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讲了什么故事?

每周8773 次浏览0个评论2020年12月12日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知名度很高的文章,至少是标题知名度很高的文章.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它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其二
>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知名度很高的文章,至少是标题知名度很高的文章。

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它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

其二,它记载了一个暗藏心机的“宫斗故事”;

其三,它是解释“春秋笔法”的典型样例。

先来看这个标题:

郑伯,是一个人;段,也是一个人名;鄢,是一个地名。克,是动词,击败的意思。

所以,“郑伯克段于鄢”的意思是:郑伯在鄢地击败了段(ZhengBodefeatedDuaninYan)。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先介绍人物:父亲郑武公,母亲武姜,哥哥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共读如公)。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有称呼都是此人去世后的“史称”。也就是说,为什么叫武公,为什么叫庄公,为什么称呼为武姜,那是按照一定规则和法度定论的。

而母亲武姜从最开始就十分厌恶大儿子、喜欢小儿子,原因是:大儿子难产,让她吃了不少苦。

所以,郑武公下世前,武姜希望武公能够废长立幼,但是武公拒绝了。

当年,郑武公下世,郑庄公继位。

庄公继位后,需要对弟弟共叔段有所安排,也就是需要分封一块土地给弟弟。那么,选择哪一块土地?

武姜提出:制,这块土地。

庄公对母亲做了解释,拒绝了。

武姜又提出:京,这块土地。

庄公同意了。

入主京地的共叔段,开始恣意妄为,而且每次的妄为行为都在升级。

第一次,共叔段拓展自己城市的大小,结果超过了当时法令制度。当时法令规定,任何一个非首都城市的周长不能超过首都的三分之一,但共叔段不管。

哥哥郑庄公也没管。

第二次,共叔段擅自霸有京周围的城市,让它们同时承认郑庄公和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共叔段开始搞“政出多门”。

哥哥郑庄公依然没管。

第三次,共叔段直接要求那些承认“政出多门”的城市,只臣服于自己。也就是说,共叔段搞了个“国中国”。

哥哥郑庄公还是没管。

第四次,已经是“国中国”的共叔段筹备了足够的粮食、兵甲和部队之后,以母亲为内应,计划袭击郑国首都新郑。

这次,哥哥郑庄公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可以了!」,于是,让部下率领近万人的部队先发制人,进攻京地。

京地的百姓和军队立刻和共叔段划清界限,于是,共叔段逃到鄢地。郑庄公的军队又前往鄢地讨伐,共叔段再次出逃,逃到共,所以才被称为“共叔段”。

于是,故事就以“郑庄公完胜、段完败”而告一段落。

如果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弟弟因恣意妄为而走上死路;而弟弟的恣意妄为是哥哥惯出来的;哥哥之所以惯着弟弟就是为了有一天灭掉弟弟。

这也是历代史学家对这则故事的定性。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归头看待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时间,第二是地点。

先说时间,《左传》中并没有记载这则故事发生、持续和结束的时间,只用了“当初”、“后来”、“再后来”这样的时间字眼。

但在《史记》中有记载:郑庄公继位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母亲武姜为弟弟请制、请京也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而后来弟弟一次又一次的恣意妄为和郑庄公的最后一击前后共持续了二十二年。

也就是说,如果把哥哥的行为解释为姑息养奸,那么,十六岁的郑庄公便需要养奸二十二年,直到他三十八岁时才着手收尾。而这,对于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国君,还是颇有难度的。

因此,相比于解释成“讨好母亲、不管不顾、故意放纵、姑息养奸”,也许解释为“无奈分封、密切关注、暗中成长、蓄势待发”会更好。

再说地点。

故事情节中出现了这么四个地点,郑、京、鄢和共。

郑,指的是郑国的首都,约位于新郑市;京,约位于荥阳市;鄢,约位于鄢陵县;共,约位于辉县市。

请看地图:

京、郑、鄢三地几乎三点一线,共叔段在京叛乱,郑庄公从郑出兵,共叔段却逃到了鄢。

这样的逃亡路线,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也许只有共叔段自己知道,也或许是史官漏记了什么。

总之,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而在故事的结尾,讲的是郑庄公和他母亲的相处情节:

郑庄公一举击败了弟弟的同时也放逐了母亲武姜,中间又由于种种原因,郑庄公又迎回了母亲,母子二人再次相见时已经是久违的见面了。

于是,全文的最后一句是:

遂为母子如初。

也就是说,母子二人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是吗?果然如此?

不。

“如初”,不代表“和好如初”;“如初”,只是“如当初”。

不是吗?诸位,请细品。

【公众号】每周

每周每周过

可能积累得越多

然后忘得也越多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