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双流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带你了解双流先秦的历史与文化

双流城管1350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一千多年前

诗仙李白曾用短短数句

写尽了蜀国的神秘

纵观千年古蜀文明

不得不提起位于川西平原上

一个独特的古蜀文明之地

(焦阳摄)

都广之野千年古蜀之地

千年广都

《山海经》记载:“都广在西南,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也。”

今天双流的核心区域正是上古时代的“都广之野”,在当时被看作是“天地之中”和“天下之中”。

据《蜀王本纪》记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后徙治成都。”

古蜀第一代国王蚕丛在如今的双流区黄水镇(原胜利镇)牧马山建立了第一个都城,亦成为古蜀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

蚕丛故里

这里也是中国古老的盐业中心,《华阳国志》记载秦国水利专家、蜀郡太守“李冰凿广都盐井”,“县有鱼田盐井之饶”。

文化遗存诉说时代山河

在时代长河的变迁中,双流这座古蜀之城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老的宝墩文化,悠久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上汪家拐文化……

来源:黄龙溪古镇

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量的历史古迹,镌刻和诉说着双流深刻而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段恢弘灿烂的篇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

河池遗址

河池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土坑墓1座。

该遗址文化堆积序列清楚,共分5层,第1层为近现代农耕层,厚度约0.3米,第2层为明清层,破坏严重,地层厚度不详,第3层为唐宋层,厚度约0.3米,第4层为秦汉层,破坏严重,地层厚度不详,第5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厚度约0.3米,其下是生土层。

河池遗址

怡心•清河遗址

清河遗址发现了宝墩三期和宝墩四期遗存,结合以往双流发现的宝墩三四期遗存,说明双流地区为宝墩文化时期的重要分区域,遗址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清河遗址

夏商时期

黄水•友宁桥遗址

友宁桥遗址发现的三星堆文化遗存对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宝墩四期文化,十二桥文化的关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三星堆文化分布的最南端,证明三星堆文化已经越过沱江,进入到了岷江流域,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

友宁桥遗址

商周时期

黄水·三官堂遗址

三官堂遗址位于双流黄水镇长沟村9组,遗址地层堆积完整清晰,遗迹现象复杂,遗物丰富,器类多样。

根据试掘确认该遗址为一处商周时期遗址,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双流境内一处先秦时期大型遗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早期人类分布、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和细泥陶亦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官堂遗址

黄水·谢家碾遗址

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出土标本十分丰富,可辨器物有豆,盏,杯,罐,器座等,主体堆积为商周时期,属于十二桥文化。

谢家碾遗址及部分出土文物

春秋时期

黄水•树包桥遗址

2018年,在树包桥遗址的试掘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及少量石器和青铜器,经相关专家确认为春秋时期遗址,这一发现填补了该区域春秋时期遗存的空白,也为研究整个成都平原春秋时期聚落形态和社会演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树包桥遗址

战国时期

彭镇•红沙村遗址

红沙村遗址地层序列清晰,出土器物类型丰富,可辨器形有陶釜、陶鼎、圈足豆、豆盘、器盖等,为战国时期典型的器物组合器物,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成都平原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红沙村遗址

资料/图片:李国

来源:双流文化旅游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