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感悟一部论语,万千思绪读《丧家狗我读<论语>》有感第⑤辑

春风弦歌149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写在前面

如果说梦想是滋润人生的一泓清泉,那么经典就像是清泉上不携泥垢的一盏青莲。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独如一座蕴含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那一部部宏伟典籍,一册册光辉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如泣如诉的诗、词、曲、赋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

李汉荣在《目光》中说:“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就让我们读到了圣人眼中的目光。那目光好似从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镗过。孔子及其弟子如同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秉承着公允客观的口吻,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向我们阐述了《论语》中孔子所想表达的思想。一句“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真实深刻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丧家狗”般的圣贤形象。

小伙伴们在共读过程中,不但为李零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同时,作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部分的重点内容,作者的阐释催生了大家诸多的深思。这其中不单在循循影响着教师们的《论语》教学,同时也在徐徐地启迪着我们的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

经典的魅力,或许卡尔维诺已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深刻揭示,“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智慧和美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让我们对话经典,找回日益被忽视的思想的力量。首先就从小伙伴们的读后感中寻共鸣,觅知音吧!

一部论语,万千思绪

——读《丧家狗:我读<论语>》有感

尘野

谈到《论语》,总是会和“索然无味”四字相连,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而今的教学阶段,赵普的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我看来多是在让我们知晓如何为人处世,行走江湖。加之背诵默写的“折磨”,使得一代代人的内心总是会留有“说教书”的字样。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带给我的不同感觉。以往的书籍多是在渐读深入的过程中,明确立场,颇有顿悟。李零的这部作品,从书名开始就深深地令人驻足难移。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的确,直爽的李零在自序开始,先客套地交代了一段的背景内容后,便开始定位孔子在其心中的形象——丧家狗。因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并非鼓吹“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一番见解,让读者看到一个接地气的古代之榜样。由此,我想从三个视角浅议我的一番感受。

一、正话反说,形象鲜明

听惯了“万世师表”的称呼,“丧家狗”的定位颇有趣味。作者开篇便将孔子作为一个平凡到也有心病的人去论述,至于为何要以极具侮辱性的“狗”来形容,那是作者对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被接纳的失落与绝望的同情。正如原文中说到“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我想,作者在一一列举孔子这些丰功伟绩的同时,内心怕无数次泛起涟漪,述说着“世间周游无数,我却偏偏执着于你”。故而,“丧家狗”更多是作者在替孔子自嘲,正如文中所言“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作为旁观后人的作者,此时更多的是心疼与无奈,而非贬低。

二、何为读书,如何读书

其实,无论我们怎样回避,读书的内涵总是要有“获取”的一席之地。因而,手握如此一部与众不同的书籍,我们定然要明确读书的意蕴,才能方向明确,为学生做准确指导。对于读书的原由,我比较喜欢杨绛先生的阐释,“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本分类化的《论语》解读专著,作者摆脱传统同类书籍的脉络,就事论事,想孔子所想,推心置腹,将心比心,这也是该书非同寻常的可贵之处,更是我们可补充课上所教的重点内容。仔细想来,我们按一种方法和角度去教、去想《论语》和孔子及其弟子已经很久了,能否心平气和地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无他目的地走入真实的孔子,是我们读此书和如何读的重要内容,我们也的确应该给学生一个更为真实的古人形象。

三、坐读孔子,立行其道

说到《论语》,我们很自然地便会想到深刻的哲思,比如孔子说的“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反观当下,的确,好人太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是否真的处置公允,都有待冷静思考。其实,人人皆有欲望有虚荣心,在作者看来,如何解决这看似矛盾的主观因素,便是:要么让他有个够,要么别让他瞧见,这就不会有种欲望的萌芽,唯有这样才不会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做有失偏颇的事情。这就又遁入另一个困惑,如何衡量“够”。可见,这就会落入到死循环中。因而,孔子想要表达的好人太少的苦恼,应是一直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太少。这才稍显公允,辩证。一切的矛盾纠结都源自我们坐着读孔子,却忘了做行走着的孔子。

其实像这种思维碰撞的内容还有很多,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阐释。好似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们文思泉涌,跟随着作者一同以疑问为目去看世界。读罢,我不知道赵普是否真的读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效果,我也不知道《论语》是否按用途一分两半,有如此威力。我只在着迷文字的同时,更清明许多,这也印证了作者的那句:“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要靠神仙。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完-

【声明】该作品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往期链接:

第①辑第②辑第③辑

第④辑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