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从'形神合一'谈《千金方》导引养生思想(文摘)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952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本文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2020年第2期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 蒋立卫,顾博丁,梁尚华

编辑推荐语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养生保健智慧。该文从中医学“形神一体观”的角度分析孙思邈《千金方》导引养生思想,从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介绍《千金方》的导引实践方法,阐明“形神一体观”在祛邪防病和养生保健中的意义,值得借鉴。

以下为正文

孙思邈以前“形神合一”理论探析

中医的形神理论起源于上古时期宗教观和万物有灵论。

有关形神理论的探讨始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先秦诸子认为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气构成“形”和“神”,神居于心,形神相合而为人。形神理论的探索在《黄帝内经》中初具雏形。

南北朝社会动荡,关于形神理论的探索,佛道两家虽都坚持“形神合一”,但均未摆脱上古宗教观的影响,道家追求通过养气来养神和练形以达到“神形不离”而长生;佛家注重修养心神,超脱肉身;思想界范缜认为生命存在时“形神一体,形质神用”,“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结束了“形神不灭”的讨论;医学界已脱离上古的宗教观,将“神”聚焦于人体的精神和思维。

从“形神合一”谈孙思邈导引养生思想

孙思邈整合了隋唐前的形神理论,把“神”归为人体“精神、神志、思维”,认为人之形体需通过神与气来荣养,身体是精神的“窟宅”。

孙思邈亦为导引养生的推崇者,《千金方》中对导引进行了全面论述,强调按摩导引在祛除病邪和防病养生方面的意义,即使没有疾病也要用导引养生之法来预防疾病。通过导引这种以肢体运动和按摩为主并配合呼吸吐纳的方法,从调身、调息、调心等方面进行修炼和调摄以“养性练形”,达到形体与精神协调平衡,实现祛病除邪和防病养生的目的。

(1)以调身为主的导引。

孙氏的导引法主要是《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的老子按摩法和天竺国按摩十八势,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导引养生法的精华。

老子按摩法中介绍了摸、振、擦、拍打、摩、按等手法;天竺国按摩十八势是《千金方》收录的西域按摩养生方法,系古印度的一种自我按摩养生方法,使人的手、臂、头、项、胸、背、腰、腿、脚都能得到全面运动。

孙思邈还编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导引养生术,如“踏脊背”,即当今之“踩背按摩法”,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此外,还有简便易行的叩齿生津法。足见孙思邈除研核方书、搜求养生之道外,亦注重导引养生术的普及与推广,普救众生,让人民群众掌握防病治病的本领。

(2)以调息为主的导引。

孙思邈在《存神炼气铭》中阐明炼气对养神的重要意义。《摄养枕中方》中记载胎息法与晋代葛洪的胎息法相似。从“形与神俱”的观点来看,调息可以敛神,积聚精气以内养脏腑,进一步为神识支配、协调脏腑提供物质基础。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调气治病法即“六字其言”,可视为“六字诀”的早期形态。该法依“呼、吹、嘘、呵、唏、呬”文字行功之法,可疗五脏病痛。

(3)以调心为主的导引。

孙思邈对于心神的调养之道在于“心无妄念”,无妄以养神,“恬淡虚无”是进行调心导引操作的原则。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中详细记载了调心的过程。通过调心过程对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与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达到强身和防病作用。

结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障。《千金方》的导引养生思想主张形神兼备、形神俱养,形神一体、形神互动,坚持适度、适地、适时的原则,强调调身、调息、调心的作用。

孙思邈用按摩导引和运动效劳来锻炼形体,用调息静养和一些意念活动来调摄精神,使得形体健康,精神健旺,有利于人体整体功能的优化。可以说孙思邈导引养生的特点动静结合、身心兼修,恰合我国古代“形神合一”的养生思想,对指导当代人养生防病、延年益寿意义非凡。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