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历史画像

小羊羊讲人文历史139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正文共:5997字35图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给大家呈现出方方面面不同的,孟子的历史画像。说实话,孟子在儒家传统中,不是一个特别讨人喜欢的人,这个人给人有几个不好的印象:

这个人有点迂阔,呈现出一种迂腐的气象,有些人觉得孟子是一个比较偏执的人,还有些人觉得这个人过于嚣张,这三种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又迂腐,又偏执,又嚣张,这样的关键词怎么能凑到一块儿,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觉得孟子嚣张的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一看孟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朱元璋想,我很轻吗?这东西作死吗?朱元璋就直接说,此老若在今世,如果这个老东西今天还活着,我一定收拾他,朱元璋下令禁孟子,这书怎么能让人看呢。为什么?太嚣张了,居然这么质疑我们的权力。

那我们所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怎么样的一些形象呢?所以接下来我们会介绍一些基本上的视角,基本的内容。首先,孟子是一个深刻的反思者,哲学的深入,思想的深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个话不是我们中国的哲学说的,是西哲说的。

但是我们想一想,在人类的精神进程中,还有什么比不断地理解自己的精神内在,更为重要的哲学命题?还有什么比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思考人的精神本质更为有趣的事情?这是孟子积极思考的东西。

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本质?在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中,一个很让人无奈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时代的哲学匮乏,过于功利的时代,一些哲学的思考仿佛被视为一种很滑稽的事情。但你注意,在孟子那个时代的诸子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是具有一个高度的思想自觉和精神敏感的时代,诸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着这些人类本质的问题,对于本质,对于种种本质问题的叩问,是先秦诸子,让人非常神往的原因所在。他们那种追源探本的那样一种精神力度,有的时候,让当代的,简单而麻木的存在相形见绌,让我们很为之汗颜,这是孟子。

但孟子绝不是一个沉浸在形而上的世界中的思考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乱世中的呐喊者

我们知道他处在战国,战国是一个绝对的乱世,你听他这个名字,你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时代还叫做战国,以战为名,这真是一个绝对的乱世。我们去翻开史记,你去看一看史记中的世家,再看看秦始皇本纪,你去看看这些按年的记载,你看看每年会死多少人。战国初期,几万人,慢慢发展到十几万人,慢慢发展到二十多万人,直到长平之战历史记载四十万人,那个时候中国的总人口才多少。那是一个充满着战乱,充满着留血,处处可见的死亡,是一个悲惨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的生命没有价值,不值钱,在那样时代中,你说在一种绝对的痛苦中,人是沉默的,还是呐喊的,不好说。有的时候人对于痛苦呼喊程度和现实生活幸福稳定程度是成正比的。就是当你生活很稳定了,你安稳了,你在治世中,在太平之中,稍微有一点不爽,你会大声喊出来,但是如果你真的在一种绝对的痛苦中,有时候你就反而是麻木而沉默的。所以在孟子那个时代,人的性命就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安安静静的,无声息的飘落在地上,没有太多的感受,但是孟子是那个时代很特殊的呐喊者。

在孟子中,充满着杀人的印象和吃人的印象,我们说翻开中国的历史。

在夹缝中,写满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其实这样一种词汇或者这样一种印象在孟子中,就已经出现了,孟子身上很有狂人的气质。我们看孟子怎么说

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些天下的统治者,没有一个不爱杀人的。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你抢夺土地,那么就死尸遍地,抢夺城池,死尸布满城池。这不是一种没有感觉的东西,是会见到血腥,闻道尸臭,是会感觉到那种自上而下的整体大环境的那种压抑和绝望之感的世界,孟子把他描述出来了。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让土地去吃人,这个表述远远早于羊吃人的表述。孟子说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老爷们,贵族们的马吃的很肥,但是路途之中却有饿死的百姓,率兽而食人。

兽相食,且人恶之;” 禽兽吃禽兽,人看着都难受,真的是这样,我家里养的两只小动物,他俩一打架,我就忍不住把他们分开,我就说你们要和平共处,你们是亲兄妹啊,不要做出这种有辱门楣的事情,心里头可不痛快了。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但是你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你领着禽兽去侵夺人的生命,你如何做民之父母?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如果仁义之道断绝了,那难免就会率兽食人,率兽食人的进一步后果是人将相食,人和人互相侵害,人和人互相的摧残,人吃人。我们看这些充满着绝望,沉痛的,漠视性的言论,在孟子中随处可见,所以孟子去呼唤仁政。我想我们在中学阶段一定学过,孟子去见梁惠王,孟子呼唤仁政,你看他和梁惠王的那些对话,我们后面会讲到,你看孟子提出的这些政治策略,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老头很迂腐,不切实际,但是你结合他的那个时代,结合他的那个生命的感知,结合着,他所看到的人民的困难,那到底是迂腐,还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悲悯。孟子是在一个绝望的时代中,为人民去呐喊,去呼唤一种生存的底线,他是一个乱世中,负有责任的呐喊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先王之道的痴迷者。

我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控,同学们都有着各自诡异的控。孟子是什么控呢?孟子叫做尧舜控。孟子说什么呢?

