的,真乃智勇双全也。

04

(4)不畏强权

她明知宋家不安好心,却敢于只身入虎穴,一进宋家就表现出了“不好惹”的样子,狡诈的宋家使她孤立无援,她却勇于做出逃离的决定并付诸实施。在公堂之上义正词严,敢于说真话,作诗也毫无惧色。对南京无赖子的调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跟“拿囮头”的人“支支喳喳的嚷”。生活磨就了她“以恶抗恶”的风度。她不是“犯勿校”的儒者,而是自己保卫自己的豪宕的“侠女”。作者赋予了她独立生存下去的力量,让她在必要时能使出武术。这种感觉就很像湖南湘妹子的辣劲。

05

(5)刚柔并济

不管她再怎么强硬,终究还是一名女子,还是带着水一般的“温性”

避祸于杜家,她不想牵连别人;被差人拦在门口,她从容不迫,言辞合情合理,自带威严;在公堂之上,她痛斥宋为富;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宋为富这种豪横欺瞒的盐商,她的态度鲜明果决,进了宋家,她却不拘小节;利涉桥卖文,好事的恶少来说混话和讹诈,她皆以怒骂相斥

然后为何要称其为第一妙人,皆是因为我对沈琼枝的钦慕之意。她逃出宋府后靠“精工顾绣,写扇作诗”谋生,自食其力,一介女流却过得比其余其人更加艰辛。在“开私门”的地方“开私门”平庸的好人也无法理解一个奇女子的情怀和艰难。最后武书终于承认“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邪货,他却不带淫气;若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她却又不带贱气。看她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

作者是故意用人物的评论完具对琼枝的精神风貌的勾勒,这还是表象的勾勒。对琼枝精神品格的评价,只有杜少卿有资格、有条件说得准确、深入:“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因为他不但自己追求人格独立,也理解、支持别人的同样性质的努力。他俩之间是“惺惺惜惺惺,好汉知好汉”。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契合,使二人成为陌路知己。在整部《外史》中与琼枝“同气连枝”者唯少卿一人而已。所以,这个几乎是怀疑、蔑视一切男人的高傲的女性,终于在知己面前敞开了心扉,倾诉了满腹悲酸:“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同样是靠卖诗文为生的杜少卿,那四个靠“贱行”维持生计的市井奇人,只要不受名利诱惑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意志和人格状态,她却还得承受那个社会惯见的男人对女人的压迫,调戏以至于欺凌,还得迎接随时都可能到达的捕快。尽管她付出了比上述奇人多两倍的努力,她的迅速消逝也是终不可避免的。

作者写她的结局是真实而深刻的。杜少卿钦佩她,却无力救援。她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好的斗争武器,她因有“才”而追求人格独立,从而卷入斗争,亦因有“才”而获释。她的性格很单纯,完全受她全部内在的天性所左右,对那个社会始终抱着闯着瞧的探索姿态。仅此一点,琼枝就是令人敬佩、令人羡慕的,令那些奴性的男女能够忍受任何缓慢而均匀的压迫的柔弱人种汗颜的了。

这个生活舞台,给予沈琼枝的只有狭窄、低矮和气闷。这块土地,既不惩罚恶棍,也不处分被害人。这个环境就是这样,人无法在其中获得完满而正常的发展。它是沉默的,只允许沉默的灵魂合法的“自由”的走动。有的因越位而串演了喜剧,匡超人、牛浦就是:有的因“越轨”而承担起悲剧,杜少卿、沈琼枝便是启示性的显例。而作者又告诉人们:不越轨就是沉沦,越位者是犯了方向性错误,而那些认同了环境的沉默的灵魂,连同那环境本身不是木乃伊么?

雨山 初者

欢迎 关注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