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是自己的心路!

崔小胖的跋涉1313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王守仁(1472——1529)

五百年来王阳明

近些年来,王阳明和他的学说引起很多人关注,甚至和曾国藩一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修文的龙场驿悟道,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传奇。

阳明心学对当下中国和世界,又具有怎样的新启蒙价值?

宋明以后程朱理学渐成大势,上为朝廷所重,下与仕子相合,遂成国之显学百川入海。历代朝廷栋梁无不借取其精义,用于治国安邦、教化人心;在威服天下的同时,尤其注重恩服天下。

在明清时期,无论哪位皇帝入主皇宫,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而儒学自春秋战国之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有过三次高峰。

第一次:西汉武帝年间,董仲舒“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成经学。

第二次:在两宋时期以“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存天理灭人欲”建立了理学体系。

第三次:明弘、正年间,形成了以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心学,为代表。

就王阳明个人而言,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就达到了《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境界;接下来我们聊聊王阳明从“午门廷杖”到“此心光明”。

王守仁(1472——1529)

0

1

午门廷杖

王阳明喜欢对着书本,凝思苦想,他问老师:“怎样算第一等事?”老师答:“只有读书。”

王守仁(1472——1529)明成化——嘉靖年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五岁了还不会说话。王守仁后来筑室于浙江绍兴阳明洞,因而被世人称为王阳明。祖母年逾百岁二卒。王阳明九岁时,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来做了弘治皇帝的老师。十一岁时,父亲接他和祖父到北京居住。路过镇江金山寺,祖父带他和朋友们饮酒作诗。大家还没成句呢,王阳明忽然在祖父身边大声吟诵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就是说,如果从天空俯瞰,金山好像一个拳头打破了扬子江;而妙高台高到可以把月亮当作倚靠,玉做的萧吹得响彻天地,打扰了江里龙王的睡眠。众人惊异,命他再做一首。王阳明随即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如果说从下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山比月亮大;从天上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渺小的山和广阔的月亮。小小年纪,他不仅出口成诗,而且诗意高远,内含哲理。

到了北京以后,王阳明开始就塾读书。对王阳明影响更多的是他的祖父王天叙。王阳明为人胸次洒落,吟歌自得。王阳明的父亲身在官场中,见他豪迈不羁,常常为之担忧,而他的祖父却对他信心满满。阳明疑道:“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罢?”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种下,终究会生根发芽。

十三岁时,母亲郑氏去世,这是王阳明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大挫折。他回老家居丧尽礼三年,又回到北京。途中他先去了长城居庸关一带。当时蒙古一直威胁明朝,王阳明想出关去看个究竟。他骑马射箭经过历练,既弓马娴熟又磨炼了意志。

十七岁时,他奉父命去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结婚,岳父是他的远房亲戚,做江西布政司参议。他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半,从早到晚练习书法,把衙门里积攒的纸全部写完了,悟出写字的道理,他说:“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入后提着笔,不轻易落纸,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

十九岁时,祖父去世,父亲回乡守孝,召集阳明及从弟、妹夫等一起学习经义。王阳明白天随众人课业,晚上便搜取经典诵读。随着读书修养的长进,王阳明在举止上也端容慎言。

二十一岁,王阳明考中举人,二十二岁会试失败,接着又一次会试失败,直到二十八岁,考中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二十九岁被授为刑部主事。王阳明到而立之年,结束了第一阶段的人生。这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沐浴在父、祖两代双亲的爱和教育里,读书、写字、赋诗、游历、求道,习兵,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独立思考读书的道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王阳明入仕之后,便受到了当权大太监刘瑾的残害,人生蒙受大挫折。

这里简要的提一句大太监刘瑾。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初,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正德五年(1510年),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罪行,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逮捕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疏救,惹怒了刘瑾,被绑缚紫禁城午门外,遭廷杖四十棍,阳明气绝,很久才苏醒。

0

龙场悟道

贵州龙场驿阳明洞

在监狱半年后,王阳明被贬谪贵州龙场驿。受他牵连,父亲由礼部侍郎罢官,刘瑾败死后官复原职,后故去。

刘瑾派人在路上加害王阳明,这已经被王阳明所预料到了。阳明行至钱塘江边,深夜佯为投江自尽,将衣冠鞋帽浮在水上,遗诗云:“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以此蒙蔽了前来追杀的人。就这样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贵州龙场驿,做了个驿丞。

