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说范蠡》23范蠡是怎样处理外交工作的

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974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编者按】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

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23——

范蠡是怎样处理外交工作的

范蠡担任越相国时,华夏版图周边有北狄、西戎、南蛮,中间有身居洛邑(今日洛阳)的周天子表面统辖下的楚、秦、晋、陈、蔡、郑、齐、鲁、宋、曹、卫、燕、中山、吴、越等十数个诸侯国。范蠡的历史使命是辅佐越王勾践取得周天子赐予的“伯”(霸主)封号。

当时,越国南面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形态的部落社会,东面是辽阔的海洋,西边是地大物博但政治昏暗的楚国,北面是国富兵强的吴国。越国要想问鼎中原,西进楚地,山高林密难以行军,只有北伐吴国一条路,“拦路虎”是吴王夫差。和“拦路虎”比,越国当时的实力只是一只“小猫”。

小猫要和老虎斗,最终要打败老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蠡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壮大自己实力的举动外,还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形成了具有越国特色的“远不结盟近不妄动”外交思想,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全力对付北面强邻吴国。

相国范蠡采纳了上大夫文种提出的“灭吴九术”(《越绝书》)——(东汉•会稽人袁康等编纂)(《东周列国志》说文种破吴是七术)。内容大都是迷惑敌人涣散敌心的“外交谋略”,主要有: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为了隐蔽自己的最终要灭吴的企图,对吴王夫差极尽卑躬屈膝装傻卖乖之事,唯夫差的喜好行事,丝毫不敢有所闪失。在战败为奴时如此,在逐步复兴后也如此。越国装作“病猫”的“忠心”,赢得了夫差的极大信任,不顾忠臣伍子胥的激烈反对,先是回归和赠与越国二百多里方圆疆土,再是出借十万吨粮食,三是赠予勾践与君王地位相称的衣冠、旗帜、车辇、仪仗,完全把勾践当成了友好盟国。范蠡趁夫差北上会盟之机会,发起对吴国都城的攻击,杀了太子友,夫差还不相信越国会反目,一连杀了几个报丧的信使。由此可见,范蠡对吴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功。

第二,维系同西邻楚国的民间交往。

范蠡出道之前,秦、晋、楚、齐等诸侯大国,为了争霸,从“地缘政治”出发,“伐谋”、“伐交”——结交盟国友军的行动频繁,力求使竞争敌手陷于两面、三面、四面夹击作战的被动局面。晋国积极扶植和支持吴国从侧后骚扰进攻楚国,扼止楚国北上争霸势头。楚国为摆脱这种被动战略态势,利用越国与吴国争夺江湖河泽拓展疆域而导致的矛盾,积极鼓动越国侧后威胁和打击吴国,以减轻吴国对楚国的压力。越国为了抗衡吴国,正需要有楚这样的大国支持。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结成了“战略同盟”。范蠡担任相国后,重新审视了和楚国的“战略同盟”关系,认识到楚国遭到吴国雷霆万钧地毁灭性打击后,国势衰弱,自顾不暇,继续保持这种同盟关系,不仅得不到楚国强有力的外援,又会得罪楚国的仇敌吴国,夫差这只老虎一旦发威,就能一口吃掉越国这只小猫。范蠡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不与楚国君臣来往——自然解除了战略同盟关系。只悄悄地保持民间人员交往和商业贸易通道,从楚国引进军事教官、铸剑工师、造船工匠和其他用得上的人才以及耕作养殖先进技术。夫差看到越国和楚国关系冷淡,很是高兴和放心。公元前476年范蠡为了误导吴国,假意派军袭扰楚国边境,楚国配合默契,故意派兵追击,追到越国境内一个叫“冥”的地方“不及,乃还”。

第三,保持同中原各国的联系渠道。

吴国西部的陈、蔡、郑,北部的齐、鲁、宋、曹、卫乃至更北的晋、燕,有的经常直接受到吴国欺负,例如陈、蔡,齐、鲁,有的间接受到伤害,例如宋、曹、卫,有的看不惯吴国横行霸道,例如郑、晋。这些国家一致认为越国曾经被吴国破坏蹂躏,勾践曾经给夫差当奴隶三年,受害最深,对夫差最恨。在勾践还国元气恢复之时,都派出使节到越国商讨对付吴国大计,意欲推举勾践作为抗吴联盟的盟主,勾践有点飘飘然。范蠡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越国只能走自力更生持久抗衡最终打败吴国的路线,其他国家对越国灭吴难以有实质帮助。隔(瞒)着吴国和其他国家结盟,夫差很快就会知道,马上就会灭掉越国。劝谏勾践结盟有害,当盟主危险。勾践觉得范蠡说的有道理,放弃了结盟当盟主的打算。范蠡礼送各国使节出境,只同各国保持情报渠道联系,以便重点掌握吴国动向。公元前482年,范蠡从齐、鲁、宋、曹、卫、晋送来的情报中,得知夫差已经到了黄河北边的黄池,会盟很不顺利,从黄池班师回国,要两三个月时间,于是便决定北伐吴国,攻陷了吴国都城,使吴国从此走上下坡路,直到灭亡。

第四,名义上始终尊重周朝王室。

当时,虽然周天子毫无权威可言,各国诸侯表面上还是承认天下属于周室,在掌握政权后,希望得到王室从西周以来通行的官爵合一(王以下的公、侯、伯、子、男)的称谓。越国君主为大禹后裔,历经二十多代到了允常时虽自称了王——破坏了官爵规矩,但仍然是“公”一级,对周室表面上也还要“顶礼膜拜”,显示自己称王得到了周室认可。范蠡担任国相后,“以尊周室”(司马迁语)为旗号,开展外交工作,以便师出有名。最后北伐灭吴,也是“替天行道”。

综上所述,范蠡从地处东南沿海、国小势弱的实际出发,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保证了兴越灭吴战略目标的完美实现。

往期回顾

《百问百答说范蠡》22:范蠡军事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