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明代藩王

古籍文献馆2476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点“蓝字“加关注点右上角分亨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章总结历代帝王亡国的教训,认为要使王朝长治久安,就要防止皇族内部发生夺位争权的斗争,就要加强中央集权,效法先人实行分封制,以“屏藩帝室”,“外卫边陲、内资夹辅”,“镇固边防,翼卫王室”。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所有皇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即藩王。此后,明代诸皇帝相沿成定规。整个明朝,实封就藩的亲王共48位(其中,太祖诸子23王、成祖诸子2王、仁宗诸子5王、英宗诸子5王、宪宗诸子7王、世宗诸子1王、穆宗诸子1王、神宗诸子4王)。

藩王有很大的特权,王府置宫署,管理各项事务,配备护卫兵3000~19000人,他们冠冕服饰,车旗邸第,仅次于皇帝。按明太祖所定制度,继承皇位者都将自己的嫡长子立为太子,其余诸子为亲王。亲王分封于各地,名为“就藩”。亲王的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继承亲王的名位,亲王封号均用古国名或地名为一字。亲王死,例谧一字。其余诸子封为郡王。郡王封号用州县地名或古地名,为二字。郡王死,例谧二字。郡王的庶子授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为奉国中尉。朝廷规定各地藩王“分封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但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奏章。即使是朝廷大臣在亲王面前,也是“伏而拜竭,无敢均礼”。他们不是地方行政官员胜似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多受制于王府,政事也常受其干扰、被其左右。在经济待遇上也很丰厚,按朱元璋晚年制定的亲王以下皇恩俸禄规定,仅禄米一项,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以下递减,最少的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此外,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其夫为“驸马”;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王的女儿称“县主”、镇国将军的女儿称“郡君”、辅国将军的女儿称“县君”、奉国将军及中尉的女儿称“乡君”,其夫均为“仪宾”,也有岁俸。公主及附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按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按百石递减。年复一年,子孙繁衍,郡王、将军、诸主、诸君难以计数,成为庞大世家大族。这些宗亲子弟出生时须向宗人府请名,年长再请婚,食体终生,死后复由朝廷祭葬。

明代之前也有不少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其作用有优有劣,因而,如何安置好皇子皇孙,却一直困扰着历代最高统治者。明太祖以布衣得天下,或者比其他任何开国帝王更希望将政权传之久远,故而设计了一整套国家制度,让子孙世代恪守。分封诸王制度,成为整个制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代分封有着与前代不同之处;分封仅限于皇室,诸王成年后须离京就藩。同时藩王有典兵大权。在明朝初期巩固政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明中晚期,渐对王室的权力加以限制,诸王弟子出仕困难,更多的王子王孙便追求物质的享乐,从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先后发生过大的宗室动乱四次(建文时燕王朱棣、宣德时汉王朱高煦、正德时安化王朱朱寘鐇及宁王朱宸濠)。这些都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皇室造成了严重的、深远的、恶劣影响,直至明朝灭亡。《明史·诸王传赞》对这一制度的演变和后果作出了评述:“封建不可行于后世也信矣!明太祖建立亲藩,大封诸子,方谓枝叶相维,根本益固,乃一传而有燕王之变,篡夺之祸,起不旋踵。厥后高煦、宸濠逆谋屡动,非所谓最强则最先反者欤。中叶以来,矫枉过正,防闲之峻,至于二王不得相见,省墓请而后许,识者讥焉。降及末季,盗贼充斥,社稷之危,在于呼吸,而起兵勤王者,且援祖制以罪之。诸王之据名城,拥厚赀,束手就戮,所在皆是其能资捍御者谁耶?”《明史》编撰者的论赞还只是从国家动乱的角度对明代封藩的危害进行分析,尚未涉及分封对明代国计民生带来的灾难。《明史》卷八二《食货六·俸饷》记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林润在一份奏疏中痛陈:“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分封在各地的龙子龙孙们一方面靠从国家领取的岁俸来维持豪华奢侈的生活,同时欺压乡里,鱼肉一方。明末清初的魏禧在其所著《魏叔子文钞》卷一一中说道:“明季天下宗室几十万,所在暴横奸宄,穷困不自赖,为非恣犯法,而南昌宁藩支子孙尤甚。崇祯末,诸宗强猾者,辄结凶党数十人,各为群,白昼捉人子弟于市,或剥取人衣,或相牵讦讼破人产,行人不敢过其门巷,百姓相命曰‘鏖神’。”

明朝分封在江西的藩王有三:宁、淮、益。另有仁宗皇帝朱高炽的第六子朱瞻堈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封荆王,宣德四年(l429年)就藩江西建昌(今南城),在南城西南天一山兴建了荆王府。《明史·诸王传》载:“宫有巨蛇自梁垂地,或凭王座。瞻堈大惧,请徙。”于是在正统十年(1445年)徙封薪州(今湖北蕲春)。荆王府在江西只有十七年。

