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第三十六课佛教的修行方法2

塔山钟声银峰古寺1036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5月17日
请大家发菩提心,祈愿疫情止息,世界和品,国泰民安,正法久住!

《佛学入门》

——圣严法师

(一)人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各人都有他们现在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诸位曾否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你们信不信一个杀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把刀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这样的事情,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不过,这句话的确没有讲错,因为“立地成佛”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够把屠刀放下,不再杀生,从此即能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一点一点成功为佛。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一直游出去;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着岸的方向了,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着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因此,我们发心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二)天

“天”,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及所向往的境界。宗教殊少不求升天,中国道教所谓“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西方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连人还没能做好,能不能升天呢?的确,有的宗教认为只要信仰神,并且有幸被神选中的话,纵使做再多坏事,也能蒙神赦免而得救升天,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应该说成:你做好了人,再信仰神,就有升天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其实,佛教更重视入世,如果没有入世的基本道德的训练,便不可能出世。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而问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和尚,人类岂不会在这世界上消灭了?”遇到这种场合,通常我会反问他:“这世界上有几个像我这样出家的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出家和适合出家的。佛教固然愿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而事实上并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所以佛教认为先有好的在家人,才会产生好的出家人。如果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做儿女不尽孝道,做师长不尽师道,做朋友不尽友道,这种人成为佛教徒的资格是有问题的,出家更有问题。唯有能完成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适合出家修行,因此,做人既是升天的基本条件,也是成佛的基本因素。

(三)声闻

“声闻”,是出世的,是把人做好了,做完美了之后,走上出世之路。但出世并不一定要出家,因此在声闻里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为:初果须陀洹(七返生死),二果斯陀含(一返生死),三果阿那含(不还生死),四果阿罗汉(解脱生死)。从第一果到第三果,在家人都可以达到,第四果在家人也可以到,但到了那阶段,自然而然会摆脱世俗一切名利权势等欲望而出家去,此时,一切烦恼以及贪欲心、嗔恨心、不明是非之心都断了,便真正做到了出世,也就是对于世间的物欲──财产、眷属,乃至自己的身命,均己没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系缚心,这时才真正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所谓解脱的意义,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质行为的影响,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所以请不必担心着说:“如有一天人人都到了第四果,世界上就没有人了。”我告诉你们:假如我们人人都是无烦无恼、无有苦痛的阿罗汉,岂不好吗?但是这一天的出现并不容易。

(四)独觉

“独觉”,事实上独觉和声闻是一样的意义,但由于修行入门的不同而异其名。声闻是听到佛说法、僧说法或从经典中看到脱离生死的方法而修行证果的。独觉则是在没有佛教的时代,没有佛经可看的时代,也没有什么人说佛法的时代,从自然界某种现象的启发,得到佛法的真理及开悟解脱的。这两种都叫做出世间道,也叫做出世的佛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

(五)菩萨

“菩萨”,菩萨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也是最平易的,因为从普通人一开始相信佛教,就愿意照着佛教所说的成佛方法去做,这便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以成菩萨要比成罗汉容易。不过,菩萨分成五十三阶段,从最初一层到最高一层──佛的阶段,要经过五十二个层次。初开始,我们要做个好人,希望人家也成为好人,不管你是否真有力量帮助他人得到幸福,只要你心里确是如此希望,这种心就是菩萨心了。现在请问诸位,比如这座房子发生火警了,外面警铃在响,到处是烟,此时你怎么想?我想,最初的反应,是想自己如何逃出去,这种只是关心自己安危而不顾他人的人,是不能称为菩萨的。如果有人首先考虑到,如何使得老弱妇孺离开火宅,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人就是菩萨心肠了。地藏菩萨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的最大志愿是到地狱去救人,而不在于自己成不成佛。这一点很重要,最初信佛的人,希望成佛,是必要的,当你信佛修行有了相当基础之时,就要教你把成佛的念头搁在一边了,因为,希望成佛的念头虽好,仍是一个“有我”的妄想,所以你如希望自己成佛,你将永远不能成佛。有我的观念,即是自私心,有自私心而能成佛,那就岂有此理了!菩萨先要试著忘了自己,专为他人,接著虽然终日为救他人而工作,却把能救的自我,被救的对象,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事物,也全部忘了,那才真是菩萨。

《佛学入门》为圣严法师所著,内容涵盖了三层面:一是关于佛陀的示现,是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谈佛教的出现及基本思想,包括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其次讲佛教的基本教义,由圣严的几篇讲稿集结而成,包括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第三是讲修持方法,即一般大众于生活中可以活用、运用的修行方法,包括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点击以下链接 阅读往期文章

《佛学入门》——1如何理解佛教

《佛学入门》——2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佛学入门》——3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学入门》——3由人成道的佛陀【中】

《佛学入门》——3.由人成道的佛陀【下】

《佛学入门》——4.佛陀的教化工作【上】

《佛学入门》——4.佛陀的教化工作【下】

《佛学入门》——5.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学入门》——佛陀的根本教义之十二因缘

《佛学入门》——5.佛陀的根本教义之道圣谛

《佛学入门》第十二课——6.佛陀的教团【上】

《佛学入门》第十三课——6.佛陀的教团【中】

《佛学入门》第十四课——6.佛陀的教团【下】

《佛学入门》第十五课——7.佛陀的晚年【上】

《佛学入门》第十五课——7.佛陀的晚年【中】

《佛学入门》第十七课——7.佛陀的晚年【下】

《佛学入门》第十八课——8.佛教的信仰与教义【1】

《佛学入门》——8.佛教的信仰与教义【2】

《佛学入门》第二十课——8.佛教的信仰与教义【3】

《佛学入门》第二十一课——8.佛教的信仰与教义【4】

《佛学入门》第二十二课——9.因果与因缘【上】

《佛学入门》第二十三课——9.因果与因缘【中】

《佛学入门》第二十四课——9.因果与因缘【下】

《佛学入门》第二十五课——10.唯名与唯心【上】

《佛学入门》第二十六课——10.唯名与唯心【中】

《佛学入门》第二十七课——10.唯名与唯心【下】

《佛学入门》第二十八课——活佛与活菩萨【1】

《佛学入门》第二十九课——活佛与活菩萨【2】

《佛学入门》第二十九课——活佛与活菩萨【3】

《佛学入门》第三十一课——学佛与日常生活【1】

《佛学入门》第三十二课——学佛与日常生活【2】

关注银峰寺动态、讲经、法讯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