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汉中·汉族探寻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汉中密码

天目山旅人1263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2006年夏日甫临,在儿子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一家三口即飞赴西安,在西安及周边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华山等地后,就迫不及待地去实现我的夙愿——翻越秦岭,探访历史文化名城——汉中。

秦岭是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其南北无论是气候、植被还是民俗都存在巨大差别。能够亲身去领略她雄伟的山体、十里不同天的气象、南北各异的语言和风俗,是我心仪已久的梦想。我们翻越秦岭基本上是走古蜀道的傥骆道,即从西安出发经周至县城、板房子,越过秦岭的山脊,进入佛坪县,然后经有“蔡侯封地,朱鹮之乡”之称的洋县,到达汉中。

秦岭雄姿

走入汉中,山水与人文的巨幅画卷徐徐打开,古风古韵、古迹古道扑面而来,让我应接不暇,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背倚秦岭,面对大巴山,汉水横穿全境。商、周时此地为梁州,秦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国打败楚国,“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此为汉中置郡之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分全国为36郡,其中就包括汉中郡。时至今日,汉中置郡设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东达襄(襄阳)、邓(南阳),西控甘、陇,南蔽巴、蜀,北瞰秦、雍(宝鸡),形势险要,攻守咸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楚得汉中而称雄,秦得汉中而凌楚;刘邦王汉中,进取三秦(关中地区)而定鼎;张鲁据汉中,凭险固守以独立;诸葛亮屯兵汉中,伐曹魏易行祁山六出;吴玠防守汉中,制金兵难越雷池一步。”陈显远先生概括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汉中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至于汉中名称的由来,据《史记·高祖本纪》载:“梁州本汉中郡,以汉水为名”;《华阳国志》载:“因水名也”。可见汉中是因横穿城内的汉水而得名。

汉水,古时曾称沔水,全长1532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汉王山,而后向东南穿越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过十堰流入丹江口水库,出水库后继续流向东南,过襄阳、走荆门,在武汉汇入长江。古时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可见在古代,她的影响和名气就已广为人知了。

汉水风光

汉水自古有“天汉”之美称,天汉即指天上的银河,古人认为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天上的银河居中,地上的汉水也居中。《华阳国志·序志》称:“惟天有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意思是说,地上的汉水是效法天上的银河而存在,也像银河一样有其光辉。主管名山大川的天神,把汉水作为汉中的标志,连古代帝王也远望而祭祀。

尽管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先秦時就已显现,但真正名声大噪还要从汉高祖刘邦说起。据《史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克秦都咸阳,俘获秦王子婴。但此时由于项羽的势力远在刘邦之上,项羽违背诺言,没有封先入咸阳的刘邦为三秦王,而是把他打发到交通十分不便的汉中。尽管刘邦对这一分封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丞相萧何则劝刘邦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依萧何之言,来到汉中,韬光养晦,网罗人才,设坛拜将,厉兵秣马,后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兵出关中,平定三秦,逐鹿中原。仅用四年时间,打败项羽,夺得天下。

刘邦鼎定中原后,他怀念奠定帝业的“天汉”之城——汉中,因此将其新建的王朝取名为“汉”。强盛的汉王朝绵延400余年,鼎盛时国土面积南越岭南,东至大海,北达漠北,西控西域,是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的大帝国。西汉王朝以武力开疆拓土,以文化服膺民众,无论是北方的匈奴,还是南方的百越,甚至西域诸国,都称这支华夏来的军队为汉人。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不仅改写了历史,也深刻地塑造了民族形象、影响着民族记忆,从那以后,“汉人”或“汉族”的称呼就代替了“华夏”,成为我国主体民族的称号,沿用至今。

汉中既是刘邦成就帝业的基地,也是三国时期蜀魏争战的主要战场,留下的古迹、典故不可胜数。

位于汉中市内的拜将坛

汉高祖刘邦曾言:“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乃汉初三杰之一,要回味刘邦得到韩信的传奇故事,“拜将坛”自是不容忽略。该坛位于汉中城南门外,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古遗址。拜将坛高约3米、占地约7000平方米。步入拜将坛,道路两旁,翠柏修竹掩映,四季常青,南台下侧的阅兵场内,竖立着刻有“汉大将韩信拜将坛”石碑。在拜将坛中央,左手握剑、右手托印的韩信塑像,再现了当年“登坛威望一军惊”的大将风采。

