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放白鹿青崖间

一出云1023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黄帝部族驻牧地“涿鹿”所体现的野猪和鹿崇拜的遗迹,从新疆阿勒泰地区到蒙古高原上广泛存在,

位于新疆阿勒泰青河县查干郭愣乡三海子夏牧场的鹿石遗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查干郭愣是蒙古语,意思是“白色的流域”,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的流域”意味着神圣、吉祥之地。这里墓葬附近的碑石上有游牧先民阴刻的鹿、野猪、马等动物图案,其中风格化的鹿形象——尤其是对鹿角的刻画特别突出,因此被称为鹿石,目前已经发现的鹿石绝大多数分布在蒙古国的西部和西北部。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时间周期现象特别敬畏,

鹿角每年定时脱落又重新生长,被认为是上天神明的安排,鹿就象征着“天时”,被游牧先民当作上天和神明的使者。

新疆阿勒泰三海子鹿石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

鹿石上的图案年代难以测定,说法不一,通常认为其上限是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当时中原已经进入商代中后期。创作了这些鹿石图案的游牧先民,可能有涿鹿之战后被黄帝驱逐的同族竞争对手——游牧部族“荤粥”

(

xūnyù

)的后代,也不乏五帝时期在中原的竞争中被淘汰并驱逐至此的其他部族。当某个游牧部族主动或被动的迁徙时,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他们为了生存会劫掠所经之地,导致相对弱小的部族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定居地寻找新的家园,这些游牧部族在此过程中又会沿途侵袭别的部族,找到适宜他们生活方式的新环境就会再次定居下来,视力量对比,或者消灭当地部族、或者与其融合成为新的部族。基于同源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思想,游牧部族间会吸收彼此的信仰内容,尤其是强势部族的信仰,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图腾崇拜。不同风格的鹿石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游牧先民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体系,有游牧先民信仰的共性,也有不同部族间的差异。

鹿是伴随游牧民族历史的旗帜性动物之一,它的神性和灵性在游牧文化中流传至今

商晚期鹿(“麇”)形玉佩 安阳殷墟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迄今玉器上最早的鹿形象是商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玉鹿。上图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鹿和下图中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鹿都是卧伏作回头状,一个平素无纹饰,另外一个颈饰麟纹,身饰云纹。这两枚玉器表现的都是没有角的鹿,准确地说,应该是“麇”(音

jūn

),也就是獐子。从妇好墓出土的玉麇上可以感受到森严的、强调权威的商代礼器玉风格,另外一枚风格质朴写实,是取材于游牧生活题材的玉饰品。

麇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曾经大量栖息于长江沿岸和朝鲜半岛。看似柔弱胆小,雄性麇(獐子)却长有一对长长的獠牙,在受到威胁时会伸出口腔之外,奋力一搏也很有杀伤力,这大概是它能成为玉器题材的原因之一。以“麇”为名称的部落在商代已经出现,玉麇可能是麇部落的图腾。甲骨文“麇”字的上半部分是没有角的鹿,下半部是“禾”字,说明麇部落可能是较早进入了黍作农耕生活的先民群体。麇部落曾被殷商征服,后迁徙到陕西依附于周,并协助周武王伐商有功。根据《左传》所叙,春秋鲁文公时代的麇国位于今鄂西北与陕东南的郧县一带。

商晚期鹿(“麇”)形玉佩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甲骨文“麇”字与“鹿”字

麇虽然像鹿,但不是鹿,先秦时期的鹿是特指有角的鹿。随着周取代商之后巫与王、神权与政权的分离,鹿的象征意义在周代出现了分化。由于鹿象征着“天时”,在以“德政”作为统治工具的周代,鹿就成为守信、有德行的高尚动物。《诗经

•小雅•鹿鸣》中反复出现的“呦呦鹿鸣”与“鼓瑟吹笙”的礼乐相呼应,这里的鹿就有着“德政”的象征意味。周天子式微后,“德政”不再是天子的专利,强大的诸侯也用来标榜自己。周代诸侯墓葬出土的各式玉鹿特别着力刻画鹿角,显得华丽而又夸张,也有彰显权力的意味。

