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后题22《孟子三章》

彭波语文工作室1908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点击上方的“彭波语文工作室”马上关注公众号

■■■■■

——往期回顾——

●【八年级上】部编教材课文朗读+字词+批注(全)

●【八年级上课后题】06《藤野先生》

●【八年级上课后题】07《回忆我的母亲》

●【八年级上课后题】10《三峡》

●【八年级上课后题】11《短文二篇》

●【八年级上课后题】12《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上课后题】13《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课后题】14《背影》

●【八年级上课后题】15《白杨礼赞》

●【八年级上课后题】18《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上课后题】19《苏州园林》

——八年级上——

22 孟子三章

【思考探究】

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设计意图]把握孟子的观点,并通过举例进一步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勾践失败,身死而国灭。

㈡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把握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㈢《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具体语句的分析,体会《孟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驱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积累拓展】

㈣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设计意图]培养自己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参考答案]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㈤《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