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语解读(有欲观徼)

国学的智慧人生1887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

学经先读开经记: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存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经文是:尝有欲以观其徼。不同的人诠释这个徼字还是不同的,王弼把徼解释成归宗也!所谓归宗,也就是回归到那个最原始的起点。我们有欲时候想的是自己的事,我们是否能够善用自己的主观,就是常说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觉醒后的主观能力,觉醒的主观能力就会让我们观察万事万象的时候始终找到它的终极,它的原始。人到哪里去,又从哪里来,一个事物它是怎么发生的,它启动的原因是什么?它又会变成怎样的结果?我们用我们觉悟后的主观去思考它前因后果的时候,才能看到客观的变化的规律和景象。怎样才能观察到实物的起点和终极呢?还是要小心我们有欲的时候,我们主观的一些知识,那些成见,那些经验,一旦把我们的成见贴在这些事物上,而没有去认识这些事物的规律,就给这些事物下了结论!遇到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出来的是我们心中已有的那些经验,那些知识,所以观徼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生非常的重要,当我们启动主观,无法观察到事物来龙去脉的时候,都仅仅在说我们自己的感受,在说自己的主观评价,那我们就远离了事物的规律和真理。佛经上说:若见相非相,如见如来。是说我们看见一个事物的表现,而不会被这个事物的表现所困住,而是透过表象去看它的前因后果,去看它的来龙去脉,它自身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就在这一件事上,一个点上,用我们过去的经验、知识、成见给他贴标签,给它做评价,只要不这样,可以凭我们的智慧观察到它真正的规律.那也就是真理,这就是有欲观徼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有欲观徼,我们一旦形成这种觉悟后、凡事思考源头的思维方式,我们就能够善用我们的主观,也是不在让局限的主观代替客观,而是让自己的主观饮领我们的心进入客观的规律它的变化发展规律中去,于是我们就打开了心智的这把锁,于是我们就走出了自以为是的陷阱,我们就能够解放我们的心灵,就能够获得事物的真理,就不会让我们的成见在跟规律的对抗过程中纠结痛苦!自醒:一个人越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问题,就越是远离客观规律,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并一直做下去,会越来越傻,见到什么就以为是什么?见相就以为是真,那我们会很可笑,看到一个点而不去看整个过程,以一个点对整个过程下结论,我们就会得到一个错误而去愚蠢的结论。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遇到一个人,看到一个现象,看到一个事实,不是简单的给它做结论,不是简单的给它做评价,而是让自己心中的念头往下沉一沉,让它澄清一下,平静之后,用觉悟后理性的理性思想领着我们自己走进事物的本身规律中去,寻找它的前因后果,去了解它变化的过程,那时我们既能够沉着冷静,又能够了悟真相,这样的人生当然是非常美好的,这就是圣人老子告诉我们思维方式的升级与提升。杂谈:我们都活在自己局限错误的思维中而不自知,往往把很多的不如意归结为外界的因素,往往会抱怨外界甚至怨天忧人,在自我纠结的同时会负面的看待外界,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恶性循环,会蒙蔽自我问题的不断延伸,不会有自我完善的机会。万物皆是镜,万物皆是镜中我,外界的一切是我们心性外在的映射,我们能够以外界为镜,时刻照着自己,时刻反观自己,找到自己源头的毛病,并加以修正。外界是客观的并没有什么问题,是自我的问题在外界显现出来了,指责我们的人是发现我们问题的人,要闻过而喜;遇到的逆境也不要不高兴,是我们的缺陷已经暴露出来了,是完善自我的契机,也要感恩逆境。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人,回望自己过往的人生,会醒悟,往往成就我们的都是人生中阻力,逆境、困难、挫折,也许当时身心痛苦一些,但在这些主观定义的痛苦中不断的打磨,不断的体悟,觉悟,而慢慢有了人生质的改变。其实人生的挫折、困难、逆境只是人生的阻力,痛苦都是主观自我定义的,觉悟后的人会看到这些来之不易的阻力都是完善自己不断向上的垫脚石,步步登高。在顺境中感悟美好,感恩美好,在人生的阻力中成长自己,人生阴阳和合,吃的苦方知甜,经受得住看似绝境的打磨,才有机会拿到天堂的入场劵,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人的考验。觉悟的人都是正面思维的人,要体悟人和万物的长处,天地是我们的老师,圣人是我们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短板和长处,慧眼看到别人的长处,也就是在成长自己!一切要用正向思维,时刻看到别人的长处,是自己开了慧眼!凡事反求诸己,总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是开了天眼!总是能够从人和事物中看到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不断觉悟的过程,是自己开了法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是为觉悟的人准备的,时刻成长自己吧!

  • 转载请注明 道德经成语解读(有欲观徼)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83.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