随着农耕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游牧先民的自然崇拜所赋予鹿的神秘感在中原文化中逐渐弱化,在权贵阶层的狩猎活动中,鹿成为一种珍贵而美味的猎物,从天界走进了世俗的人间。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

代,孔子在《

春秋

》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

西狩获麟

”。“麟”从鹿,是和鹿一样象征“德政”的神兽,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

山西曲沃西周晋侯墓出土鹿形玉佩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只有一种特殊的鹿,由于迎合了权力阶层不断膨胀的欲望,被不断美化、神化和符

号化,这种鹿就是为游牧民族所珍视和崇拜的白鹿,白鹿不是得了白化病的鹿,在自然界中某些鹿的种群会出现罕见的白色皮毛的种类,比如前些年在我国青海省玉树的三江源地区就出现了白色马鹿。

《国语

•周语》中提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南祭白鹿于漯”,古籍中特别提到的这些文字都说明白鹿对于犬戎和周天子的特殊意义。由于中原政权与犬戎之间长期的频繁“互动”,游牧民族对白鹿的崇拜被中原文化吸收并加以发挥。

战国 凤翔雍城遗址出土鹿纹瓦当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体现的仍是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特点,其中彩绘棺木上的漆画的主题图案是龙、凤、虎和鹿,可认为是当时楚文化中“四灵”的一种组合方式。棺木漆画中两只白色的神鹿升腾于山云之间,是对墓主人灵魂飞升天界的指引,即源自游牧民族的信仰。

西汉初期  马王堆朱地彩绘漆棺山鹿图

据《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曾经圈养过数量不少的白鹿作为宠物,耗费大量财力,当时针对匈奴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大规模战事迫在眉睫,国库捉襟见肘,汉武帝和臣下为了充盈国库,居然想到用白鹿皮做成“皮币”,高价向诸侯强卖。这就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白鹿币”,一尺见方的鹿皮竟然价值黄金一斤,这样看来,鹿在汉代被谐音为“禄”也是事出有因。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汉武帝得到一只独角的鹿科动物,官员们说这大概是“

”吧,这也是投汉武帝所好了。

汉武帝特别执迷于各种“符瑞”,这跟汉高祖刘邦的平民背景有关,在汉武帝心里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在先秦时期,王侯将相的身份地位都是由血统决定的,他们的先祖是最早掌握了神权和军事优势的游牧部族,占据中原后,凭借武力确保权力沿着血缘一代代的传递,直到秦朝。刘邦的出身往前追溯

400多年也不过是晋国的大夫,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务农的平民,以这样的身份获取无上权力,用各种符瑞来证明大汉皇权的正当性并压制普通百姓不可有僭越之心就相当必要了。

四川雅安东汉天禄 图片来自网络

“天禄”就是汉代人出于这种心理创作出来的,目前已知最早的天禄是南阳汉画馆藏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的石雕天禄,头上有独角,右翼前端镌刻着“天禄”二字,确认了它的身份。“天禄”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万章下》,原文“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天禄的原意是为官者的俸禄。汉代的符瑞思想借用了游牧民族信仰中“天鹿”的概念,把以狮子为原形的“辟邪”和以鹿为原形的“麒麟”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符瑞图腾,并附会圣人孟子的文字命名为“天禄”,其地位原本高于“辟邪”。然而除了名字上的谐音之外,天禄凶悍威猛的外表跟“仁兽”鹿已经很难联系在一起,它还是更接近无角的“辟邪”,也就是狮子。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符号,它只能和辟邪一起扮演狮子传入中国前在其本土文化中的角色——即帝王陵墓的守护者,最终没有成为华夏文明中帝位的象征。所以说汉代对祥瑞图案的创作和发挥是空前的。不仅如此,汉儒对先秦时期游牧部族起源的历史也多有篡改和误读。汉代成书的《礼记•礼运》篇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的发音其实来自匈奴语“祁连”,是天的意思,麒麟、天鹿、天禄三者音义上是相通的。

就这样,起源于游牧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到了汉代发展为与政治相关的祥瑞崇拜,在群雄争霸的魏晋南北朝被进一步发挥运用,以至于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符瑞志》这样的文献,系统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刘宋王朝期间各部落首领、帝王、圣人出生和朝代兴亡的征验与吉兆,其中就提到:“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分裂状态,也是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羌族、氐族等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鹿作为真实世界中最重要的祥瑞动物,已经杂揉了皇权、财富、仁孝、明德等等各种象征意义,具有肯定统治者仁德宽厚和彰显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作用了。

