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十三经注疏/四书/五经/六艺

陕师大哲学考研1333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经学的鼎盛时期。西安一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著名的唐开成石经藏于西安碑林。

十三经注疏: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縠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十三经注疏》最早的合刻本是南宋十行本﹐以后辗转翻刻﹐讹谬渐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当时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二书的单疏本﹐重刻於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於各卷之后。世称阮刻本。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又四子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成书,与《论语》和《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中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和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陕师大哲学考研一对一专业课辅导班种


班种总课时辅导范围费用退费标准1.保过班80小时初试+复试12000未进复试退6000,未录取退30002.普通班50小时初试7000未进复试退2000

往年辅导情况

2020年辅导4人3人进复试3人录取2021年辅导7人5人进复试5人录取

陕师大哲学考研历年真题及复习资料(高分秘籍)

(以上资料学员可免费提供)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