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坛经》讲座5定慧等持一行三昧



第三讲定慧等持 一行三昧
(接上篇)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坛经》第四品的内容:定慧等持,一行三昧。这是禅宗修行法门中最精要的部分。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对“空”这个概念作一点说明,因为“空”不仅是禅宗,也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对“空”的理解,牵涉到对整个佛法的正确把握。弄不好,就有可能落入断灭见。
佛教里所讲的“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空无”、“虚空”、“什么都没有”,而是“缘起性空”。什么叫“缘起性空”呢?
缘者条件,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条件的存在,都是诸条件相互作用,或者说是由诸条件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条件具足,事物就存在;条件消散了,事物就不存在。这叫“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既然事物的生灭是由因缘也即条件的聚散来决定的,这就说明,它并没有一个恒定的自性。所谓自性,就是自存在性,自足性,不依赖众缘而独立存在性,不可分割性,恒定不变性。像这样的自性,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事物存在的这种无自性性,就叫“空”。空就是无自性,就是因缘生灭性。
“缘起性空”,是佛教看待一切事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全面理解“空”的含义的关键。佛经上讲“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佛”,从这个角度来讲,“开悟”、“成佛”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另外一个方面,世人在理解“空”时,往往以为事物先存在,后来败坏了,没有了,这就叫“空”。实际上,这还不是“空”的最究竟的含义。事物先有后无,这叫“色后空”。色后空是坏世间相的。它不是佛法意义上的毕竟空。因为法界之内,不会增一法,不会减一法,所以,一切法只有转变,没有消失。
佛法所讲的空,是一切事物当体即空,本性是空,它是一种体法空。这个空是绝对的、当体的,非色败而后空。换言之,这个空是即有即无,有无不二的空,它不坏世间相。
总而言之,从缘起观的角度来看,“空”主要有如下几层含义:
第一,万物都依条件而存在,没有自性,其性本空。
第二,任何一个有条件存在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无常故空。《大智度论》上讲“动性为空”,即是此意。
第三,任何事物都依因缘而有,没有主宰,无主宰故空。有主宰的事物,应该是愿意发展就发展,愿意停顿就停顿。世界上有这样的事物吗?没有。是故佛经上讲“无主宰义”是“空”。
第四,一切事物都是由诸因缘构成的,都是可以分解的,没有最后的实体性的因子或粒子。无限可分,故谓之空。
以上是对“空”的一点理解。

下面,我想把今天的讲题分为两个部分来展开:
一、关于“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二、关于“定慧等持,一行三昧”。
先谈第一点。六祖大师讲:“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什么叫“无念”、“无相”、“无住”呢?关于这“三无”的内涵,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体会。
据我的理解,“念”就是认识的主体,无念就是叫我们在认识的主体上不要起执著;“相”就是认识的客体,无相就是叫我们对认识的对象不要起执著;“住”就是执著于一点,无住就是叫我们对任何主客观之境都不要起执著,也就是说,在能认识和所认识上,或如法相宗中所说,在能缘和所缘上,都不执著。
“无念为宗”的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心中一片死寂,它的真正含义可以用“心不染境”这四个字来概括。“心不染境”就是心不执著于任何一点。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贪执的习惯,太浓太重,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不是执著于这,就是执著于那,总之,这中间没有一刻不执著的时候。要做到无念,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通过修持,通过观照,通过时时刻刻的自我反省,才有可能。
在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既然不执著于任何一点,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我们的心念?如何去认识客观世界呢?《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可以作答,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应生无所住心”。
就是说,我们在接触外界的时候,既不要执著于六尘,于六尘上起好恶、美丑等主观分别心,又不要执著于六识,于六识上起贪爱、嫌恶等心理活动。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它就是我们认识的客观世界,即认识的客体、对象。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识,它就是我们能进行认识的主观心灵,即认识主体。
我们能够在六尘、六识等上面不起主观价值判断和分别,那就叫“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心不染境”。做到了“心不染境”,即不再起执著,不再起分别,不再动种种人我是非等念头,那时,我们的修行就真正有了分晓,有了受用。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我们知道现在的韩国,古代叫做新罗。唐朝时,新罗有位大师,叫元晓,是新罗国华严宗的创始人。
他年轻时,为了到中国来学华严宗,不辞辛苦,万里跋涉。有一天晚上露宿野外,口渴得要命,忽然在身旁看到一点点水,他就把那水喝了,觉得非常解渴,非常舒服,之后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那个地方原来埋了个死人,水就是从棺材里流出来的,他立刻恶心得想吐。此时,他突然决定不去中国了。
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心里有分别、执著,一切妄想、烦恼就起来了;心里没有分别、执著,则天下太平。于是,他就返回新罗,自己专修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修行上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执著。我们无量劫来的生死根本,也在执著,即人执、我执、法执,也即人我执、法我执。我们若能去掉执著,就能做到无念。

无念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除去邪念、杂念,保留正念,也即《坛经》第一品中提到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个层次就是“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因为正念依邪念、妄念而存在,若把邪念、妄念连根拔掉了,正念也就不复存在了。对立面消失了,它就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大圆满。这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上是无念为宗的简单意思。“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基本精神上,与“无念为宗”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无相为体”,就是说,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要远离一切相。怎样远离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不执著。不执著就是对所认知的对象不作主观好恶等价值分别。
因为我们一旦有执著、有分别,就会有障碍。有人我执,就产生烦恼障;有法我执,就产生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我们的习气毛病,所知障就是我们的邪知邪见。前者是对生命、对自我的执著,后者是对知识的执著。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要从破执入手,破人我执、法我执。
执著不破,则永无解脱之日。所谓“无住为本”,亦是讲修行要以破除执著为主。无住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获得自由自觉之良好心态的一种根本方法。
讲到究竟处,就是不执于两边,不著空、不著有,不著恶、不著善,就像赵州禅师所说的那样:“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佛、无佛,我们都不去执著,那才是真正的无住。若能无住,即可安住于一个圆满究竟的自由之境。
(未完待续)

联系方式

地址
福建省古田县天王禅寺
15959339899

天王寺甄选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