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丨仁政学说及历史上的'仁政'

灵魂食堂1008 次浏览0个评论2020年12月11日
在当时孟子的主张得到了国君和大臣们的普遍认可.《孟子·梁惠王下》曾记载了孟子谒见齐宣王,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话,

Part.3

——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历史上的“仁政”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割据,战乱频发,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孟子指出:“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社会,如果统治者能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活下去,老百姓都会心存感激。孟子说:“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统治者“解民倒悬”,让百姓脱离“水深火热”,是应该行的仁政啊!孟子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直面民生与百姓疾苦问题,提出了他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学”和“德治”的理论,提出了“以仁政治国”的主张。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在当时孟子的主张得到了国君和大臣们的普遍认可。

《孟子·梁惠王下》曾记载了孟子谒见齐宣王,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话,孟子用历史上商汤征伐的情况,来说明仁政实施的必要性:“《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就是得到了民心。

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既有残暴统治水深火热的朝代,更有施仁政得民心的盛世。秦始皇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他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可由于他的残暴,秦朝只短短存在了14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这启发了他以仁治国,事事以民为先,展现“贞观之治”的现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结实的基础。唐太宗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讴歌伟绩。由此可见,当初他取悦于民,他的仁政让他实实在在地坐拥天下。

孟子全面阐发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又回到了孔子提出来的为政以德的路子,这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孟子提倡性善论,推行仁政学说,又不忽视教化。孟子通过教化,特别是强调通过少数关键,社会精英的成长,有责任,有担当,然后在政治上承担责任,推行仁政。

文案:高珊

编辑:徐翊菲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