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望京楼夏商'双城记'

大豫坊939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发掘现场

制图/王伟宾

夏代玉戈

商代铜钺

商代城址内祭祀坑

商代原始瓷尊

商代城墙与东一城门复原

□本报记者张冬云

1965年春季的一个早晨,新郑新村镇孟家沟村民孟振声,喊着本家三兄弟,去填平村西头的水沟。四人在就近的土坡取土填沟。挖了近一天,孟振声一锹下去,挖出个小洞口,几个人精神一振:“洞里会不会有啥东西?”天色已晚,几人把洞口埋起,第二天一早又开挖,挖到中午时,“当啷”铁锹发出撞击金属之声,很快,有闪耀淡淡绿色的器物露出,同时露出的还有骨骸。

孟家兄弟把挖出的部分器物上交新郑文化馆,四兄弟留下一些卖掉了。孟振声分得一件铜钺,幸运的是,这件铜钺被卖到了开封文物商店,几经辗转,现珍藏在河南省博物院。

这件青铜钺,通长34厘米,刃宽39厘米,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商代青铜钺之一,至今保持着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商代铜钺最宽的记录。著名考古学家邹衡评价“孟家沟出土大型铜钺,说明在夏商时代,该处应有较大贵族居住,证明是当时比较重要的邑聚”。

这批器物尤其是青铜钺,引起了新郑文化馆重视,在器物出土处开始钻探。之后若干年,经多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后,新郑望京楼夏商遗址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望京楼夏商遗址位于新郑市北,孟家沟位于遗址东部,黄水河从遗址西侧流过在遗址西南角折向东,遗址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长1520米,总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在遗址区发现了夏代城址和早商城址,夏代城址大,早商城址小,早商在夏代城池内新筑城墙、大型瓮城和沟壕。发掘遗迹包括两重城墙、两重护城河及城门、道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房基、墓葬等计200余处,出土有精美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等遗物。

望京楼夏商遗址的发现,是中原地区继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夏代城址、偃师商城和荥阳大师姑夏代城址之后,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发展演变和国家起源,意义重大。

望京楼遗址作为夏代城址,它是二里头王朝的东方据点。作为商代城址,它是保护郑州商都的军事重镇。一座遗址,变幻着夏商王朝的盛衰兴亡。

考古工作者与古遗址“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考古工作者用手铲释读出的无字地书,把数千年前两个王朝的生活图景,展示在我们面前。

◎雪后探城址

2020年深冬,去新郑踏访望京楼遗址时,正值雪后初晴,寒风凛冽,田野上覆盖着片片积雪,乍看如浓霜,“这是今冬新郑下的第一场雪。”新郑文物局工会主席宋守杰说。

先来到望京楼遗址西南角的望京楼夯土台,它长宽分别为60米、50米,高10米左右,从侧面能清晰看到一层层夯土痕迹。它在遗址区是制高点,遗址因它得名。它诞生于什么时期?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宋守杰说:“201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猜想它是否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因为夯土台基需要保护,发掘队只能通过钻探了解情况。钻探发现它早期夯土范围远远大过现今战国时期夯土范围,只能推测它在早期应是大型祭祀台或瞭望台。”

除了望京楼夯土台,168万平方米的望京楼遗址保护区内,只有大田地、矮平房、多条道路,景观和周边乡村无二致。我闭上眼睛,努力想象着数千年前的城墙、瓮城、环壕、护城河,想象着那时的征战杀伐,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仿佛就在身边上演。

下了望京楼夯土台,沿田间小路向北走,这条小路地下就是望京楼商城西城墙遗存,沿小路向北走到西北城墙拐角处,再折向东来到东北城墙拐角处,因地面上有铁丝网,无法向南抵达城墙东南角。再驱车沿遗址中部郑新快速通道向南行,抵达商城城址东南角。望京楼商城遗址四个城角,都走到了。

望京楼商城城址东城墙外侧,并行着南水北调干渠。古城址长满野草杂树,弥漫着荒莽气息。而南水北调干渠修砌整饬,水流清碧。一古老一现代,一沧桑一崭新。但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南水北调干渠也会由崭新现代变得沧桑古老,很可能也会成为“国保”吧,像它身边的望京楼遗址一样。

回到郑新快速通道上,车如流水,呼啸而过。这条通道曾两度改线,并因其改线,最终导致夏商双城的发现。

◎发现商城

时间回到1965年,孟家兄弟发现宝贝后,新郑在出土器物处钻探。1973年,河南省博物院专家郝本性再次钻探,确认是“一处文化层叠压很厚的遗址”。

1974年,孟家沟平整土地时,又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和玉器,有件铜援玉戈为和阗玉打造,工艺极精美。它和之前的那件大铜钺,再度印证此地绝非一般聚落遗址。2006年,望京楼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郑州市修建郑新快速通道,最初设计路线要从望京楼遗址区通过。虽有文物部门已先勘探过,未有新发现,但基于对“省保”的保护,交通运输部门在文物部门要求下,还是将设计路线绕开遗址,向东挪了70米。

调线后,时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心中仍然放不下,他说:“我想再去遛遛红薯(指在挖过的红薯地里捡漏)。”旋即,精兵强将开赴了现场。

郑州市文研院对这个遗址寄予重望,是有道理的。它地处中原腹心,西有嵩山余脉具茨山,四周有溱水洧水支流,凭险易据,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与《管子·乘马》中“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相符合。后来的郑、韩都建都于此,与此地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一星期后,张松林果然遛到“大红薯”:发现城了。11年前这跌宕起伏的一星期,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吴倩回忆起来历历在目:“进入设在新线上的工地,仅仅三天,钻探队负责技术的马胜利拉上我和周明生,神秘地说,刚探出的土很特殊,不像普通遗迹。”

吴倩将探出的土块拿在手里细看,黄色,质硬,含料礓和细小碳粒,不是生土,莫非是夯土?几个人反复看,确认就是夯土。

中国古代未出现烧制砖瓦前,古建均用夯筑。当考古工作者见到夯土时,会马上意识到将要出现的不是墓葬,就是夯土建筑或夯土墙。

随着钻探的深入,考古队员惊喜地发现,夯土层向西南、东北不断延伸,向北在靠近万邓公路的树林里向西拐弯,钻探长度已近百米。在夯土层东部还发现淤沙、淤泥。吴倩说:“我们断定,这就是城墙和护城河了,马上向院里汇报。”

接下来一个月里,这处城址城圈基本确定,它埋藏于地表之下

  • 转载请注明 ​新郑望京楼夏商'双城记'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2153.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