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經典講座之七至誠之道

素味之境1317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章 自誠明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解義】天之道與人之道
自性由天所賦與,本來誠真,本來光明,本自具足,能生一切萬法,本自圓明,無所不照。誠者實也,真也。自己真實不虛,自性朗現,光明無所不照。所以自誠明,這是自性的妙用。(天之道)


發揚自性本有之光明,而達自性之真實不虛,這是由教化薰陶而入。所以自明誠,努力發揚自性本來的光明,是教化的功夫。(人之道)
能夠用誠,則必光明。能夠光明,則必誠實。這是一體兩面,誠於衷,自然形於外。光明於外,必然誠實於內。


先天者,天道也,道也,是由內而外,頓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功夫。後天者,人道也,教也,是由外而內,漸法,教化薰陶,克己復禮的功夫。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解義】聖人至誠盡性_頓悟
唯有天下至誠之人(聖人),能夠將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能盡性者,當體成真,全真,無絲毫之虛偽,無絲毫人欲私心之蔽障,佛家說的『一絲不掛』,所以良知良能完全顯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
視人我同此性,故能盡人之性,啟發眾生良知良能之至善。自覺而後覺他,己立而後立人,己達而後達人。不止能盡人之性,視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性物性一處來,萬物形殊理不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能盡物之性。
能夠盡物之性,則可以參與天地之造化,育成萬物。可以參與天地之造化,育成萬物,則可以跟天地並立,人與天地合為三才。這就是自誠而明的功夫。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解義】賢人致曲_漸修
還達不到天下至誠,退而求其次,用致曲之功夫。曲就是有所偏,致是推致。雖然善德還有所偏,還不圓滿,但能用誠功夫,把所偏之處推致到圓滿不偏。
誠於中,自然形於外。有誠心,自然有感應。形於外,久而久之就顯著,由隱微到顯著。改變從隱微到明顯,這是誠心久了,自然的變化。顯著久而久之就明朗,明比著更明顯。感應變化,愈來愈明顯。明顯久了,自性啟動妙用。啟動久了,就發生改變。氣質變化了,命運改變了。改變久而久之就轉化,凡夫蛻變成聖賢。
能夠轉化(化育)這跟聖人一樣了,唯有天下至誠之人能贊天地之化育。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己能夠轉化,才有能力帶領大家轉化。所以,致曲用誠功夫到極致,就跟聖人一樣了,能夠化育萬物。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解義】至誠如神
能夠把誠用到極致,發露至誠,那麼對於萬事萬物就能夠有洞察預見的能力。神通妙用,本自具足。國家將要興旺的時候,一定會有祥瑞的徵兆。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也一定會有妖孽徵兆。

這些徵兆表現在祭祀卜卦的器物上,表現在人們的動作威儀上。所以有禍要降臨,還是有福祉要來臨,好事要來,一定先知道;壞事要來,也一定會先知道。至誠的人,好像神明一樣。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解義】誠之為貴
誠,是萬物之本,是本自具足的。而道,也是本有的,不假外求的。誠,是事物始終的道理。不誠,就無法化育萬物。所以,君子以誠為貴。
誠,並不是自我實現就結束了,還要化育萬物。不要只當個自了漢,要以天下為己任
能自我實現,自性自渡,那是本份,是仁德。

能夠化育萬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能夠渡人、成全人,那是智慧。自性之妙德,內外通達,不受形體的拘執,因此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皆能恰到好處,處處合於道

第二十六章 至誠無息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解義】究竟永恆
所以至誠無虛偽就沒有間斷,沒有間斷就能持久,持久就有徵驗,徵驗就能推廣悠遠,推廣悠遠就能博大深厚,博大深厚進而高大光明。怎麼樣看出至誠之心?持之以恆,沒有間斷。恆心太重要了,有恆為成功之本。缺乏恆心,不能持久,就沒有徵驗,看不到效果。因此,就無法推廣,就不能深厚,無法達到高明。

博厚如大地,能夠承載萬物。高明如天空,可以覆蓋萬物。悠久可以成就萬物。德性培養深厚,可以與大地匹配。道行崇高光明,可以與虛空匹配。悠久無窮無盡。能夠如此,雖然沒有表現出來,效用卻很顯著。雖然如如不動,卻能千變萬化,自然無為,卻能成就一切。

天地之道,可以一字表達-『誠』也。道無二道,理無二理,一本卻可產生萬殊。一理生化萬物,達到無窮盡,而不可測量。天地之道,表現在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持久。

看看天,不就是虛空而已嗎?一處虛空有限,但是到了無窮大的時候,可以包含日月星辰,可以覆蓋萬物。看看地,不就是一撮土而已嗎?但是到了廣大深厚的時候,能夠承載高山而不嫌重,能夠收藏河海而不洩漏,可以承載萬物。
看看山,不就是一堆石頭而已嗎?但是到了廣大的時候,可以生長草木,可以讓禽獸居住,可以蘊含寶藏。看看水,不就是一勺水而已嗎?但是到了無法測量的時候,能夠生出各種魚鱉等水族眾生,開發各種天然資源。
詩經上說:『上天的明命,非常深遠啊!』天之所以為天,那裡有不顯明的呢?文王德性的純美也是一樣。文王所以為文王,就是因為他的德性純美,純一無雜,可以與天匹配。
至誠無息,生化天地萬物,力量無窮無盡。人身上有道,學天地至誠不息,開啟無窮無盡的良知良能,諸天仙佛皆因用誠而成就。
道本有序承天降 中庸之徑暢無阻

天命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感谢持续关注!

1、图片版权属原作者,向作者致敬。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2、转载请注明出处。

  • 转载请注明 中庸經典講座之七至誠之道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579.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