拜将坛内的韩信雕像

说到韩信拜将,就不能不提汉初三杰的另一主角萧何,离开他拜将一事也就无从谈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后,韩信便弃楚归汉,到汉中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引荐,但鉴于韩信出身微贱,刘邦并未予以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沿褒斜古道逃离汉中。萧何听到韩信私自离开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去追赶,韩信走至现留坝县马道镇的寒溪边时,值夜间水涨不得渡,遂被萧何追回。萧何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处,最终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被拜为大将后,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统帅三军、驰骋三秦、纵横燕赵、扫荡齐楚,击败了霸王项羽,帮助刘邦奠定了400年的宏伟基业。古人以“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之句,赞叹“寒溪夜涨”之奇功,它也成就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位于留坝马道镇的萧何追韩信处

谒过韩信,我們便踏上寻找张骞遗风的路程。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城固县人。其墓地是汉中又一重要历史遗存,在城固县城西约3公里的饶家营村。笔者先从汉中乘车到达城固县城,然后再打车觅得张骞墓所在。墓地座北朝南,四周古树环列,竹影婆娑,由于鲜有游人,环境更显幽静。墓旁边建有简易纪念馆,其与张骞的传奇生涯和历史地位极不相称,纪念馆内有简易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有“张骞生平伟绩展览”。

“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传说张骞曾乘槎顺黃河而上寻找河源,他经过月亮时见到织女並取回支机石一块。故事固然是美好的想像,却也反映出人们对他远行的崇敬。张骞的伟业首推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为了与居住在河西走廊西北部的大月氏国结盟,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由于大月氏受到匈奴的打压,不断西迁,此时已经迁徙至大夏国(今阿富汗),张骞历尽千辛万苦,一路经过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翻越帕米尔高原,再经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才辗转见到大月氏国王。可惜当时大月氏已无意联合汉朝抗击匈奴,张骞不得以返回故国。他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今和田)、精绝、楼兰,回到长安。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辛,两度被匈奴俘虏,被关押11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出使使团一百多人仅剩了他和堂邑父两个人。

位于汉中城固县的张骞墓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成和大月氏结盟的目的,却带来了大量有关西域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让汉武帝眼界大开,也下定了打通西域的决心。5年之后,汉军攻占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的使团几乎到达了西域所有国家,最远的是安息(今伊朗)。这些国家也都派出使者来汉朝,之后各国使者在这条道路上来往穿梭,商贸也随之发展起来。因为汉朝带出去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所以这条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原产西域的石榴、核桃、葡萄、胡椒、胡萝卜、黄瓜、大蒜、苜蓿、菠菜等种子先后传入中原,汉朝的丝织业和冶铁业也传入西域。马嘶驼鸣中,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得以促进,张骞也因其惊天地泣鬼神之举为后人铭记。

博望侯张骞

三国时期的汉中遗址,其声名最著者首推武侯墓,它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墓地,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将其归葬于勉县定军山下。武侯墓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有明清古建筑70余间,殿宇三院并联,由山门、拜殿、大殿、坟亭、墓冢排列在一条轴线上。飞檐翘斗,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墓园内千年以上古柏40余棵,其中诸葛亮下葬时栽种的有22棵。另有桂花树2棵,树龄均超1700年,高19米,径1米以上,树冠如伞,遮蔽坟冢,被誉为“护墓双桂”。每年仲秋,花繁叶茂,香飘十里,故有“十里定军草木香”之佳称。

位于汉中勉县的武侯墓

诸葛亮在修复了与吴国的关系、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便着手北伐曹魏,而北伐的大本营就是汉中,因此汉中成为诸葛亮最后8年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至234最后一次出征,诸葛亮都是从汉中翻越秦岭,进攻关中。这期间既有收服姜维的欣慰,也有失街亭后泪斩马谡的惆怅,其中公元234年春的第5次北伐最具冒险,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褒斜古道,深入关中腹地,占领渭河南岸岐山县的五丈原,这里距长安仅一百余公里。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逝,北伐大业,功亏一篑。后来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全军从褒斜古道退回汉中。几百年后唐朝诗人胡曾赋诗:“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武侯墓内已有1700余年的护陵双桂

两汉三国時期汉中这块土地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话剧,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山川雄秀,开汉家四百之基;土壤膏腴,延刘氏三分之统”,当地志书对汉中这段历史的盛赞是最恰当的概括。当笔者在汉中的历史之中徜徉时,洋县的蔡伦、留坝的张良、褒河口的曹操等先贤,阳平关、大散关,褒斜、陈仓蜀道等关隘古道都带着厚重的嗓音向我发出遥远的呼唤,可惜囿于行色匆匆未能一一探访,这些遗憾留待未来和惠读拙文的朋友去实现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