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加甜枣'的教育方式,到底错在哪里?

高了高694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5月13日
有的家长挺有招儿,“大棒”加“甜枣”。孩子不听话,打;打完了,揽过孩子,炉边谈话,温馨浪漫。貌似挺和谐。效果

有的家长挺有招儿,“大棒”加“甜枣”。孩子不听话,打;打完了,揽过孩子,炉边谈话,温馨浪漫。

貌似挺和谐。

效果如何呢?很难说。有的孩子似乎能听进去道理——至少表面如此;更多的孩子,心思成了无底洞,和父母疏离。

无论教育研究者还是家长,都会面临一个无解的问题——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即便教育方式错误,甚至严重错误,也很少会立马“遭报应”。

你揍孩子一顿,孩子跳楼了——这种极端事件,不会发生在普通家长身上。

家长的很多举动——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像《红楼梦》中的“伏笔”一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出现正效应或者负效应。

为什么前些年“养生骗子”特别多?原因与此一致:很多方式,效果不会立竿见影,真正出现副作用,可能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骗子由此没了心理负担,只凭一张嘴,可吞吐江山,啥都敢说、啥都敢讲,毕竟吃绿豆一般吃不死人。

这种特点,既方便了骗子骗人,也干扰了真正的营养学家。

我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情:

你跟某人说,吃盐多了不好,饮食不要太油腻;得到的答复是:“谁谁谁整天大鱼大肉,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不照样好好的?”

这样的理由让人无力辩驳,事实确实如此。盐不是毒药,吃不死人;油炸食品不仅不会让人当场毙命,还能齿颊留香。

你能咋劝?没法劝。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不是一天铸就的,可能是几年之后,也可能是几十年之后。

在时间面前,任何劝说都无力。

等他身体真的出了问题,开始难受的时候,恐怕早把你讲的道理忘掉了。

在这种特质上,教育和养生完全一致:

劝说往往没有用,因为危机可能发生在几年、几十年之后。

幸运的是,有些家长即便不听劝,也不会发生危机。这是教育和健康的不同。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子女,而子女是独立的生命体,并不完全依附于家长。教育方式即便完全错误,子女如果独立性够强、有着强大的活力,完全可以挣脱,或者自愈。

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自愈能力,比身体的自愈能力更强大。

我也始终认为,跟家长讲道理没什么用,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亲眼目睹一些鲜活的案例,去看见,去感受。

这也是《好父母养出好孩子》一直执着于“讲故事”的重要理由。

多数家长还是“懂道理”的,毕竟是成年人;“懂道理”的成年人,“讲道理”都没什么用,孩子呢?

跟孩子讲道理,就好比跟中国人讲纽芬兰语,孩子能理解你的哪怕一丁点肢体语言,就该谢天谢地了。

讲道理,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改变。然而科学研究一再证明,即便让成年人改变,一本正经地讲道理,也难有效果。

让人改变的程序,从来不是(或者说很少是)这样的:

分析——思考——改变。

这种改变模式,要么存在于理论上,要么是“内在动机”被触发。

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一夜之间,忽然“分析了形势、思考了现状、决定改变”——这种情况是有的,因为他的“内在动机”被触发了。

问题是,触发“内在动机”的“扳机”是什么呢?并非来自于“苍天啊、大地啊”的醍醐灌顶,而是看见了令他深有感触的事实。

所以,真正的改变,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程序几乎都是如此:

看见——感觉——改变。

你看见一些东西,感觉被触动,从而改变。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史,或者深入了解孩子改变的事实,你会发现,这堪称真理。

孩子凭什么改变?凭看见,凭感觉。

少讲点道理,多讲点故事;或者,自己改变,并让孩子看得见。

所谓教育,无非如此。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