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相关辨证13大法

仲景医道872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张仲景医道

教你辨证论治,提供个体化方案。

关注

丹溪医道

提供深度中医内容和养生知识。

关注

黄帝医道

实用中医知识,每天分享。

关注

仲景医道

仲景国医,经典永流传。

关注

大象医道

大音声稀,大象无形。阴阳相济,医道交融。

关注

当归医道

当归医道,岐黄之道。

关注

远志医道

关注这个号的都学到本事了。

关注

杏林医述道

热爱中医的人,都在这里。

关注

杏林医术道

中医人,欢迎你回家。

关注

点击上方“关注”二字,或点击公众号名称,即可关注。

一、六经相关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病证是一个辨证体系。

六经可以单独发病;

也可以两经或者三经合病(同时发病);

六经中某经病通过过经、传经涉及他经为病,则或为并病,或转属他经为病;

三阴经病可不通过三阳经传变而为直中,“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可见,对六经为病的种种类型,《伤寒论》是通过以症状为依据来辨证的。

如“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此为太阴转属阳明。

又“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也”(269),则为少阳转三阴之证。

二、主从相关辨证

主症直接反映疾病本质方面,从症则从侧面印证主症的病机。

因此,《伤寒论》十分重视主症的辨证,如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

故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即柴胡汤证具(149)。

抓住了主症,也就掌握了主证,就可鉴别其兼证、变证以及夹杂症状。

如桂枝汤加减方,便是桂枝汤主证发生兼、变证即夹杂症状的辨证变化。

《伤寒论》亦重视从症对主症的辨证作用,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277),“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则以不渴与渴之从症,作为主症自利的辨证关键。

三、量性相关辨证

疾病在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由于人体阴阳消长和邪正斗争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某些临床症状常呈现量性改变,《伤寒论》据此作为辨证的依据。

如厥阴病属寒热错杂,其寒热之孰多孰少,对于辨证至关重要。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其厥热持续时间相等,且第六日不厥者,则自愈(336)。

而“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寒多热少”,则其病为进(342)。

《伤寒论》不仅重视相关症状的定量对比,而且还指出了同一症状在病变中量的变化所具有的辨证意义。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可见对应其腹痛之时作与持续,程度之轻与重,辨证则有脾虚与胃实之别。

四、症状相关辨证

临床上某些症状常有关联,但病机不同,故《伤寒论》重视相关症状辨证。

如烦与躁。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此烦躁乃邪热炽盛,心神不安所致。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其躁烦则为少阳传入三阴之候。

但是,烦与躁也有不同时发生的,故又当深入辨证。

“少阴病,恶寒而躁,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其烦为阳气来复,正与邪争之兆,故可治(289);

而“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此躁乃真阳败绝,心神散越,故死(298)。

五、类证相关辨证

《伤寒论》中,许多证似同而实非。

如大、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痞证,脏结等,它们或致病之因相同,或发病部位相近,故《伤寒论》重视类证的辨证。

指出痞证是心下痞,“按之自濡”(151);

小结胸证是“正在心下,按之则痛”(138);

大结胸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135),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137);

寒实结胸证是“无热证”者(141);

脏结是“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167)。

又如脏厥是“躁无暂安时”,而蛔厥乃“静而复时烦”(338)。

六、先后相关辨证

疾病的演变常表现为序性发展的过程,故《伤寒论》重视症状发生先后相关的辨证。

如“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278),此先烦后利,为正气奋起驱邪外出之征,故为必自止之自愈之兆;

而“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此先利后烦,为正脱邪扰之危象,故死。

又如厥证之寒热辨证,热与厥出现的先后关系极其重要。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335)唐容川指出:

“前热者后必厥,是言前热后厥,以热为主。

”程郊倩强调说:

“热在前,厥在后,此为热厥。

”反之,先厥为寒厥,后发热则为阳复之兆(331)。

七、水血相关辨证

太阳腑证有蓄水与蓄血的不同,“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126),可见《伤寒论》以小便不利与利为辨证关键。

但是,蓄水证之小便不利、水毒内停与瘀热互结,又可导致蓄血证;

而蓄血之瘀热在里,阻滞下焦肾与膀胱,致肾气不固,水府热结、气化失司,亦可出现小便不利,甚则尿少尿闭之蓄水证。

故吴又可说:

“小便不利,亦有蓄血者,非小便自利便为蓄血也。

”因此,《伤寒论》对二者之辨在于早期鉴别。

八、二便相关辨证

肾司二便,故二便关系密切。

《伤寒论》亦重视其相关辨证,特别是在阳明腑实辨证上至关重要。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244),所以,在不大便六七日时,须视其小便利,方知其屎定硬,才可与攻之之法(251)。

在阳明病大便硬时,“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可见,通过小便之利与不利,对大便之硬与不硬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

九、摒除相关辨证

《伤寒论》在辨证过程中,通过摒除相关阴性征,促进对辨证结论的肯定。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即辨证为大青龙汤证之身重时,必须摒除少阴证之身重。

为了摒除相关病征,以确切辨证,《伤寒论》有时应用测试法。

如“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与小承气汤服用后,腹中不转矢气者,则除外“初头硬,后必溏”,方可辨证为阳明腑实之证(209)。

十、体质相关辨证

《素问·评热病论》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见,体质状况在发病中关系极大。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此伤寒表证初起,未经汗下误治即见悸烦症状,乃患者素体阴阳气血两虚,阳气虚则悸,阴气虚则烦,故治当温养中脏,补虚和里,使气血两调,外邪亦能自解。

同时,体质盛衰还影响疾病的转化。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70)妄汗之后,在体虚之人则易成虚证;

在阳旺之人,则易化燥伤津转为阳明实证。

十一、时空相关辨证

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人体疾病的发生、变化、转归与自然变化密切相关。

《伤寒论》开时空相关辨证之先河。

如干姜附子汤证之昼烦夜静(61),成无己指出:

“阳旺于昼,阳欲复,正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故辨证为阳虚阴盛。

天之阴阳亦能助人之正气抗邪外出而病愈。

因此,《伤寒论》有“发于阳,七日愈;

于阴,六日愈”(7),以及六经病各有“欲解时”等辨证之说。

十二、信息相关辨证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当其疾病表现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时,《伤寒论》通过诊断性治疗的反馈信息以指导辨证。

如对“反能食”的厥证,若食以索饼后,暴热来出而复去者,则为除中(332)。

又如通过饮水后的吐、呕、哕的不同反馈信息,以判断病变部位,水入则吐为太阳蓄水(74);

渴饮水而呕乃太阴伤寒(98);

饮水则哕为阳明中寒(226)。

十三、治法相关辨证

《伤寒论》中某些方剂的加减变化,实际上是从治法相关的角度指导了辨证。

如太阳病误汗致心阳虚,治当温通心阳,以桂枝甘草汤适心阳虚表现为心下悸、叉手自冒心者;

如伍以潜镇安神,则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适心阳虚较重,致心神浮越而心悸烦躁者;

如佐以镇惊安神,兼涤痰浊,则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心阳亏虚,水饮浊痰上扰之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

同一治法引起疾病的不同变化,亦是治法相关辨证的一个方面。

  • 转载请注明 《伤寒论》相关辨证13大法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717.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