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老子《道德经》思想
公元前六世纪,是人类史上思想璀璨的一个时代,西方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东方生活着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等思想家。东西方的思想家们虽然素不相识,但却共同展开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
从历史和人类进程来看,这批思想家的出现在同一个时期绝非偶然。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1.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青铜技术开始转为对冶铁技术的广泛使用,继而产生更多的社会剩余,人们劳动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2.语言和文字的广泛使用,当时东西方均已产生历史的记录材料,对于人类历史经验开始有所总结和思考。3.社会矛盾激化。东西方这个时期都有频繁的国家战争和新社会阶级的产生,使得人们需要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特别是思想上的探索。4.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思维进化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反应。

老子与孔子一样,都生活在被认为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诸侯国行霸道之事,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老子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对三代的历史有着充分的了解,了解王朝兴衰与人事沉浮,更希望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对人类有更多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人类毕竟还是生活在大的自然环境下,且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对自然中的很多事情难以解释,对自然也就有一种崇拜感。
老子更希望从自然中探寻出一种大的宇宙规律,依次来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问题。
老子在观察中,可以发现人与各种动物,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不同,也就证明人的感知是有限的,人所见所闻未必就是真实的。那么真实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老子把这个真实世界的规律取名为道,这个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说。
老子还发现,自然孕育的万事万物,完全不是一种刻意状态,因为每一个物种都保持一种自我的独立性。所以会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而现实中人类的欲望,却往往不仅占有物质资料,更希望占有人。于是就产生了征服与被征服、反抗与被反抗的矛盾,也造成了春秋时期王国兴衰变化极快。
于是,老子模仿自然的规律引出以下话语: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无为才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规律。
加上老子本身对史料的了解,对三皇五帝时期人们能够天下归心,齐心协力,是有一种赞许的。
所以会有: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與,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上古时期,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人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往往是以小部落形式存在的,所以老子认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典范。
无为如何做到治呢?老子希望从现实中寻找到道和自然的一种代表性事物。在他看来,水这种事物比较接近于道和自然,人们应该学习水的这种特征用于人事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出于水的这种特性,老子更崇尚柔弱的作用,所以会产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他认为世间万物往往都是柔弱胜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
老子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是希望从自然中寻找出人事,并寻得人们安身立命之根本,他对自然的观察发现,无为的这种特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在《道德经》中也有他对政治统治的相关论述: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事实上是从自然中寻找规律,这个规律也就是被称为“道”的东西,如果能够把握这个道,才能实现治。所谓无为,正是通过损之又损,将人的欲望减少到最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