龙场,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这里万山叠翠重岩叠嶂,是苗民世代的居住地。苗人见他无处落脚,睡在草树之间,便帮他搬到了一个山洞居住。洞口直上直下,山洞很低也很窄小,没有家具铺盖,王阳明住在洞里,以草为被褥。这个山洞俗称“玩易窝”。后来他又找到了比较大的洞穴,人可在洞中直立,现在当地人把它叫做“阳明洞”。王阳明曾在洞中修行。王阳明对当地百姓因俗化导,教他们削木为梁柱,割草为盖,建造房屋。百姓们就伐木为屋,以栖阳明。王阳明教他们找来黏土做成土坯,烧窑制砖,再伐大树做梁架,盖成一组房屋,有“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王阳明把屋子布置起来,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把带来的书整齐摆放,屋外还种上松、竹、芍药。驿丞官小俸微,王阳明就带着驿卒出去找平坦地块,放火烧荒,翻土下种,农耕收获,得以温饱。

王阳明在艰苦境遇中,静思默想,琢磨“格物”之说。这“格物”二字,出自《大学》。古人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以“修身”为基础。怎样才能修养身心,从而来完善自我呢?朱熹说:“修养身心有一个顺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这样“格物”就成了“三纲八目”链条的起点。格物,就是探究万物的规律。但怎么实践呢?少年时,王阳明曾经对这窗前的竹子冥思苦想,从这具体的竹子,探究万物发展的规律。如今,王阳明身处龙场驿这个偏僻艰苦而又安静优美的环境中,穷荒无书,只有苦思,夜以继日,回忆过去,咀嚼学问,回顾好骑射、好任侠、好辞章、好神仙、好佛氏,以及为学、为官的种种体验,一天夜里,他终于顿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他感叹到“道在是矣”。

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01

王阳明有一个概念,叫“主一”,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甚至可以说,明白了这个“主一”,一心去“主一”,这一辈子,不论你遇到什么,你都能见到美好。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只要你能够做到主一,并且把主一这件事做好了,就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什么是主一呢?《传习录》里有一段陆澄和王阳明的对话,陆澄问王阳明“主一”的功夫,比如读书的时候,一心在读书上;比如接待客人的时候,一心在接待客人上;这样就是“主一”了吗?王阳明回答,这样不是主一,而是逐物,跟着事物在跑;真正的主一,是不管做任何事,都专注在一个天理上。

这里,王阳明把“主一”和专注、专一区分了开来。专一、专注是做具体事情的态度,而“主一”是你整个人生的方向和根本。如果整个人生没有“主一”,那么,在具体事情上再多的专注、专一,也不会让你这一生有所成就,你的一生依然是打杂的一生。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反复强调,只要你找到了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不论做什么、做多少事,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他又说,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就好像树的根;找到了根,就是找到了根本,你做什么,都会让生命之树生长出绿叶;如果找不到这个根,无论你在绿叶上下多大的功夫,树都会枯萎。

这个根,就是天理。主一,就是要为我们的生命找到根、找到根源,然后,一生都专一在这个根上。你的一生,就会像树一样枝繁叶茂;你的一生,就会脉络清晰而色彩斑斓。找到了这个根,就不会在各种事务中疲于奔命,就不会在各种潮流中茫然无措。

02

王阳明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寻求这种“一以贯之”的稳定不变的东西。12岁的时候,他在上私塾,却不好好读书,总是和一群孩子玩兵法方面的游戏。他父亲就训斥他:“我们家世代读书,你怎么去玩这些?有什么用呢?”王阳明反问:“那读书有什么用?”他父亲回答:“读书可以做大官,可以像父亲我这样中状元。”王阳明又问:“那么,状元可以传多少代呢?”他父亲回答:“当然只能一代,我是状元,不能传给儿子。”王阳明就说:“只能维持一代,那就没有什么好稀罕的。”

只有一代,就没有什么好稀罕的。一个12岁的少年,想要的却是能够超越时间的东西。而在一年前,11岁的王阳明写出了这样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努力超越空间的局限,获得一种更开阔的视界。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怎样才能超越空间和时间呢?还是在12岁那一年,少年王阳明给出了回答。12岁的王阳明问私塾老师:“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啊。”但王阳明反驳说:“恐怕不是吧,应该是读书做圣贤。”梁启超后来说:“这一问一答,问出了300年的启蒙思潮。”梁启超是从历史的角度,评价了王阳明这个回答里包含的“人人皆可成圣贤”的理念对于中国文化的重大意义。对于王阳明个人来说,这个回答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也是心学的起点。是做官,还是做圣贤(圣人)?听起来好像只是做什么的不同,但实际上差别巨大,会把人带向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03

做官,做圣贤,差别在哪里呢?做官,是把自己放在了既定的社会体制里,一辈子按照这个体制的要求一步一步去走,是向外的追寻。而做圣贤,是把自己放在了宇宙这个大背景里,按照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去一步一步努力,是向内的追寻。做圣贤这个理念,恢复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智慧和基本常识:做人。

做人,是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耶稣这些人类思想范式的奠定者共同关注的出发点。

为什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人?

