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边界和多元读解从《愚公移山》的歧解说起
语境、边界和多元读解
-----从《愚公移山》的歧解说起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一中李国栋
《愚公移山》是个传统课文,一直被纳入中小学教材编排内容中。其故事一直被赋予筚路蓝缕、久久为功,不屈不挠等时代精神内涵。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会议上专门发表《愚公移山》的著名讲话,将其精神上升到一种斗争精神和民族精神,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宣言。至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险阻、战胜一切顽敌强敌,最后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可是,近年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却连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很多人试图颠覆《愚公移山》“自强不息”的主流内涵,以此作为批判性阅读的“靶标”,提出了许多自称是“创造性”“创新性”的观点。
比如,席慕蓉在以此演讲中专门提到“愚公移山”,她认为应该把这个故事“赶出教材”她表示这篇文章的内容不环保,看见门前有山就要把它移走,这显然是不合适,也不尊重自然的,愚公的精神不值得提倡,他破坏了环境。
这是语文圈外人的言论,似乎不必在意。毕竟,席慕蓉不是在课堂讲课,我们可以随便一听,当作一个新奇的“说法”罢了,至于大家认不认同,我想理性的人绝不会拿今天的“保护环境”这一法则去附和“诗人之说”。
严重的是,我们的课堂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歧解”。语文名家郭初阳在公开课上居然引领学生认为“移山不如搬家”“愚公就是个笨蛋”的结论。这当然会引起一片哗然,余党绪老师在《<愚公移山>的课例批判及启示》一文中大加挞伐。可以说,郭初阳的课是有严重问题的,文本解读失去了解读基本原则和语境边界后,就变成了脱缰野马自由驰骋,结果就是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一个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愚公移山》呢?文学阐释到底要追求怎样的目标?
按照文本生成的路径,我们会发现,一个作品它是受作者、世界、读者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是作者的“孩子”,所以,其最多的基因是从作者那里继承来的。但“作品一旦产生,作者死了”,“孩子”不再属于作者,它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于是,文学阐释就有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从作者出发的“作者中心主义”,一个是“作品中心主义”。”作者中心主义”认为文学阐释就是还原,是读出作者创作意图和表达意图。但,完全符合作者意图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学阐释没有“正读”,有人据此认为所有读解都是误读。甚至包括作者本人的理解。“作品中心主义”则剪断所有与作品相连的牵绊,主张把文本作为唯一的对象进行研究,即“纯粹文本分析”,认为这是真正的原初阅读。但问题是,割断了与作者相连的“脐带”后,作品就缺失了理解的语境,何以自足?
当然,近年来,受西方“读者中心主义”的影响,一些秉持后现代主义的评论家激进地认为,读者个人的理解应该受到尊重,是“我读”,文本阐释没有正读误读,只有我读。只要是我读,就是应该肯定和支持的。
在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观照下,文本理解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说这就是多元解读,这就是“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其实,在我看来,“一千个读者”仍然是“读者中心主义”一个视角,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模样,但还得让人辨认得出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里科夫!
《愚公移山》的歧解,根本上是视角和“主义”的不同所致。席慕蓉抛离文本,用现代语境诠释,典型的以今律古。想当年,说《背影》里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就是这种错误吗?郭初阳的课到了后半程,越来越偏离《淮南子》、脱离了语境,突破了理解边界,不是个性化解读,是任性的发挥。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需要厘定一个准则:所有的理解都必须无限贴近作者的表达意图。纯粹文本分析也不能割裂作者语境。当前,很多选文都是节选,节选的内容脱离了完整文本语境,就会出现局部意旨与完整语境的背离。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如果我们不把《秋水》放在《庄子》的完整视野中,我们会认为《秋水》讲述的就是“天外有天,不能自满”,而实际上庄子表达的是“小大之辩”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恰好符合庄子安时顺世,无为同一的核心思想。
有意思的是,《愚公移山》是与《秋水》同样的情况。《愚公移山》是从《列子汤问》中节选出来的一个寓言故事。
《列子汤问》第一部分内容如下: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④,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⑤,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⑥,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⑦。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⑧,二曰员峤⑨,三曰方壶,四曰瀛洲⑩,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眥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1]
这几段之后就是《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三个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紧接“革”与“汤”的问答对话之后,我们按照文本逻辑,就很容易辨析出《愚公移山》实际是“革”回答“汤”“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举的例子,意在证明“辨别小大、长短、同异”是毫无意义的。革说:“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这一点与道家《庄子》“小大之辩”何其相类!
宋.陆九渊《常胜之道曰柔》中这样解说列子思想:“御冠之学,得之于老氏者也。老氏驾善胜之说于不争,而御寇托常胜之道于柔,其致一也。”
列子属于道家思想,与老庄一脉相承。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
道家思想最突出的说理策略,意思讲故事——通过寓言来说理,一是辩证分析。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愚公移山》,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文本的内核——--列子在思辨“愚与智”的关系和内涵啊。
愚公与智叟这一对人物的设置很有意思。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矢志不渝、叩石垦壤,智叟袖手旁观、冷嘲热讽。傅斯年曾讲:“我的人生观念就是愚公移山论。简截说罢,人类的进化,恰合了愚公的办法。”智叟认为移山目标不切实际,貌似明智,实为目光短浅、逃避困难。魏晋学者张湛批注道:“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
我在想,也许是后人更多地注意到文本的局部语境,不再关注《列子》,便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现代意义”,甚至后现代意义。这种理解并不是文本的原初含义,只不过,随着时间累积,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误读”,便成了约定俗成。最终,《愚公移山》就成了一个励志故事。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