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第一语文2928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书戴嵩画牛》教学实录

新城域小学赵越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仰望青天的他,也许你会想到,明月几时有?

生:把酒问青天。

师: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欲把西湖——。无论是他的词,还是诗,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就是——苏轼。

师:有一天,苏轼来到他的朋友家,朋友拿出了唐朝画家戴嵩画的一幅《斗牛图》,苏轼看了看,感而发,就写下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书戴嵩画牛。

师:你在“书”后停顿,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书”就是写的意思。

师:那“书戴嵩画牛”的意思就是?

生:写了一篇关于戴嵩画牛的故事。

师:来,注意停顿,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二、聚焦文言

师:那这篇文章究竟写的是什么呢?咱们得来好好读读课文。请大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生自由读。

师:谁勇敢地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每个音都读准了。

生读。

师:你可真厉害,把三个多音字都读准了。大家看这个字,当它读shù的时候解释为——,当它解释为“计算”的时候读——。这里读——“数”,解释为——计算。“以”是用的意思,那么“所宝以百数”就是?

生:他所珍藏的宝贝要用百来计算。

师:好,把这些读音注在书上。

师:请一、二两组的同学一起来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准这三个多音字。

生读。

师:谁来读第二小节?

生读。

师:字字清晰,声声入耳。你看,这个“曝”他也读对了,我们以前学过一个成语叫——一曝十寒,所以“曝”的意思是?

生:晒。

师:了不起!请三、四两组的同学一起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师:要读好文言文,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谁来挑战一下?

生读出节奏。

师:有一句话很难读,你没有读准确停顿,请你再试一试,好吗?

生读。

师:这样一读,文言文的韵味就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把它们送入课文,一起来读好节奏,读出韵味。

生齐读。

师:不错,读出了节奏,那这篇课文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意思。

生默读。

师:我看大家都读好了,那老师要来考考你这些关键字的意思。

生理解关键字义。

师: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同学们以后也要学会灵活运用。现在关键字义知道了,谁能把这段话的意思说一说?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我要请一对同桌来讲讲这段话的意思。请你来讲杜处士和小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你来讲“古语有云”,好不好?

生讲意思。

师:讲得很流利,可是缺少了关键信息,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缺少了人物和主语。

师:太棒了!文言文的语言是非常简练的,但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补充上去,讲完整。

师:理解了意思,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好。

师:这则文言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

生:杜处士。

师:还有一个是?

生:牧童。

师:两个人围绕《斗牛图》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杜处士对这幅《斗牛图》的感情吗?

生:爱。

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这幅《斗牛图》在干什么?谁也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笑。

师:杜处士爱《斗牛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生: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师:尤所爱,是真的喜爱,那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儿呢?

生: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这样精美的装饰,自然是十分喜爱。

生:不仅如此,他还“常以自随”,可能外出游玩时带着,可能走亲访友时带着。

师:呀,爱不释手!谁能读出这种“尤所爱”的感觉来?

生读。

师:真是特别喜爱,一起读好。

生齐读。

师: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尤所爱,而小牧童却在笑,他为什么笑呀?

生:因为他认为这幅画画错了。

师:小牧童怎么知道画错了呢?

生:因为他天天放牛,经常看到牛打斗的情景。

师:说到牛,小牧童可是行家呀。难怪他笑,还不是一般的笑,而是?

生:拊掌大笑。

师:“拊掌大笑”是怎样的笑?

生:拍着手哈哈大笑。

师:小牧童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有表情,也有动作,那你们来练一练,小牧童是怎么说的。

生练习。

师:谁来当当小牧童,我们加上动作,带上表情,指指这幅图的错误。哪位勇敢的牧童来尝试一下?

生读。

师:真是个可爱又直爽的牧童!

师:你们都来当牧童,我来当处士,咱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生:好!

师: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生读。

师做动作。

师:你们猜,听了牧童的话,我这位处士会想些什么呢?

生:小牧童很有经验,看来他是对的呀!

师:言之有理啊!所以处士?

生:笑而然之。

师:古人有句话说?

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师:画牛当问?

生:牧童。

师:是呀,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

生:请教。

师:这篇文章,苏轼用了寥寥数字,就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语言是多么精妙呀!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优美。

生齐读全文。

三、讲故事

师:读懂了文章是我们的收获,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那就是本事了。你认为讲故事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叙述完整。

生:要语言流畅。

生:要形象表达。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如果你能在讲故事的同时加入合理的想象,故事的内容会更丰富更有趣。你觉得我们可以在哪里加入合理的想象?

生:可以想象杜处士什么时候带着这幅画。

生:可以想象杜处士晒书画的时候来围观的众人是什么反应。

生:可以想象听了牧童的话之后,杜处士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师:那就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习。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讲一讲?掌声鼓励。

生讲故事。

师:谁来评一评他讲得怎么样?