第一代宁王朱权为明太祖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两年后就藩大宁。大宁即今内蒙古多伦,在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当时“巨镇”,统领边军八万人、兵车六千辆,属蒙古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朱权就藩后,曾多次随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出塞与蒙古军队作战,时称“燕王善谋、宁王善战”(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七《宸濠之乱》)。《明史》卷一一七《诸王传二·宁献王传》则云:“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朱棣“靖难”之初,计赚宁王入北平,所夺大宁诸军,成为“靖难”之役的主力,许以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但是,成祖夺得皇位之后,并没有也不可能实践诺言。宁王请徙苏州、杭州,成祖不允,让其在福建建宁、四川崇庆、湖广荆州、山东东昌选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在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徙封南昌。宁王徙封南昌,诏即以江西布政司公署为其王府。宁王身处檐下,只得低头。“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明史》卷一一七《诸王传二》),整日求神问仙,自号“臞仙”,日与文人相过从,留下了数十种著述,涉及文学、戏曲、释老、医卜、星象、修炼等各个方面,为明朝的第一位戏曲理论家和宗室著名学者,成为其他宗室成员寻找自身价值的楷模。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献”。因世子朱磐烒先卒,孙朱奠培嗣,这是第二代宁王,但从宁王世系来说,已是第三代了。弘治四年(1491年)朱奠培死后,谥号为“靖”,其子觐钧继位,这是第三代宁王(世系第四代)。弘治十年(1497年),觐钧去世,谥号为“康”,其子上高王朱宸濠嗣,这是第四代也是最后一代宁王(世系第五代)。共五世四代宁王(《明史》卷一〇二《诸王世系表三》)。

宁王府除了四位亲王,还有十一位郡主以及若干位“将军”。第一代宁王即献王朱权的诸子分别为临川王、宜春王、信丰王。献王世子朱磐烒虽然没有继承王位而先逝,但他仍有谥号曰“惠”,有四个儿子封为郡王:瑞昌王、乐安王、石城王、戈阳王。第二代宁王即靖王朱奠培有三个儿子封为郡王:上高王、钟陵王、建安王,共十一府,由于上高王朱觐钧后来袭封为宁王,其子朱宸滚也由上高王而袭宁王。宁王因“谋反”而国除,故上高王也不再传。

第一代淮王朱瞻墺是仁宗的第七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后封,宣德四年就藩广东韶州。正统元年(1436年),因韶州“多瘴疠”而徙藩江西饶州府城鄱阳。这一支朱氏宗室在江西共八世九代为王:靖王瞻墺、康王祁铨、定王祐棨(按:康王世子见濂先亡无子,此为其弟靖江端裕王之子)、庄王祐楑(按:定王无子,此为其弟)、宪王厚焘、恭王载坮、顺王载坚(按:恭王一子先亡,此为其弟)、王翊钜、王常清。郡王则有鄱阳、永丰、清江、南康、德兴、顺昌、崇安、高安、上饶、吉安、广信、嘉兴、绍兴、金华、华容、荣昌十六府(《明史》卷一0三《诸王世系表四》)。

第一代益王朱祐槟为宪宗第六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江西建昌府城南城。益王一支在江西共继承了六世六王:端王朱祐槟、庄王朱厚烨、恭王朱厚炫(按:庄王无子,此为其弟,先封崇仁王)、宣王朱翊鈏(按:恭王子载增先亡,此为载增之子)、敬王朱常氵迁、定王朱由木。益王府人丁兴旺,虽然只有六世,受封的郡王竟有二十七府:金溪、玉山、安东、舒城、阜平、铜陵、黎丘、浦阳、淳河、华山、筠溪、罗川、安仁、德化、德安、郧西、丰城、泸溪、峡江、安义、新建、奉新、仁化、兴安、和顺、永宁、嘉祥(《明史》卷一O四《诸王世系表五》)。这在整个明代藩府中也是少见的。

据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淮、益二王府及宁、淮、益三府各郡王、将军、中尉及其妃嫔夫人等,至嘉靖时已有388位,全年该支银90021两;各府庶人、庶女(即废除爵位者)等121位,全年该支银3368两;各府郡主、县主、县君、乡君及其仪宾等247位,全年该支银18372两。以上三项共计11万余两,为嘉靖时期江西地方财政必须支付给藩府的固定年俸(万历《江西省大志》卷三《藩书》)。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江西发现了近50座明代藩王系墓,其中有分封到江西的第一代藩王宁献王朱权、淮靖王朱瞻墺、益端王朱祐槟及其王妃墓,也有世系王墓、郡王墓、镇国将军墓、辅国将军墓、奉国将军墓,还有郡主、县主及仪宾墓,几乎包括了明朝分封藩王世系的大部分封号主人墓。

中国地方志珍藏网:http://www.thwzz.cn

V信:T550443246手机:18911981525

  • 转载请注明 江西明代藩王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888.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