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孟子·性犹杞柳》

新课标大语文3297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3月29日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本文是孟子对性善论的直接阐释。

子学遗珍

《孟子·性犹杞柳》

题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本文是孟子对性善论的直接阐释。

正文

1.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点评:告子的意思是,人性就像“杞柳”,可以做成“桮棬(仁义)”,也可以做成别的东西(非仁义)。所以,人的本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点评:孟子的意思是,杞柳可以做成桮棬,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做成桮棬”的属性,就像杞柳可以做成桮棬,水却不能,这是因为水不具有“做成桮棬”的属性。孟子的话是有道理的,可是,杞柳具有“做成桮棬”的属性,并不代表杞柳等于桮棬。因此,今人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本义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

2.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人自有不善者,所以此处的“善”应该翻译为“向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点评:此段说明了人之向善是顺从本性的,人之为不善,是违反本性的。

3.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点评:朱熹认为,此篇中开首四章告子谈“性”,其要旨不外乎此处的“天生的叫做本性”语(《集注》)。孟子认为,告子这个对“性”的定义过于宽泛,所以驳斥他。从孟子的反问,他认为具有仁、义、礼、智等文化素养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这些东西从本质上说都是人的本性先天所拥有的。冯友兰先生认为,假如孟子所说的人性是与兽性相对的概念,则说人性全善也未尝不可。此段对话应该有残缺,两人辩论的焦点具体是什么不容易看出,姑且存疑。

4.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点评:告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说人的本能就是“性”,而仁的情感基础是内在的,义则是外在的。

……

5.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点评:此章具体阐述了性善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后天的修养只是对这些东西加以提高、发扬罢了。朱熹《集注》云:“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儒家传承,孔子之后,孟荀分流。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孟子较为注重孔子之“德”,荀子较为注重孔子之“学”;孟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荀子继承孔子“礼”的学说;孟子在中国之地位接近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荀子在中国之地位接近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的地位;孟子近于詹姆士所说“软心派哲学家”,荀子近似于詹姆士所说“硬心派哲学家”……

孟子提倡“仁政”,方法是“推己及人”,即自己本身应当“仁”,由此逆推,必然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荀子提倡“礼法”,“礼”的目的是“修饰,掩盖”,即自身必有需要“修饰,掩盖”之处,由此逆推,必然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因此,不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是由二人的政治论逆推出来并而为其各自的理论体系服务的。

(参考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尹继佐等《中国学术思潮史》)

1

对下面的句子进行断句。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3

公都子举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幽王和周厉王、瞽瞍和舜、纣和微子启的例子,说明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孟子反驳说,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善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却并没有说明善是如何“失”的。你认为使善“失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这些例子简要说明。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后天环境的影响。瞽瞍和舜是父子,可是善恶不同,纣王和微子启同父而生,禀性却不一样,这说明人的性格好坏不全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后天环境对人性格的养成有很大影响;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和周厉王四位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各不相同,这说明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格。

参考译文

1.告子说:“人性,好比是杞柳,仁义,好比是杯盘。使人性具有仁义,就好比是用杞柳做成杯盘。”

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还是伤害它的本性然后来做成杯盘?如果说是伤害杞柳的本性去制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伤害人的本性使其具备仁义吗?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一定是你这种言论!”

2.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孟子说:“水流确实没有流向东西之分,但是没有上流下流之分吗?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向善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如今的水,被击打就可以溅得很高,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堵塞水道使它倒行,可以使它流上山岗。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不向善,其本性的变化也是一样的。”

3.告子说:“天生的禀赋就称为性。”

孟子说:“天生的禀赋就称为性,那像白色的东西就称为白吗?”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白色羽毛的白就好比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好比是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就好比是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就好比是人的本性吗?”

4.告子说:“喜好美食和美色,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5.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与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在位,人民就喜好善良;幽王、厉王在位,人民就喜好残暴。’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有尧这样的君主,却有像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却就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这样暴虐的侄子,而且做了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仁德的贤人。’如今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要说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不善良,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于仁,羞耻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曲直之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会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众多人,有万物就会有准则。人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优美的德行。’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责编:杨衢

审校:孙梦霞/美编:关颖

往期精选

经亦求精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李夫人赋》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鵩鸟赋》

史海探珠

文言观止|史海探珠——《汉书·刘泽传》

文言观止|史海探珠——《汉书·随何传》

子学遗珍

文言观止|子学遗珍——《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上

文言观止|子学遗珍——《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下

集英咀华

文言观止|集英咀华——《座右铭》

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遗黄琼书》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想要获取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