生:非常好,既能够形象表达,又能够合理想象。

师:其实我们不光可以讲“他们”的故事,还可以转换角色,讲讲“我”的故事。

你看,这是站在谁的角度?这是谁?这又是谁?请你任选一个角色选择三个角色中的一个,讲讲“我”的故事,先练一练。

生练习。

师:小牧童在哪里?哪个小牧童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生讲故事。

师:给他掌声,真是个活灵活现的小牧童,你看他始终在自己的角色里面给大家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下面杜处士和苏轼的角色作为今天的课后作业,讲给别人听,相信大家肯定能完成好。

教学反思

这次的工作室活动,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上一节展示课。我上的是《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仅用寥寥数字,就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2.展开合理想象,讲一讲“他们”故事,讲一讲“我”的故事。3.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最初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将两个自然段分开讲,把第一自然段读准、读通、读懂,再进入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因为考虑两个自然段是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第二自然段讲杜处士晒书画这天发生的故事。但是试上的时候发现这样子把文章割裂开来了,显得很零碎,每个部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学生上起来也是兴致不高,最后理解道理也没有水到渠成。

于是我立即更改了教学思路,始终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紧扣“三读法——读准、读通、读懂”来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因为多音字读音的不同是由意思决定的,所以我重点讲解了“数”这个字的读音,相机理解了“所宝以百数”。等学生读准确了,再指导其读好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接着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重点指导五个关键字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再让他们说一说文章的意思。

等完成了“读准、读通、读懂”这三个任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文中说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这样精美的装饰,自然是十分喜爱。不仅如此,他还“常以自随”,此处我引导学生想象杜处士可能在什么时候带着这幅《斗牛图》,学生可以想象具体的情景,这也为后面展开合理想象讲故事做了一个铺垫。在讲解小牧童笑《斗牛图》时,我带领孩子们探究小牧童“笑”的原因,再次指指画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小牧童知道画错了,从而理解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但是我自己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有一些困惑,也深知不足之处。备课时,我了解到牛打斗的时候,“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比如红牛饮料的标志,可不就是两只“掉尾而斗”的牛吗?包括书上的注释中也是提到的,也就是说,牧童说得并不对,也许他观察到的牛打斗的场面中都是“尾搐入两股间”,也许是他没有留意,那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牧童吗?那他对于戴嵩这幅《斗牛图》的质疑不就错了吗?那么苏轼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用这件事情来引出,真的合理吗?在讲关键字义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用了两幅图,如下:

第二幅图上牛的尾巴是摇动着的,学生一看便知。我又让他们观察第一幅图上牛的尾巴是怎样的,学生当然明白我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那肯定是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啊。可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这样的,第一幅图正是戴嵩的画的《斗牛图》,那不就是小牧童笑的画错了的图吗?那应该是“掉尾而斗”啊?再仔细观察那幅图,牛的尾巴只是没有摇动得那么大的幅度,然而的的确确是摇动着的,那我不就是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了吗?估计学生上完这节课都以为戴嵩的《斗牛图》是第二幅吧。我明知这样是误导性的,但还是为了善于理解以及我要贴出的“观图名义”的方法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在备课的时候我查找了资料,看了这幅戴嵩的《斗牛图》,图中右上方有乾隆题诗:“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激露尾垂垂。”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当时可能也有这样的困惑,就是这幅图上牛尾巴的角度,你说是摇动吧,摇动得也没那么厉害。你说是抽缩着吧,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他做了猜测,是不是这幅画是戴嵩后来重新创作的呢?是不是因为听到了牧童的指点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两幅《斗牛图》,杜处士晒的那幅和乾隆皇帝写题跋的这幅,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是不是不一样的呢?会不会小牧童笑的那幅就是像我出示的第二张图片这样的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己这样草率出示两幅图一定是有误导性的。

还有一个遗憾之处,那就是我没有关于“题跋”的讲解,苏轼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则题跋,学生对苏轼的诗、词、文章都有接触过,但是题跋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老师应该做一些关于题跋知识的补充。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有这个环节的。我出示了一张课件,分三点对题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1.题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上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是“题”,写在后面的文字是“跋”,总称“题跋”。2.题跋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3.题跋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文、词等等。文字不多,但努力达到“笔简而意足”。接着我再告诉他们“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写在书前的序,“跋”就相当于后记、读后感,不过不管是写在前面的还是后面的,我们现在都统称它们为“题跋”。题跋的内容不多,但内容深刻,“笔简而意足”。相信这样讲的话,学生会对题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但是在试上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话时间来不及,讲故事的环节会被大大压缩,来不及让学生自己练讲,也来不及让其他同学点评,讲故事就显得走过场。通过权衡,我只好把讲题跋知识的这个环节删去了,但是内心是觉得很遗憾的。

下午听了紫雨老师的《精卫填海》,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启发。紫雨老师对文言文的处理,那真是无招胜有招,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招数,而心中却蕴含着千变万化,学生的任何回答她都能给予反馈,都能紧扣自己的教学目标,绝不跑偏,绝无赘言。学生自然学得津津有味,他们怎么能不爱上这样的课堂,不爱上文言文?再反观我的课堂,存在太多的条条框框,我生怕学生没有回答到我想要的答案,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虽然努力让自己的课堂严谨又活泼,但是活泼的外衣下,还是一个没有创新、死板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还记得上次在菉溪小学活动时,孙特说,希望看到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课堂。是呀,这可不就是我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吗?我何时才能够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啊?用屈子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