这样的人真的很烦啊,有一个人跟你张嘴闭嘴,尧是如何说的,舜是如何说的,你用东北话来讲,你能不能整点有用的?

别整那没用的!孟子说,我就喜欢整那没用的,张嘴闭嘴都是尧和舜。说实话,如果生活中存在这样一个人,真是让人很苦恼。但是孟子是不是一个保守的,一种原教旨主义的尧舜控?

他在讲尧或者讲舜的时候,有没有他的创造?这个我们会讲到,孟子眼中的先王之道和礼乐传统,你会发现孟子有的时候,他对尧或者舜,特别是对舜,他进行了不断的改造,甚至孟子会编故事,编的一些活灵活现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孟子以前的传统中,各种各样的文本中,从未见到过,而且既鲜活又奇怪。我们相信,用这个顾颉刚先生所谓的,层层累积的古史说,我相信这些事是他编的。在先王中,孟子最喜欢的是舜,为什么?舜的出生和经历最传奇,大舜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屌丝色彩的人,你想想他的出生。这样的话,离我们平凡的人生更为接近。所以,慢慢慢慢,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把舜编出了一个逆袭的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注意,尧舜的继承,在尧舜的改造过程中,孟子接受了以往的文教传统,又对他进行了相当彻底的改造,这个还是一个传统的问题。除此之外,孟子直面着各种各样的强权,在强权面前,他是一个藐视者

孟子在当时混的很不错,他做到客卿,客卿按照今天的比附的话,至少是副国级干部,还是做的很不错的。在孟子中,我们主要能够看到他和三位君主的对话,三位君主的不同,一位是梁惠王。

梁惠王是大国之君,但当时梁国已走向了末路,梁惠王迫切地寻求复仇,寻求复兴,振奋起来,那个时候梁惠王岁数已经很大了,梁惠王应该是七十多岁的人了。那另一位是谁呢?另一位是齐宣王。

齐宣王比孟子要年轻不少,带着一个青年人的野心,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想要去称霸诸侯,这两位都是强国国君,魏和齐。还还有一位是谁呢?第三位是滕文公。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中,你们听说过一个小国家叫滕吗?真的很小很小的一个国家。我很怀疑这个国家,根据记载有没有一个大学校园这么大。孟子去游说滕文公,那你注意在这些君主面前,特别是齐宣王,他是一个很强权的国君,孟子表现出了赤裸裸的蔑视,非常的傲,到时候我们看他怎么跟那些人去较劲的。有的时候在这种面对强权的这种傲骨中,甚至流露出傲娇的色彩,你会觉得这老头好矫情,为什么?因为他是有理论指导的,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

说大人,则藐之,游说当世这些诸侯大人,游说他们的前提是什么呢?必藐之,一定先要藐视你。这是什么样的前提?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想象这样的感觉吗?特别是你作为一个学生,想找老师要点分,或者说少留点作业,你们去跟老师谈,但是你们敢藐视地面对老师吗?所以在孟子中,你会看到他真的是一个很藐视的一个人,他看着那些所谓的大人,那种鄙夷的眼神,看弱智的眼神,就是那样的一种眼神,你会觉得这个人很神奇,而且公然地说他们的坏话,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死之后,他又见了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他跟梁惠王说,那我见见你儿子吧,看你这儿子培养的怎么样?见到梁襄王说了没多久的话,就出来了。出来之后,马上就找人跟人对话说,唉唉唉,我见到梁襄王了,啊你见到我们国君了,感觉如何?孟子说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看起来就不是个国君,注意这个句式,这个句式很好用,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去形容某些人,可以说,望之不似好人。远远地一看就知道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你那样,你像个国君的样子吗,你个痞子。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那我离你近一点是不是能看到你的威严?然后就离他越来越近,结果离得越近越看不到他的威严,这什么人啊。然后梁襄王也不跟孟子说,猝然曰。什么是猝然曰?就是突然发问。在对话中突然发问是很不礼貌的,我们得先寒暄一下是不是?比如,吃了没,诶,这天不错啊,你呐最近可好?问您一个问题这样的。梁襄王不是的,不说话,突然间问。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襄王问,天下怎么才能安定?孟子回答天下安定于统一。那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那个不爱杀人的人能够去统一天下。我们看孟子还是用这种仁政的思想是劝诫他,但是他对梁襄王鄙夷的不得了,望之不似人君。什么东西!走了。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岗位上时,你会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人都能当领导,这个时候怎么办?读孟子,读孟子你会体验到一种阿Q式的快感,就是看他很爽。我们有的时候生活中需要那种,我看他很爽来疏解我自我的卑微感的,这样一种精神存在。这种关系其实就是曹操看关羽,曹操特别不喜欢当时的那些士大夫,但是以曹操的身份不敢过于藐视他们,但曹操觉得关羽太藐视他们了,关羽怎么那么藐视他们?所以说我们有时候读孟子很有一种精神快感。

