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3哲学类B5中国哲学丨期刊目录(11-12期)(20210517)

南北核刊及复印资料目录即时更新1304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5月17日
《周易》所传达的“六位时成”观念,是对“存在”所具有的“空间性”“时间性”本质最恰当的揭示。对蒙卦作存在论的诠释,主要是为了探讨“此在”如何超越昏暗蒙昧的状态。蒙卦对“此在”状态及其去蔽的揭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1.解蔽与启蒙:蒙卦的存在论诠释

作者:

梅珍生+关注

作者简介:

梅珍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原发信息:

《江汉论坛》(武汉)2020年第202010期第69-75页

内容提要:

《周易》所传达的“六位时成”观念,是对“存在”所具有的“空间性”“时间性”本质最恰当的揭示。对蒙卦作存在论的诠释,主要是为了探讨“此在”如何超越昏暗蒙昧的状态。蒙卦对“此在”状态及其去蔽的揭示,回答了“蒙亨”何以可能的原因,这就是“此在”在人生的共同筹划中遵从“敬”的原则。六爻“共在”的“志应”,表现为一种共同的筹划。蒙卦所昭示的“此在”意义,就是个体在启“蒙”向“明”中,造就仁智双彰、德业双修的人格,使“此在”从昏暗蒙昧的“沉沦”中超拔出来。

关键词:

《周易》/蒙卦/存在论诠释/解蔽/启蒙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2.“意义的有效”及其方法论考察——以胡瑗的《周易口义》为视角

作者:

王金凤+关注

作者简介:

王金凤,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发信息:

《哲学动态》(京)2020年第20209期第42-50页

内容提要:

胡瑗的《周易口义》对“人事”具有强烈关注,而其典范意义具体表现为解释取向的预设性、体例形式的趋同性两个特点。《周易口义》因为具备“意义的有效”而得到宋代理学家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与现代逻辑学“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修辞的有效”等有效性评判不同,“意义的有效”能够为中国经典诠释的有效性判断提供更为适合的标准,也对以经典诠释为向度的当代儒学哲学化工作具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

意义的有效/人事/诠释有效性/经典诠释

标题注释:

本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8EKS013),上海市阳光计划(18YG34),上海交通大学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培育专项(18X100040001)的阶段性成果。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3.不已、生生与对待——《程氏易传》中的天道观

作者:

唐纪宇+关注

作者简介:

唐纪宇(1983-),吉林长春人,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北京100091

原发信息:

《周易研究》(济南)2020年第20202期第39-46页

内容提要:

与王弼、胡瑗的解释不同,程颐在未济的注释中凸显“不已”之义。“不已”的世界,构成了理解其天道观的重要基点。而程颐所谓的“不已”,必以“生生”作为其存有模式。那么“生生”又是何以可能的?《程氏易传》中以“对待”作为“生生之本”,对待的观念不同于对立,它旨在解释万物之生成。作为一切对待根源的乾坤并非截然对立的观念,而是道的不同维度。乾是“道”之普遍化的倾向,赋予万物以超越性;坤是将普遍化倾向现实化的倾向,赋予万物以同一性。因此,乾坤本质上是一种一体化的二元结构,二者统一于“道”,由此构成了“生生不已”的真正根源。

关键词:

不已/生生/对待/乾坤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4.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作者:

林忠军+关注

作者简介:

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原发信息:

《学术月刊》(沪)2020年第20209期第28-38页

内容提要: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以此出发,理解卜筮视域下《周易》象、数、辞、理之间的关系,即先有理后有象有数,以象数符号为理的表现形式,象、数、理三者不可分。就解释学而言,朱熹一方面承认了《周易》是卜筮之书,尊重历史传统,反对人为割断历史、无视文本卜筮及卜筮视域下形成的象数。另一方面,不固守历史,而是着眼于文本意义开放性,以解释“圣人之道”为目标,认同孔子、王弼、程颐等人在各自不同时期所作出符合“现实”或“当下”的接近易道的合理偏见,为易学哲学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释路径,即以历史发展为视域,由卜筮解释入手,用形象的象数符号解释抽象“阴阳之道”,完成了由历史到现实、由卜筮之象数到易学哲学解释。因此,朱熹重新将易学定为卜筮之书,不仅未降低《周易》的哲学性,相反为哲学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朱熹/卜筮/象数/义理/易学解释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5.取向、入径与科学启示:孟子人性论研究的再思考

作者:

刘笑敢+关注

作者简介:

刘笑敢,男,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北京100875

原发信息:

《齐鲁学刊》(曲阜)2020年第20205期第5-17页

内容提要:

现代学界有关孟子人性论的解释蕴含两种入径:第一种入径可称之为“直接、素朴式解读”,以汉学家葛瑞汉、哲学家孟旦以及历史学家华霭仁为代表;第二种入径可称之为“迂回、注入式重释”,以牟宗三和安乐哲为代表,他们分别借用康德理论、杜威观点以及过程哲学对孟子人性论说进行重新诠释。讨论孟子人性论,亦不应忽视现代科学的新发现。保罗·布鲁姆运用实验心理学,断定婴儿的反应确实带有成人道德判断的某些标志性特征,从而证实了“人天然具有道德感”的假设,而这与孟子的人性观是完全吻合的。孟子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人性中存在善的基因。进一步探究和反思接纳这些理论的原因和理由应该是有重要意义的,它有助于我们树立起对待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正确态度,而这反过来又将长期影响我们生活的品质。

关键词:

两种入径/两种取向/孟子人性论/牟宗三/安乐哲/保罗·布鲁姆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6.道德自我与行动意志——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的义旨新探

作者:

叶树勋+关注

作者简介:

叶树勋,南开大学哲学院。

原发信息:

《哲学研究》(京)2020年第202010期第65-74页

内容提要:

在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是一个极为紧要同时又令人费解的命题,围绕于此,以往研究已提供了多种解释进路。理解的关键在于注意到命题中“我”的特殊性,由此可知这是关于道德自我的一个普遍论断,亦可知“万物”在此是一种特指用法,这是对行动所需的一切内部资源的概括。这一命题是说,使道德行动成为可能的一切内部资源在“我”皆是完备,“我”即内在完备的道德自我。通过肯定“我”固有“四德”,孟子确立了“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基本地位;通过肯定“我”备有“万物”,孟子进一步确立“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完备性,这是此命题在孟学中独有的义旨。这一自我是就潜在而言,还有待扩充实现。由此展开理解,不仅以往长期存在的疑惑将不复存在,并且还可发现此命题独有的一番意味,进而也能为理解孟子有关自我和行动的思想提供一个新的进路。

关键词:

孟子/我/万物/道德自我/行动意志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7.王弼对《老子》的理论绎

作者:

才清华+关注

作者简介:

才清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原发信息:

《中国哲学史》(京)2020年第20205期第89-95页

内容提要:

王弼对《老子》思想的提炼、聚焦与演绎之所以极富哲学意涵,与其论述的缜密性是分不开的。对王弼思维理路独特性的考察,亦可引申到思考经典与诠释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诠释者的思考方式及其所采纳的演绎方式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以及在什么意义上影响到对经典的诠释与建构。透过对王弼诠释理路的理解,亦可见及魏晋玄学的主要发展特征——重视说理及对明晰性的追求。这一思想风格的确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把握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思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

经典诠释/王弼/《老子注》/辨名析理

标题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18ZDA019)的阶段性成果。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8.“圣人之意”的传述与还原——郭象《庄子注》“言意之辨”新探

作者:

王玉彬+关注

作者简介:

王玉彬,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原发信息:

《哲学研究》(京)2020年第20208期第81-89页

内容提要: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解。

关键词:

郭象/《庄子注》/寄言出意/忘言寻意/言意之辨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9.从本然一多到应然一多——邵康节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辩护

作者:

张美宏+关注

作者简介:

张美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原发信息:

《中国哲学史》(京)2020年第20204期第101-107页

内容提要:

儒家“圣人之道”何以是普遍的价值原则?在宋儒邵康节的辩护体系中,主要通过论述一多之间的普遍对应来澄清。依据宇宙本体论层面的生成关系,邵康节首先就“太极”(“道”)之“一”与万物之“多”间的对应关系作了相应说明。基于一多对应由本然向应然的“致用”,邵康节不仅在形式上确立了儒家“圣人之道”对于天下万民的普遍范导意义,还从实质内涵方面阐发了“圣人之道”自身的普适性意蕴。以揭示“圣人之道”的普适性意蕴为基点,邵康节完成了对儒学的道学化重建,为儒家在理论上与佛道相抗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邵康节/一多对应/儒家/圣人之道/普适性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10.张载心学论纲

作者:

林乐昌+关注

作者简介:

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

原发信息:

《哲学研究》(京)2020年第20206期第45-54页

内容提要:

张载作为北宋理学的共同创建者、关学宗师,建构了一套涵盖天论、道论、性论、心论等多方面内容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学①思想。应当指出,张载的心学有其独特性,与后来陆象山、王阳明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有所不同。时下张载心学研究论域存在以下不足:对“心-物”关系这一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缺乏自觉,对张载“心-物”关系形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忽略。有鉴于此,有必要以张载的三个心性论命题作为观照的视域,以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从三个方面为张载心学建构纲要并加以阐释:一、心性论的三个命题;二、“心-物”关系的形态划分;三、“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最后,还将对张载心学的哲学特性、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略作总结。

关键词:

张载/心学/心性论命题/“心-物”/关系

标题注释: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新文献和新视角下的张载理学新探索”(编号18GZGX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宋明清关学思想通论(七卷本)”(编号19ZDA029)的阶段性成果。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11.神化体用论视域下的张载哲学

作者:

翟奎凤+关注

作者简介:

翟奎凤,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原发信息: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20年第20205期第17-24页

内容提要:

体用论是张载哲学体系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张载的体用论思想具体展现为神化论,“一故神,两故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这种神体、化用的思想,可以说是张载哲学的总纲领。从神化体用论来看,张载思想中长期争论的虚、气关系问题也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虚气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体用关系,虚相当于神、气为化用。这种体用神化论,与玄学的有无论、佛学的色空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儒家体用论的生生活力。“神化为天之良能”,但人可以“穷神知化”“存神过化”,因此,神化论在张载思想中也体现了本体论和工夫论的合一。导源于《易传》的神化论,经张载、王夫之的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独特的神化派哲学。

关键词:

体用/神化/虚气/佛老

标题注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13)。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12.试论侯外庐先生对王夫之自然哲学思想的阐发

作者:

徐仪明+关注

作者简介:

徐仪明(1952-),河南开封人,哲学博士,西安外事学院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陕西西安710077

原发信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20205期第52-57页

内容提要: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研究王夫之自然哲学思想的,可以说在这一领域中做出了开拓性工作。他指出王夫之能够把辩证法思想贯彻于自然界的研究当中,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全部纳入到理性思维之中。王夫之的“絪缊生化论”在经过侯外庐创造性的诠释,并由李约瑟从西方近代科学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之后,从而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侯先生指出在船山自然哲学体系中“絪缊”和“生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絪缊”和“化生”是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无限循环运动,一聚一散,一往一来,往来迭用,周而复始,而每一次的絪缊化生过程,势必要经历重新的摩荡之后方能产生。所以新陈代谢乃宇宙的律则,既包括自然界进而还可以推及到人类社会。当然,由于侯先生的著作年代已久,其中某些个别看法可能已经过时。但是,总体来看,侯外庐先生对于王夫之自然哲学思想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侯外庐/王夫之/自然哲学/絪缊生化论/循环进化运动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13.唐君毅以“气”论拓展阳明心学的理论尝试

作者:

张倩+关注

作者简介:

张倩,女,河北张家口人,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新儒学,文化哲学。广东广州510641

原发信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0204期第22-27页

内容提要:

阳明以“心”统摄“理”与“气”,高扬“心”的主宰力和人的主体性,在说明“良知”与“气”的关系时,对于客观事物、人伦规范的客观性说明相对不足,这也导致阳明后学流于空疏的弊端。唐君毅以“存在的流行”“流行的存在”说明“气”,证成“心灵为体,精神为用”的文化根源论,拓宽了心性论在文化哲学层面的理论基础,用精神空间来说明文化活动在涵养心灵的作用;强调重“气”是重“礼”的依据,彰显“礼”在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成为现代新儒学拓展阳明心学的一个范例。

关键词:

气/心灵/精神/礼

标题注释:

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唐君毅文化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9JHQ023)。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14.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概念的接受与转化

作者:

盛珂+关注

作者简介:

盛珂,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原发信息:

《中国儒学》(京)2020年第2020总第15辑期第189-203页

内容提要:

“物自身”是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用来阐释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牟宗三对于“物自身”的理解和接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康德不同的面相。康德表述“物自身”的逻辑是由知性推出“物自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则是由“真我”推出智的直觉,并且由智的直觉论证“物自身”的存在。牟宗三更进一步的直接把“物自身”表述为“价值意味”的存在,成为知体明觉之用。这表现出牟宗三哲学的核心精神完全来自传统宋明理学,我们也只有以宋明理学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牟宗三哲学。

关键词:

物自身/真我/智的直觉/知体明觉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20年12期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