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阅史7丨一书览百家统一六国前夕的鸿篇

深圳大学图书馆订阅号1009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寻古阅史

一书览百家

统一六国前夕的鸿篇

近日,大概是本年度最重量级的古装电视剧《大秦赋》开播了。作为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播出的大跨度系列剧《大秦帝国》的收尾作,《大秦赋》里的许多细节都引起了比较广泛的讨论,比如电视剧里少有的宏大战争场面:

又比如还原度超高的“在逃兵马俑”

当然,还有一些观众出于对“尽可能完美地还原历史”的渴望,对本剧的叙事、表演方式等,提出了各种角度的建议和看法。

毕竟,遥远而震撼的——秦国崛起以至一统天下这段历史,实在是太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就连西汉大文学家贾谊写《过秦论》,本意是要指摘秦的不是,结果到今天,文章里最经典的段落,反而是概述秦国怎样一步步变强变大的部分。

《过秦论》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可能上中学时就能背诵了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了几代“老秦人”的夙愿,统一六国。这一年成为整个中国历史的重要分界点,之前的全部历史,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先秦”。

今天要讲的主角不是嬴政,而是《大秦赋》里引起过热议的另一位历史人物。这位老爷子怎么说呢?嬴政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位晚辈。甚至嬴政能成为千古一帝,都可以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劳。看到这里,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知道他是谁……

吕不韦

大秦的戈上刻着他的名字,一直保存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

确实很不简单。吕不韦一不是贵族家庭出身,二又不是自幼特别能打的猛男,他只是一个跑买卖的生意人,这个身份在那个年代并不受人待见,对历史略有了解的应该都清楚。就这样一个生意人,经过一番奇妙的操作,终于是以掌权者——相邦的身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的兵器上。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传奇故事,这里也不多说了,毕竟这也属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掌故的一部分,就算在《大秦赋》之前也有好多影视作品拍过。

“投资”成功,当上将成为千古一帝的嬴政的相邦兼“仲父”的吕不韦,显然不会满足于只是让几个刻字流传后世的。于是,他做起了另一件事——写书。

作为后世之人,我们知道,春秋战国那时候,基本上只有两类人被流传至今:一种是手握大权的诸侯、贵族、将军,毕竟“大争之世”,这些参与争霸的人当然是主线人物;另一种就是大名鼎鼎的“诸子百家”。按当时的常理,吕不韦的身份,要当这两种人都挺难的,但他偏偏不服,成功当上了第一种还不够,连第二种也要当。

发现了吧?吕不韦虽不是秦国人,这股雄心和劲头,倒也跟“赳赳老秦”们心灵相通,培养出嬴政这样的帝王,不是偶然。

先秦诸子百家,很多是有所师承,尤其到战国末期,各种“子”大多都成了系统

吕不韦半生花在经商和从政上,虽然阅历丰富,但成为学问家、著书立说还是来不及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人帮忙。当然,以他功成名就后的身份,愿意帮忙的人肯定不会少。

这又是一个神奇的操作,人称“兼儒墨,合名法”,也就是管你是哪子哪家,都被收进这部书里了;而这种任门客爱写啥写啥的做法,多少又暗合了道家的想法;另一方面,这种有计划地收罗整理各家学说的举动,竟还与大秦一统天下之志遥相呼应。所以这部书完成时,吕不韦简直有点飘了。

由此,他大概是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这一点——这么多人来帮他写一本书,这些人都不是同一学派的,如何是好?难道辩他个百八十年,那黄花菜都凉了。于是干脆就让他们想到什么写什么,总之自己最后还得整合编订一遍。这些来帮忙的,身份上是他的门客,这书当然还是以他吕不韦的名义发布。

不仅如此,吕不韦还声称“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果然是做生意出身,广告打得特别好,这“一字千金”的成语已经甚至比这部书本身还出名了。

那么,言归正传,吕不韦如此大费周章的操作,他著书立说,自成一家的愿望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呢?还真的实现了。

这部书的内容就像在那把秦戈上刻着的吕不韦名字一样,以基本完整的状态流传到了今天,成为先秦典籍中重要的一部。而吕不韦本人,也因为无法归入一般的诸子百家,而被另立为“杂家”。“杂家”虽不是自吕不韦始,但被列入“杂家”的各位作者之间并无传承关系,可以说就是自成一家了。

在学术专业化细分化的今天,如果被人称为“杂家”,大概不能算是赞誉。但古代可不一样啊,“杂家”那是博学者,是英文里的Renaissanceman。

大秦相邦吕不韦,虽然没看到始皇帝一统天下的那天,自己却顺手做了一次另一种形式的“一统天下”。

这部书,书名也算得上是非常响亮——《吕氏春秋》。只因缺乏“原创性”或曰鲜明的门派特征,在诸子百家著作中较为不受重视。实际上,虽然不如吕不韦自己夸得那么天花乱坠,但还是挺有意思的一部书。

尤其考虑到其成书年代之早,保存又较为完整,光是其中保留了一些已消失在历史中的先秦学问,就足以令人不以等闲视之了。正所谓“殷周佚说,赖以谨存,尤可宝贵”。

很遗憾,因为《吕氏春秋》真的是很名副其实的杂家著作,内容非常驳杂,所以前面讲了那么多,究其评价却不能一语以概之。但正如前文所说,这部书确实很有意思。即使后世两千年间以儒为尊的书生文人们,也颇喜翻阅引用此书,以至于我们常用的成语典故,出自此书的也为数不少。

距成书年代不久的司马迁把《吕氏春秋》看得也很重,《报任安书》那段经典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中,就有“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直接将此书与先秦文化经典中最耀眼的一些作品并列。

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有流传千古的哲理名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

这些闪烁着简单而灵动的生活智慧的段落,在《吕氏春秋》一书中随处可见。吕不韦一生没有离开过权谋的漩涡。可以他名义留下的文字,却是这样的闲适、随性,也许这也是他在波谲云诡的人生主旋律之外,对生活的一点小小的遐想吧。

往事如烟,两千多年后,再读《吕氏春秋》,暂且搁置此书背后那些风云涤荡下的厚重,只作来自先秦的一群妙人谈天说地观,也真的是有意思,有雅兴。

杂家之“杂”,其理想的场景,大抵就是如此吧。

《吕氏春秋》

推荐图书:

子藏·雜家部·吕氏春秋卷/方勇总编纂;華東師范大學“子藏”編纂中心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

索取号:B220.5/F29a8

•END•

文字|CHENJQ

版面|沁

责编|风信子、千江月

主编|多多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深圳大学图书馆服务号

想享受掌上图书馆的便利吗?请关注图书馆服务号。

深圳大学图书馆订阅号

想随时了解图书馆的第一手资讯吗?请关注图书馆订阅号。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