第一,人在宇宙之中,是一种不确定的生物,是一种具有选择意志的生物,也是一种中间状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皮科·米兰多拉在《论人的尊严》中把这个理念表达得十分透彻:“造物主把人这种形象未定的造物置于世界的中间,对他说:‘亚当,我们没有给你固定的位置或专属的形式,也没有给你独有的禀赋。这样,任何你选择的位置、形式、禀赋,你都是照你自己的欲求和判断拥有和掌控的。其他造物的自然一旦被规定,就都为我们定的法则所约束。但你不受任何限制的约束,可以按照你的自由选择决定你的自然,我们已把你交给你的自由抉择。我们已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在那里,你更容易凝视世间万物。我们使你既不属于天,也不属于地,既非可朽,也非不朽;这样一来,你就是自己尊贵而自由的形塑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任何你偏爱的形式。你能堕落为更低等的野兽,也能照你灵魂的决断,在神圣的更高等级中重生。’”

第二,人是一个未完成的生物制品,是宇宙里的迷路者。我们生而为人,但还不是真正的“人”,不过是各种意识和体制的产物。所以,人生的唯一的目的,是要回到人本来的样子,或者说,回到人应该有的样子。佛教把人应该有的样子叫“佛”,所以,成佛是人生的最高目标。道家叫作“自然”,自然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儒家叫作“圣贤”,人生最高的目标是做圣贤。苏格拉底用了“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表达了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人,人之所以为人,是需要经过审视的。

第三,做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求取什么的过程,而是一个把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挖掘出来,是一个回归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把控的。做官的过程,是去求取一个我们没有的东西,是一个向外的过程。做人,可以说是世间唯一我们可以自己把控的事情,而做官之类的所有其他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把控的。但人类的愚昧在于,我们把所有的目标和精力都聚焦在做官之类的无法把控的事情上,而忘掉了我们唯一可以把控的事情。用广告界的术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好好的甲方,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资源和产品,不需要求取,自己就有能量,能够吸引其他的资源;但是,我们偏偏选择了乙方的活法,不断地去打探各类甲方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根据甲方的要求,不断地做方案,不断地争取为甲方服务的机会。做完一单,又去找新的甲方,提方案,求采购。周而复始,跟着别人跑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有留下。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王阳明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第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就是探索万物规律,要透过表面,以心格物,用心思考,用心总结,探求规律。要“致良知”,通过启发、教育、力行,使人性之善得到发扬,透出光明。

第二,知行合一,重视行。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也就是边知边行,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而是知行合一,重视行。其中更加强调的是“行”的理念。

王阳明得到顿悟,高兴的在梦里大呼大叫。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论证、贯通、讲学、著书,得到众多学者和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认同,世间遂有“阳明学说”。

大名鼎鼎的蒋委员长(蒋介石)一生除了笃信基督耶稣,其次笃信“阳明学说”,再次笃信曾国藩。坊间流传,蒋委员长初到台湾岛,把草山改为阳明山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0

此心光明

嘉靖七年(1528年)阴历十一月,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广西平乱过程中,旧疾复发,一面上疏乞归,一面乘船往家走。船行至南安府(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他的门人周积在那里做推官,遂赶来拜见。

王阳明咳喘不止,半晌,才慢慢问道:“你近来进学如何”?

周积回答:“被政务所牵累”。

周积问:“道体如何”?

阳明道:“病势危亟,只存些元气罢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早晨,阳明命传周积如侍,周积站立好久,才见阳明慢慢睁开眼睛,看向周积。

阳明对周积道:“我去了”!

周积泪如泉涌,回问道:“先生可有遗命”?

阳明用尽最后的力气,微微地笑了笑说:“此心光明,还有什么说的”。瞑目而逝。

当我读到这段史料时,不禁心潮澎湃。王阳明这一生只有五十七年,三十岁之前过得悠游自在,衣食无忧,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但是他走上仕途以后,却处处艰难——做学问难,传播学问难,做君子难,完成事功更难。廷杖之辱、牢狱之祸、奸佞陷害、文人嫉恨、烟瘴之地、草树穴居、虫蛇鼠蚁之扰;辗转山林、带兵征战;肺炎痢疾、缠绵不去。所以,他这一生,受到的苦,大大多于尝到的甜。但是阳明先生在弥留临终之际,在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此心光明”!

