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朱熹帝学思想研究》摘要、关键词、目录及致谢

朱子学研究113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摘要

宋代文治治国导向,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经筵制度的定型,帝学应运而生,成为了宋代儒学发展的新动向。宋代士大夫以经筵为平台,纷纷致力于学术思想体系的撰述与建构,通过经典诠释的优先权,影响帝王及其政治实践。

自从范祖禹首倡帝王之学谓之“大学”以来,《大学》在帝学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正学引导帝王,以道统规范治统,致君尧舜的新帝学意识,具有以内圣之学的特征,并与宋代之前重在功利权谋、架驱臣民的帝王术相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帝学是宋代兴起并由宋儒从士大夫的立场出发建构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君德成就为根本,以尧舜圣王为榜样,指导帝王为学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的学问与理论体系。帝学理论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过程,实质就是帝王理想“角色”不断被士大夫“期待”与“塑造”的过程。

与帝学发展相适应,一种以崇尚义理为特征的新经学体例“经筵讲义”逐渐产生,成为了儒家士大夫诠释经旨义理,对帝王进行教育的教学讲稿与帝学教材而流传开来。它既是宋代学术由传统章句训诂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型的结果,又是经筵制度发展与完善的产物,还是士大夫建构帝王之学的重要载体,寄寓了其重构政治社会秩序,致君尧舜的王道理想,是理学思想发展与帝学形成的重要环节。

朱熹作为宋代集大成的理学家,其平生精力尽在《大学》他不仅构建了以《大学章句》为“四书”之首的理学思想体系,而且撰写了《经筵讲义》,力图以《大学》建构帝学。关于朱熹对《大学》的诠释,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其《大学章句》与四书及理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朱熹的帝学著作《经筵讲义》则少有涉及,更没有将其放在宋代帝学兴起、发展的脉络下,审视朱熹在宋代帝学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朱熹生平及其所上封事奏的梳理,可以发现,从他在《壬午应诏封事》中首次提出以《大学》为“不可不熟讲”的帝王之学,至其绍熙五年入侍经筵,进呈《经筵讲义》的三十二年间,恒定不变的主题就是以《大学》“诚意正心”之学,正君心立纪纲,以道统规范治统,从权力的源头约束君权,挽救南宋王朝的危机。

朱熹通过对儒学与其它学问的比较,确立了以《大学》为架构的儒家正学的地位,其实质就是以理学建构帝学。朱熹通过天理论、心性论、理一分殊等哲学观念与命题的运用,解答了帝王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等系列问题,为帝王学为圣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逻辑论证,从而完成了帝学理论的第一次建构,将宋代帝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朱熹《经筵讲义》与《大学章句》的比较,可知因帝王之学与士大夫之学的不同要求,导致了两者诠释目的、诠释体例、诠释方式与语言表述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帝王之学的兴起对宋代学术转型的影响。这也是朱熹入侍经筵时,并没有采用《大学章句》作为讲稿,而是重新撰写《经筵讲义》进呈的根本原因。

《经筵讲义》专为帝王而作,具有强烈的帝学主体意识这既与帝王特殊的身份与朱熹诠释宗旨有关,也与个体道德认知与实践特点相关。《经筵讲义》作为帝学教材,承载了朱熹以理学建构帝学的价值理想与政治追求。既是对宋代重建政治社会秩序时代课题的回应,又是对范祖禹以来帝学思想的理论化与系统化,体现了朱熹帝学以内圣为根本而及于外王的思想特征,使得《大学》成为真正的“圣王”之学。从范祖禹到朱熹、再到真德秀,体现了宋代帝学兴起、发展演变的逻辑线索,进一步推动了理学的发展与传播。

关键词

:朱熹;帝学;大学理学;经筵讲义

目录

湖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帝王之学研究状况综述

1.2.2经筵讲义研究状况综述

1.2.3朱熹《大学》与“帝学”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1.3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研究内容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宋代新帝学意识的兴起与经筵讲义的形成

