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儒家经典与大学生活系列之一《论语》与《礼记》简述

敏行工作室1835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德修

立身

品立

敏行

敏行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全院学生持续、深入开展“修德立品修身立学”学习实践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全院学生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适应力、发展力、胜任力、领导力,培养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深刻理解“修德立品、修身立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做到知荣辱、守正气、亮作为、担使命,自觉加强品德素养修炼、增强文明日常行为规范、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刻苦钻研现代科学技术、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切实将学习心得融入到学风建设和践行大学生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中来,在全院兴起争做新时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排头兵”的热潮。

敏行工作室紧紧围绕“修德立品修身立学”,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锷教授以“儒家经典与大学生活”为题,连续推出四期特稿,分别是《论语》与《礼记》简述、《礼记》《论语》与人生修养、《礼记》《论语》中的日常礼仪和《礼记》《论语》与大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思想,提升学生人格素养,进而发挥儒家经典著作应有的“以文育人”功能。今天请王锷教授带领我们一起回顾和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和《礼记》,深刻感悟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化底蕴。

前言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自汉唐以来,受到世界各民族的青睐和欣赏。中华礼乐文明,对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人把中国国力衰弱、经济萧条和落后挨打的局面,归罪于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甚者对传统文化有一种仇视心理。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人向往西方生活方式,对祖国的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或一无所知,略知之者,又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实在令人费解!

目前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值得令人高兴的事。但曾因对儒家传统礼乐文明的蔑视和无知,导致目前社会有三大问题需要重视和改进:一是孝顺长辈、诚实守信等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二是一部分人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三是人情冷漠,亲和力下降,不尊敬他人、背离人性的事经常发生。这些事情和观念,不断侵蚀着人们纯洁的心灵,令人困惑,或者说,让人感到生活得没有尊严,更为严重者,是不断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语录和孔子主要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原始文献,是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全书自《学而》第一开始,至《尧曰》第二十结束,共计二十篇,记载了孔子思想核心“仁”,即爱人,体恤他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育为先,因材施教,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又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主张执中,强调“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调五音、谐五味曰和,又强调权变,反对固执,“过犹不及”(《宪问》)。总之,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对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多有启迪。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一部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学术论文集。《礼记》四十九篇,或单篇流传,或收录在某一弟子的著作中,或被编选在儒家弟子传授的不同“记”文中,作者并非一人,写作年代前后不一,大约在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以后至汉成帝阳朔四年(前21)以前的三十年中,由戴圣编选而成。此后,才以一本专书的形式流传。

《礼记》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礼义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昏、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及其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有些篇目内容相对集中,侧重于某一方面,如《月令》《奔丧》《冠义》等;有些杂乱无次序,每节各有独立内容,互不相关,如《曲礼》《檀弓》《杂记》等。

《礼记》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若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内则》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若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学记》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乐记》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经解》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

《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

《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与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

清代学者焦循认为,《礼记》是万世之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论语》《孟子》不相上下,是有道理的。唐代组织撰写《五经正义》时,其中就有《礼记》。宋代对新考中进士者,皇帝命令将《礼记》中的《儒行》《大学》等篇刊印,赠送他们阅读。两宋时期,《礼记》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风行数百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专门组织人对《礼记》作注,并请学者在朝廷给他们讲解《礼记》。1915年,吴曾祺编选《礼记菁华录》一书,选取《礼记》中与人生相关的篇章,供人阅读。1999年佛教高僧净空法师倡导,将该书影印一万册,在新加坡、台湾等地免费赠人阅读。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儒家经典《礼记》《论语》及其思想,希望对大家的人生和学习有一些帮助。

作者简介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礼记版本研究》《礼记郑注汇校》等。

下期精彩:特稿|儒家经典与大学生活系列之二:《礼记》《论语》与人生修养

策划:葛敏

监制:鲍捷

撰稿:王锷

编辑:闻友龙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争议请联系公众号方。文字为工作室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