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十四位历史名人,你知道几个?快来长知识!

发现黔西南4916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1、张之洞张之洞,人称张香帅,中国近代重工业创始人,领导了洋务运动,生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老人,逝于1909年,谥号“文襄”。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同时,他还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张之洞是中国重工业奠基人,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39代孙(元代张养浩的16代孙)。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三年(1853),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同治二年(1863),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2、刘显潜刘显潜(1865-1938),民国陆军中将。贵州兴义人,刘显世堂兄。早年加入地主武装,后被任为广西省防军统带。民国成立后,历任安义镇总兵,黔西观察使、贵西道尹、贵州巡按使、护国军援川总司令、滇黔边防督办、贵州军事会办。1925年任滇黔建国军第一路军第七军总司令官,进攻柳州时被李宗仁部击败。后宣布下野。1938年在兴义家乡病逝。

3、刘显世刘显世,黔系军阀的鼻祖。号如周(如舟),字经颐,清同治九年农历四月初八日(1870年5月8日)生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祖籍湖南邵阳板桥。其先祖以贩卖文具进入贵州,在兴义泥凼地方定居,到刘显世这一代,已五世。刘显世,1870年出生于地主家庭。刘显世的父亲刘官礼,以办团练镇压回民起义受到清廷赏识,先后授游击、同知,后又以功擢升知府,赏戴花翎,控制了一支武装力量,成为盘据兴义的一霸。旧日部下,均为各属大绅,兴义知县遇事非咨请不敢行。地方大小事项,由他一言而决,刘家俨然成为地方小朝廷。早年曾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赞成共和,但随即拥戴袁世凯称帝,后又转而反袁,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1916年1月27日宣布贵州独立,自任都督、督军兼省长。后曾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任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但不久又与北洋直系军阀言和。后因军阀派系之争1925年1月隐退。1927年10月14日病逝。

4、易晓南易晓南(1871—1948),兴义普安梅花箐人,私塾文化,曾任清军把总、滇越铁路管带、贵州督军入川征战左路指挥、盘县县长、贵州游击军第一路统带、黔军第五混成旅第七团团长、第三混成旅旅长、西南三省护国联军陆军中将暨贵州西路巡宣使、民国贵州省政府高级顾问,但未驻省城闲赋乡里至1948年辞世。

5、马怀冲马怀冲(1882~1976),字明亮,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哈马庄人。少年时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县城私塾就学两年。民国十五年(1926)任“贵州省剿匪总司令”彭汉章部旅长;十六年(1927)4月,出任贵州省公路局局长;十八年(1929)8月,重返军界,任国民革命军第43军新编师师长;三十二年(1943)任青年党贵州省党部主席;三十六年(1947)在晴隆选区当选为国大代表。任贵州省路政局局长后,马怀冲一心为家乡地方多干实事。经多方努力,组织勘测并督建贵南公路(贵阳至独山)、贵东公路(贵阳至玉屏)、贵西公路(贵阳至黄果树)以及贵阳至惠水公路等,为贵州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马怀冲还热心于乡梓文化发展,民国三十三年(1944),晴隆县立中心中学成立时,将其珍藏多年的古籍——二十四史全套和一架脚踏式“双凤牌”风琴捐献给中学,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949年10月,马怀冲举家迁往云南昆明。1976年逝世,终年94岁。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路段。民国16年(1927)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之命,开始测量、修筑黔(贵州)滇(云南)公路。民国24年(1935年),由工程师邹岳生领队,再度对“24道拐”盘山公路路段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工程异常艰险,用手锤、钢钎、钻子开山凿石,由于工具十分简陋,时值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后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24道拐”盘山公路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是建筑中罕见的历史珍宝。它曾经是二战期间一道重要的交通命脉,也是二战历史的重要见证,有“中国抗战交通运输生命线”和“历史的弯道”之称。

6、韦杵韦杵(1883-1951),少将,布依族,原名韦明俊,字天培,化名赵善成,贵州省安龙县钱相乡巧马村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云南讲武堂特别班(与朱德是讲武堂同学)。年轻时曾从湖南回乡于今安龙县第一小学任教。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8师师长,云南“剿匪”军第2路总指挥部军训处处长,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大队长,第58军新编第12师副师长兼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在中国国民革命史上,韦杵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名字,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也应该记起的名字。清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六月初四生于贵州安龙县钱相乡桥马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世纪末的钱相马桥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布依族村寨,生存环境恶劣,山高坡徒,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世居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苦生活。韦杵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人,所幸得到外祖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使韦杵在幼年时有机会进入乡间私塾和府城景氏塾馆读书,而在他之后的三个兄弟就没有他幸运。韦杵从小聪慧,勤奋好学,生活俭朴,尊敬师长,常得到先生的称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韦杵带着干粮、穿上布衣草鞋,几经辗转,来到湖南长沙,考入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在湘求学期间,深受“三湘文化”熏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刻苦和努力,尤其是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开始关心国事民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成回乡,受聘兴义府高等小学堂任教。该高等小学堂,为一所公立小学,其环境、师资、条件尚好,是当时贵州为数不多的高等小学,所招生学生多为当地有一定地位的官家、富家子弟及一些士绅子弟。这一年,也正是后来成为国民党第二号军事首脑何应钦考入该高等小学就读的时间。韦杵在该学堂任教的期间,因看不惯一些纨绔子弟的腐败行径而直言不讳,遂遭排斥、歧视,甚至受到诬蔑和攻击,韦杵愤然辞去教职回乡。