2.1宋代士大夫的崛起与经筵制度的定型

2.1.1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2.1.2宋代经筵制度的定型

2.2宋代新帝学意识的兴起

2.2.1“学”“道”“治”之间:帝王与士大夫的价值追求

2.2.2经以治身,史以考变:帝学经典体系的新探索

2.2.3帝王之学谓之“大学”:帝学思想框架的呈现

2.2.4帝王之学与士大夫之学:帝学概念的界

2.2.5宋代帝学兴起的原因

2.3宋代经筵讲义的形成与特点

2.3.1经筵讲义的萌芽与形成

2.3.2经筵讲义的发展与流传

2.3.3经筵讲义的特点

第3章朱熹入侍经筵及其帝学理念的确立

3.1朱熹的生平及入侍经筵

3.1.1朱熹的生平

3.1.2朱熹入侍经筵

3.2《大学》与朱熹帝学理念的确立

3.2.1朱熹帝学思想的萌芽

3.2.2朱熹帝学思想的发展

3.2.3朱熹帝学思想的定型

第4章朱熹以理学建构帝学

4.1儒家正学与帝学架构

4.1.1帝学辩证:儒家正学

4.1.2帝学架构:《大学》

4.2帝学依据:天理人性

4.2.1个体去蔽复性、修身立德的需要

4.2.2帝王修己治人、治国理政的需要

4.3帝学目标:内圣外王

4.3.1理气与物欲:“明德”之“明”与“不明”

4.3.2明明德的内涵:“自明”与“新民”

4.3.3止于至善:明德、新民之标的

4.3.4盛德至善:圣王的德业事功

4.4帝学的实现:“道”与“治”的融合

4.4.1格物致知:为学最为先

4.4.2诚意正心:修身立德之要

4.4.3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

第5章朱熹的《经筵讲义》与帝学

5.1朱熹《经筵讲义》与《大学章句》比较

5.1.2经典诠释体例有别

5.1.3经典诠释方式有异

5.1.4语言表述风格不同

5.2朱熹《经筵讲义》的帝学主体意识

5.2.1道德自觉性与主体性:圣王理想实现的关键

5.2.2认知来源与过程:天命在我、知之在我

5.2.3道德践履与成就:其机在我、至善在我

5.2.4诠释宗旨:为学修身的“第一义”与“第二义”

5.3朱熹帝学与《经筵讲义》

5.3.1朱熹“帝学”理论体系的理学特征

5.3.2朱熹以《经筵讲义》建构帝学的原因

5.4朱熹帝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快乐的日子总是易逝的!当提笔写上“致谢”二字的时候,意味着我的博士求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幕幕前尘往事,宛如昨日。

与岳麓书院的首次结缘是在1999年,时值“千年论坛”邀请杜维明教授开讲,我第一次走进了这座千年学府。因缘际会,我与岳麓书院结下了难解之缘当时,我正在湖南师范大学攻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的文学硕士学位,在导师李生龙教授的指导下,研读了《论语》《孟子》《荀子》《左传》《老子》《庄子》《诗经》等典籍。杜维明教授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解读,激发了我的灵感,试图在先哲的文献中寻找开启中国思想宝库的钥匙最终我以《孟子、荀子对孔子人性论的拓展与重构》为题,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由此引发了我对中国哲学浓厚的兴趣,立下了非哲学博士不读的志愿。这次参加讲座的惊鸿一瞥,是见到了远远坐在台上的朱汉民教授,虽没有机会拜会,但他“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品格,自此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14年后朱汉民教授竟成为了我的博士生导师。真可谓,冥冥之中自有造化,我如愿进入了中国哲学研究的神圣殿堂。

