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厉害的'编故事'大师竟然是你的大脑!丨《思维是平的》

京师心理大学堂115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作者|草芽君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个穿越百年的未解之谜。

五百多年来,人们对达芬奇画作中对这神秘莫测的微笑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没有人能说清楚,蒙娜丽莎究竟在笑什么,她又可能想对我们诉说着些什么。观看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场景和时间来看,感受似乎都不同。蒙娜丽莎一直在用同一个表情面对着我们,却仿佛在讲述着无数个不同的故事。

“他在伤心......还是饿了?”|库里肖夫效应

我们真的能够从同一个表情中解读出不同的故事吗?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18年,19岁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就发现了这个神奇的现象。

他给苏联无声电影明星莫茹欣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然后把这个静止的镜头分别与三个截然不同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交替播放。结果,观众们竟然都被莫茹欣的精湛演技所折服.....

当莫茹欣的特写镜头与“棺材里躺着一具女尸”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时,人们从莫茹欣的脸上看到了沉重的悲伤;当莫茹欣的表情与“桌子上摆着一盘汤”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时,人们觉得莫茹欣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他有些饿了”;更绝的是,当莫茹欣的表情与“沙发上侧躺一名有魅力的女性”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时,观众们都为莫茹欣巧妙传达出的强烈欲望而异常激动。

可事实上,莫茹欣压根就没有施展什么精湛的演技,这三个组合中出现的他是同一个毫无变化的镜头,可当导演库里肖夫把这样一张表情神秘的脸和一些充满情感的不同情景并置时,观众们会情不自禁地对人物的情感状态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这个有趣的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库里肖夫效应”,在电影艺术中被广泛地使用,影响力巨大。

由此可见,当我们在解读他人的情感时,我们以为自己比较容易地就“看见”了他人脸部所表达出的情感,但事实上人物的背景扮演了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大脑会参考人物所在的背景来对每一个知觉输入(包括人物的脸部、物体、符号等)做出尽可能合理的解读,“编造”出一个最符合情境的故事。

“我在害怕......还是心动了?”|吊桥效应

现在我们知道了,库里肖夫效应适用于对他人情绪的解读,那么它是否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自己情绪的解读呢?

没错,我们的确会参考一些线索来“解读”自己的情绪。

假设莫茹欣现在看见他自己与悲剧、食物和诱惑三个不同场景剪辑拼接在一起的镜头,他很有可能会像其他观众一样对他自己的表情做出三种不同的解读,甚至会为自己精湛的演技所暗自得意。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如果莫茹欣不仅看到了自己的表情,还能听到自己在三个场景下心跳的加速,他极有可能也会把自己的心跳也分别解释为悲伤、饥饿和欲望唤起的反应。

在心理学上还真的就有过类似的研究。你可能听说过著名的“吊桥效应”:人们会把危险吊桥引发的心跳加速错误地解读为遇见浪漫爱情的心动。这个效应的提出源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唐纳德·道顿和亚瑟·阿伦做过的一个实验——

研究者用情绪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ofemotion)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在直觉中,我们倾向于认为情感来自心底,情感是因,生理反应是果(比如被女孩吸引导致心跳加速),但实际上人们是先体验到了自己的生理感受,然后再结合周遭的环境,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

在吊桥实验中,男性参与者们在穿过危险的高桥时,肾上腺素含量会上升,平常情况下,大脑会把这样的生理信号解释为对恐惧的反应,但这个时候出现了漂亮的女性实验人员,人们便不自觉地把这种体验归到了对方的吸引力头上,可以说,实验参与者们基于自己的生理状态与当时的情境,“解读”出了自己的情感状态,他们的大脑为他们“编造”出了一个心动的浪漫故事。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很会“编故事”

由此可见,我们在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时,都可能会受到库里肖夫效应的影响。

虽然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面部表情,但可以略微感知到自己的生理状态,比如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自己加速的心跳、急促的呼吸和发热的脸,这些生理信号和莫茹欣的神秘表情一样是丰富莫测的。

我们的大脑会参考所在情境对身体状态做出不同的解读,我们通过“阅读”自己的身体状态来解读自己的情感,正如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面部表情来解读他人的情感一样。

这么看来,大脑天生就是”编故事“的大师,它会参考各种线索,乐此不疲地给为我们创造出各种的无比流畅而自然的故事。在大脑的这一出色的才能下,我们被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所吸引,为静止镜头中电影演员的“精湛”演技而沉醉,甚至能听着自己的心跳产生错觉陷入爱河。

我们一般会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决策都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但其实我们创意无穷的大脑经常会编造出各种故事、创造出各种意义,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个过程过于娴熟流畅,以至于我们对自己的思维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实在还知之甚少。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英国行为科学家尼克·查特基于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的全新发现,在《思维是平的》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极具颠覆性的观点。

他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个擅长即兴表演的超级引擎,不仅能临时创造出颜色、物体、记忆、信念或偏好,还能随即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地编造出一个个故事和理由,让人们深信不疑。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一定能对人类思维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赠书活动

你能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看过什么影视作品因巧妙的剪辑而让你感受到演员精湛的演技?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1年5月19日(周三)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取最棒的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中信出版社提供的《思维是平的》一书。

作者|草芽君

编辑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出品,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熬夜|手机|AA制|杠精|学婊

欲擒故纵|NTR|男子汉|择偶|分手

心理绘画|心理人|MBTI|心理咨询

家暴|出柜|吵架|童年|生育

同性恋|抑郁症|性教育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