7、王宪章王宪章(1885—1914.03.25),早年先在贵阳某部当学兵,后又到警察学堂学习,某日因小过失受官长处罚不服,被开除。从警察学堂肄业后,去湖北投奔新军,在第八镇第三十标当兵。因他操课优良,升任正目,士兵均愿意与其接近。此间,他同张廷辅、罗良骏等共同组织建立将校团,他任团长。将校团名义上是切磋学问,实际上是联络士兵,鼓吹革命。1911年初,文学社成立后,将校团便归并入文学社,他任文学社副社长。武昌起义前,文学社机关遭到破坏,他临时避居在汉口郑兆兰家中。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立即潜至汉阳,指挥同志响应武昌首义,并亲任汉阳民军统带。汉口战败后,他率兵西上入湘境,谭延闿受黎元洪之命将他捉捕关在牢中。后经蒋翊武在武昌力保,其他友人在长沙疏解,他才被释回湖北,任都督府参议,但一直未得重用。1912年秋来到上海。宋教仁案发生后,他气愤至极,坚决主张兴兵讨伐袁世凯,他从沪随黄兴入南京,被任为第四师师长。当冯国璋率军进攻革命党人军队时他以少敌众,鏖战二十余日,最后因粮饷不济,出走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2月,孙中山派他和詹大悲一起回国活动,他拟集合旧部攻取南京。潜入南京后,把已被冯国璋收买的高华廷引为朋友,高骗他可代为运动南京城内军队,他便深信不疑,给高经费。高亦献殷勤,在一次宴请他的酒桌上用麻醉药使他失去知觉,随后把他献给冯国璋。1914年3月25日,在南京城内被杀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贵州安龙人。早年纳粟捐得知县官,后悟其非,乃于1908年春投入湖北新军第三十标为士兵,与张廷辅等共组将校团,被推为团长。1911年将校团并入文学社,补选为副社长。10月11日潜入汉阳隆登堤军营,指挥部众光复汉阳,扩军一协,举宋锡全为司令,自任总指挥兼标统。汉阳告急时,奉黄兴密令将饷糈军械移往岳州,以图发展,不料被黎元洪电请谭延闿拦截,拘禁长沙狱。经多方营救,不久获释,任湖北军政府参议。1912年春改任湖北第二师师长。二次革命时,赴南京任讨贼军第四师师长,与冯国璋作战,失利后东渡日本。1914年夏奉孙中山命,与詹大悲返上海,再次策划反袁斗争,旋为叛徒出卖,遭捕,被冯国璋杀害于南京。

8、王伯群王伯群(1885─1944.12.20),原名文选,又名荫泰,以字行,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年幼时从父学易、书二经,又学阳明学、四书等。18岁丧父,从贵州姚茫父、熊范舆、徐叔群三人专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后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交通部长等职,平生不畏强权,尽力为国谋利益。

9、王文华王文华(1889—1921),字电轮,号果严,王伯群之胞弟,兴义景家屯人。幼年入塾读书,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窦简之等结伴上贵阳,考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旋转入贵阳优级师范选科,肄业文科,精研史地。20世纪初,王文华曾任黔军总司令,早年参加革命党,跟随国父孙中山先生、蔡锷将军发起“护国运动”,征战川、湘,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先生称王文华将军为“西南后起之秀”;保皇派视为眼中钉,把他刺杀于上海“一品香”酒店,现葬于杭州西湖小孤山。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10、袁祖铭袁祖铭(1889-1927),号鼎卿,晚清贵州省兴义府安龙县龙广镇五台人,个高体壮,肤白而近视,喜留金黄八字胡,有“银面金须将军”之雅号。官至贵州省省长、五省联军总司令、北伐军左翼总指挥、晋陆军上将,为贵州继刘显世后的显赫军阀。1926年投国民革命军,任左翼军前敌总指挥兼11军军长,驻扎湘西。1927年1月31日,在常德赴宴时被部将周谰设伏兵枪杀。

11、李燊李燊(1889—1929),号晓炎,贵州贞丰人,早年入贵州陆军小学,毕业后投黔军袁祖铭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后所部被改编为第十六军,后又改为第四十三军,李燊仍任军长。1929年4月,李燊在龙云的支持下,陈兵黔边,伺机反攻。周西成率部进驻镇宁,在激战中周西成中弹负伤,落水身亡。5月28日,李燊率部到达贵阳,组成贵州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不久,蒋介石明令李燊为贵州省主席。6月中旬,周西成旧部之毛光翔、王家烈、犹国材、廖怀中,联合向李燊发起反攻,逼使李燊随滇军退出贵阳,西走云南。李燊将残部交与龙云,只身去香港,不久在香港病死。

12、王海平王海平(1889—1941),望谟蔗香人,曾任地方员警队长,保商连长、保商营长、贵州西路纵队司令等职,因三十年代秘密参与黔桂边界红七军活动,于1941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诱捕于广西柳州。押解回贵阳处死于贵阳团坡桥下。

13、刘燧昌刘燧昌(1990—1950),兴义下五屯人,民国贵州首位省主席刘显世之子,民国初年从日本早稻大学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天津市府秘书长、河北省秘书长和河南省秘书长和代主席。1916年秋,贵州督军刘显世创办讲武学堂,刘电嘱其子刘燧昌(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聘何应钦等数人回贵阳为刘训练新军。经刘显世和黔军总司令王文华保荐,何应钦任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兼学生营营长。

14、何应钦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江西抚州市临川县人。出生在贵州兴义市泥凼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1924年春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不久,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兼教导一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192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7月率第一军参加北伐。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讨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在中华民族的宏伟版图上,兴义地处黔西南的一隅,不但边远,而且偏僻。然而,在这块昔日贫瘠的土地上,却意外地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堪称一代枭雄。何应钦,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