当有次与朱老师及同门爬岳麓山,无意中谈到为何我会选择其做导师时,我给了朱老师三点理由:1.研究兴趣与方向的一致性;2.欣赏朱老师的胸襟与气度。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能将岳麓书院从当年萧条的教工宿舍,变成现在全国闻名的千年学府,非有大视野、大气魄、大胸襟、大担当之人不能成就3.敬佩朱老师是一名真正的学者。虽行政事务繁多,但依旧格守学者本分,成果丰硕,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来书院读书是一场十分愉快的经历。每次跨进书院的大门,就仿佛是步入了另外一个神圣的世界,尘世的喧嚣与纷繁都被拦在了门外,而我则如同被放飞的金丝鸟般自在与快乐。每次到明伦堂上课,便重新沐浴一次的精神洗礼。聆听老师们的教诲,心底不由自主地会生出一种敬意:在这样一个世俗与功利的社会,还有着这样一群传道授业的学者,用他们的智慧去思索社会人生,接续传统,培育人才,传道济民。而朱汉民老师的“宋明理学”、肖永明老师的“中国学术史专题”、姜光辉老师的“中国经学思想史”、李清良老师的“诠释学”、章启辉老师的“周易研究”、吴仰湘老师的“经学”、邓洪波老师的“四库全书”、陈松长老师的“说文解字”、张松辉老师的“庄子”、董山民老师的“西方哲学”…均给我带来了思想与学术的启发,让我受益颇多。

书院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讨论也是自由开放的。记忆深处最美的上课场景就是,深秋枫叶飘红之时,师生在明伦堂的高台上研读经典,切磋论道,思接千载,感受圣贤智慧,思索古今变幻。温煦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轻轻地散落在书本上。偶尔一阵风过,惊落几片枫叶,静静地滑落庭院。看着书院的红墙碧瓦,深秋的层林浸染,你会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静美与灵动!一年四季,书院虽然会变换各种不同的颜色与景物,但是那银杏树叶飘零,散落满地的“金黄”,却是我最喜爱书院美景。感谢书院,带给我如此美丽的感受与生命的体悟!

我的导师朱汉民教授,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眼界开阔、治学严谨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定、品德高尚、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在书院研读的四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了老师诸多的心血。从撰写第一篇课程小论文到博士论文的最终定稿,朱老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他仿佛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往往一句话、一个指点,便能给我莫大的启迪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学术大门。每当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我就会用老师赠与我的话激励自己:“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挺过去了,你就进步了!”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朱老师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和朱老师与同门们在一起,留下了很多人生难忘的记忆:岳麓山的月下漫步,潇湘河畔的闲庭信步,书院的品茶聊天,读书会的唇枪舌战,孔学堂的嬉戏垂钓……朱老师与师母,待我如同家人般温暖,同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则是我的手足,书院的诸多老师亦给予我很多的帮助,这些都是值得我用心去铭记与感恩的人。

当然,生命中还有两位最重要的人,值得我感谢和爱护,这就是我的先生刘祚祥教授与女儿刘文心,他们一直给予我前行无穷的动力与强大的支撑。结婚近二十年,我先生一直以他的宽厚与包容,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尝试自己的梦想与潜能,做一个单纯而快乐的人即使是辞职读书,我先生仍然是愿意为我创造条件,支持我以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读书环境。在此期间,他还主动地承担起诸多的家务与照顾女儿的事情,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这也是我的毕业论文上能够如期写完的原因之一而我的女儿刘文心则是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孩子。从小就深知父母的忙碌与不易,早已经学会了独立自主与自我管理。我读博之时,正是她考入雅礼实验中学之际初中三年,从来都是自己搭车往返家里与学校。即使在中考前后,她也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送餐与接送,并凭借自己的努力以6A成绩考入了长郡中学。她一直是我的宝贝与骄傲。有这样的女儿和先生,我感到自己是幸运而幸福的!

一路走来,感恩所有的遇见与美好!祝愿所有的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幸福美满,也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丽,成就更好的自己!王琦

2017年8月于长沙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