参考书目

1:束景南《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3册全】》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01

2: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

3:王阳明《传习录》果麦文化·三秦出版社2018-08-01

4:阎崇年《故宫六百年【2册全】》华文出版社2020-04-01

5:北京大学编《儒藏·史部·儒林年谱第一三一种·钱德洪(明)编《阳明先生年谱》》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

观影指南:优酷纪录片《王阳明》

纪录片:王阳明

优酷纪录片《王阳明》是中国内首部系统梳理明朝大儒王阳明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的纪录片。

3月26日,人文纪录片《王阳明》登陆优酷人文频道。该片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梳理明朝大儒王阳明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别具一格,以古代与现代两条交错的线索讲述王阳明的一生经历,以及阳明心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纪录片《王阳明》中,话剧演员辛柏青不仅是旁白解说,还承担起大部分演绎工作。片中他以古人及现代人两种形象来回切换:前者,他是王阳明的扮演者,追溯这位圣贤的人生重大节点;后者则是作为后世的探访者,在经历了五百年风霜的故地旧址中回想感怀,体悟阳明心学对于后人的精神启发与思想启迪作用。现实与历史交错的双重视角,该纪录片在呈现形式上可谓一大创新,不仅令王阳明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具丰满,观众们对于阳明心学也能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与理解。

《王阳明》共分五集,以《溺》《困》《悟》《功》《明》五个篇章将这位明朝大儒的一生串联起来。

匠心纪录片填补市场空白引导观众更好面对生活

当前市面上较少聚焦王阳明的影视类作品,纪录片《王阳明》的面世,填补这一方面的市场空缺。纪录片在具备丰富的视听语言、真实演绎王阳明一生的同时,对于其思想精华的阐释也十分到位,在片中我们将能领略阳明心学的演变历程、核心要义,以及通过人物故事体察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的思想精髓。

关于王阳明,历代名人对其评价极高,比如有“千古第一完人”之称的曾国藩就极为推崇王阳明。近当代思想家、文学家普遍对其心存景仰,如郭沫若认为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国学大师钱穆表示他“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于广大观众而言,能够起到明理识义、为更美好的生活实践提供精神指导与思想指引的作用。

纪录片《王阳明》已在优酷平台人文频道上线,第二集将讲述王阳明坚定了如何自己的圣学之路后,如何面对朝廷里的权力斗争,在一次次遇险中他如何侥幸生还?一代圣贤是如何炼成的,敬请持续关注纪录片《王阳明》!

《王阳明》分集介绍

第一集《溺》

第一集主要讲述王阳明少年至青年期间“五溺”的故事,即其早年立下圣人之志,在中国文化海洋中不断遨游、汲取、求索,经历一次次彷徨和怀疑,又不断回归儒学。

第二集《困》

第二集讲述王阳明为官后,因得罪宦官刘瑾,遭遇廷杖、入狱、流放,几度死里逃生,从北京到贵州龙场的心路历程。

第三集《悟》

第三集讲述王阳明到龙场后重建生活,参悟生死。通过“龙场悟道”,他的生命与思想都进入新境界,阐述“知行合一”观点,并在庐陵讲学传播。

第四集《功》

第四集讲述王阳明作为军事家的经历,以平叛宁王作为核心事件,并将其一生的军事经历以回顾形式穿插其间,王阳明在作战同时并未放弃讲学,两条线索交织推进,并发展出“致良知”学说。

第五集《明》

第五集讲述王阳明晚年回到绍兴,度过六年讲学时光,其心学思想日渐成熟,六年后身体带病的他再次被朝廷召唤,前往广西平叛,事后返乡途中回顾其一生重要的人与事,随后留下遗言去世,着重表现其思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书籍推荐

0

1

基本信息

名称《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3册全】》

作者束景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44192

版次1

品牌复旦大学出版社

包装套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0-02-01

用纸铜版纸

数量3

字数1050000

0

2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ISBN:9787551818612

版次:1

品牌:果麦文化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8-01

用纸:轻型纸

编辑推荐

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学读本,五百年来“中国人所必读之书”。

传世经典:心学入门之书,儒家经典之作,曾国藩、钱穆、梁启超推崇备至。

简明好读:全译全注,详尽导读,译文在前,原文在后,扫清阅读障碍,一本书读懂《传习录》。

版本可靠:以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为底本,考以嘉靖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施邦曜辑评本重新点校。纠正现有版本的数十处错误。

译文严谨:生活榜创始人、暨南大学博导费勇教授在潜心研究《传习录》及阳明心学后精译全文并做万字序言。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集中而系统地阐释了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内涵,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著作。它所阐述的修身、养心、处世之道对于现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实践性的生活哲学读本。

钱穆将其列为中国人人所必读之书;学者杜维明曾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著名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著名学者、《金刚经修心课》作者费勇教授在潜心研究《传习录》后,以精准流畅的译文呈现阳明心学之精髓,修正了现有版本的数十处谬误,并以万字序言导读,力图呈现一本人人皆可读懂的《传习录》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译者费勇,著名学者、作家,1965年生于浙江,现为昊达文化创始人、昊达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并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另有《言无言:空白的诗学》、《行走指南》、《时尚的哲学》等学术著作、散文、译著多种。译著《了凡四训》。

目录

上卷(译/原)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译/原)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译/原)

陆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2021年5月4日 青年节

广东东莞·脂雪轩

大家各取所需,当然更欢迎大家“一键三连”!

崔铁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