他不仅对于强权是这样,在当时百家争鸣之中,孟子是一个四面出击的人

跟谁都怼,跟谁都辩论。所以在孟子中,你会看到,有一种很强的批判性,比如对于道家,他批判的是早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

他没有去冲着老子去喊,孟子和庄子没有交锋,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孟子的幸运,从思想的深度来讲,从辩论的技巧来讲,从黑人的水平来讲,说实话,如果孟子碰到庄子了,这个事不好说,当然我也很怀疑,他是不是把他和庄子交锋的那些东西从他孟子书中删掉了,这个不好说。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于儒家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对于墨家,无论是对于墨子思想的本身,还是对于后世墨家,都有直面的,正面的交锋。他和墨家后学士辩论过,对于法家,孟子一方面说法家拂士,但你注意,这个法家和商鞅韩非那个法家两回事,法家拂士的法家指的是遵守法度的人,不是那个法家。孟子对法家的思想虽然没有看到面对面的碰撞,但事实上很多观念是争锋相对的,而且,等我们讲到孟子游说梁惠王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游说梁惠王的内在的背景,实际上就是一种儒法治国思路的对抗,这个到时候再说。兵家,孟子说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善于打仗的人受重型,你们那帮坏蛋,受重刑。

对于农家,在孟子中有一篇很长的文章叫做《许行篇》,说是和农家后学的对抗,你说农家你都跟他掐,人家就提倡我们大家都要种地,君臣并耕,国君和我们一块种地,孟子也跟他掐。但这事不赖孟子,这事是因为农家的人找到孟子的,这就是什么呢?惹到了不该惹的人,这事也不赖他。

还有纵横家,这是在当时最惹不起的一批人,有人曾经问孟子,说谁是大丈夫,公孙衍。

还有就是张仪

说这类人是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帮人生气而诸侯恐惧,这帮人消停了天下安定。孟子说什么呢?他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说。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他们本不是大丈夫,他们是小老婆,妾妇之道也。这话说的够冲的,说不要做小老婆,要做大丈夫。所以你看孟子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你无论对于强权者,还是对于诸子百家,孟子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嚣张的人。

在这儿,他另外一种整体的气象是,他是一个浩然正气的人。这个嚣张可不是什么人给他添加上去的,这是孟子自己说的,他说我告诉你怎么嚣张啊。当时有个人叫宋勾践。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你喜不喜欢游说啊,我告诉你游说的规则怎么样啊?好啊。看你游说很成功对不对?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别人懂你,活的嚣张一点,别人不懂你,活的也嚣张一点。嚣张啊,是一个很可爱的品质,在一个沉闷的世界里,在一个权力的世界里,权力的世界充满着自上而下的压制,充满着一种规则和潜规则共同形成的塑造,把我们塑造成一个个的齿轮,一个个的螺丝钉,一个个无趣的面孔,这个时候,我也觉得做一个嚣张的人格外难得。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学孟子,读孟子能够变得稍微嚣张一点,但是有时候哪怕想这样做,总觉得离孟子那种嚣张的境界还差的很远。

那么这种嚣张在儒家思想里还有另外一个表述,就是狂。

什么是进取?认准了一件事情,义无反顾的去追寻,无所畏惧的存在,这个就是狂,孟子的嚣张,体现出他的狂人的气质,所以非常有意思,我们看《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吃人,但你看在儒家传统中,本身就有着这种狂人的内在,换句话说,狂人日记,他的这种传统可以一直上溯到早期儒家,这是儒家中非常容易被后人误解的一种气质。就是我们一说儒家,就感觉儒家是什么?就是那群复古的,穿着那种宽大的汉服,一天到晚做出那副孙子的样子,严守礼法,唯唯诺诺,软弱无能,这是我们很容易产生的,或者说是历史上就这样产生了一种对于儒的误解。但是你注意在孟子中,他展现出的是什么?是儒的刚强,是儒者身上一种内在的侠气。这种热情,是一种勇敢,是一种沛然而不可抵挡的道德的意志与对于社会的责任,这个是他嚣张的内核所在。

  • 转载请注明 孟子思想的历史画像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226.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