获取人世间的最高权力和财富还不够,没有上天神明信仰的帝王必须通过某种宗教实现永生,汉代的仙道思想应运而生,也借用了鹿和上天的联系。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云:“鹿兽千岁,满五百岁则失其色白。”白鹿成了长寿的象征,仙人的坐骑。大诗人李白同时也是一位慕道的道教徒,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

莫高窟257窟 北魏 《鹿王本生图》

佛教传入中国后,鹿也被引入佛教故事用来感化世人。《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北魏时期的壁画,表现“舍己救人”的主题。《九色鹿经》、《大智度论》卷十六记载,佛陀曾往生为九色鹿,拯救溺水人。佛教中也常用体态优美的动物来比喻佛陀的三十二相好,其中提到“腨如鹿王相”。这些都是佛教与北方游牧民族精神信仰和审美观念相融合并本土化的表现。插句题外话,基于《鹿王本生》故事创作的动画片《九色鹿》是七零后的集体记忆,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美育和德育作品之一。

唐末五代时期的常年战乱对社会和文化造成了极度的破坏和割裂,宋代进入了世俗化平民社会,城市商品经济发达,统治者和知识阶层对于历史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因而符瑞思想在政治上的作用就没那么突出,代之而起的是在知识阶层中兴起了崇古的金石学,在民间则催生了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流行纹样。

宋代衔莲玉鹿高5.5厘米 一出藏品

宋代 衔莲玉鹿 高4厘米 一出藏品

衔莲或衔灵芝鹿纹在宋代比较多见,如上图两枚宋代鹿题材的玉雕件,以鹿和莲花谐音“福禄连连”,体现着当时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鹿立于莲台之上,继承了唐代雕塑风格。鹿角如鸡冠,是南宋时期表现鹿角的典型手法。鹿的头部硕大,莲花瓣肥硕丰满,由于手工艺者缺乏北地风物的观察和生活体验,对动物肌肉轮廓和力量的表现不足。当时民间手工艺者的创作空间也比较宽松,对纹样多有个人化的发挥,这两枚玉鹿一枚雕了耳朵,另外一枚就没有,显得比较随意。

宋代玉雕天禄长6厘米一出藏品

崇古是宋代文化艺术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宋代玉器中有很多仿古题材的作品,包括前面提到的天禄,在造型和寓意上有其时代特点。

宋代的玉雕天禄回归了其原本的“俸禄”之意,多衔有灵芝,成为官僚阶层用来体现身份、希冀终老致仕(即退休)的吉祥瑞兽了。上图

天禄所衔灵芝带有尖角,腿部有火焰纹,加之尾巴上翘,都是较早的纹样风格,符合宋器特征。下图的天禄的底腹部刻有四条曲线,是元代玉雕特征之一。

元代 玉雕天禄高2.8厘米 一出藏品

辽金 玻璃卧鹿 长2

.4厘米 一出藏品

鹿最本源、最质朴的象征意义一直伴随着生活在北方草原森林的游牧民族,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如上图辽金时期的玻璃卧鹿,从其身形比例来看,这是一只幼年的鹿,尚未长角,眼神温柔纯善,静卧之态相当传神,传递着和平、宁静的气息,观之忘忧。虽然是幼鹿,并不显弱小,头部骨骼和浑圆臀部肌肉线条的刻划都很有力量感。制作者对草原生活有真实细微的体察,才能创作出如此传神的作品,玻璃在当时也是昂贵的原材料,这枚卧鹿是难得的珍品。

金元 母子鹿 长5.5厘米 一出藏品

根据成书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时代的《蒙古秘史》记载,蒙古族以苍狼和白鹿为祖先,这也说明了蒙古族与犬戎的同源性。在蒙古族部落中,狼图腾多指草原部落,鹿图腾多指山林部落,草原部落与山林部落世代联姻。两大图腾代表着蒙古族群和他们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精神信仰。上图金元时期的母子鹿玉雕,是游牧民族特别喜爱的表现舐犊情深的母性题材。母鹿口衔灵芝,是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吸收了道教思想的祥瑞纹样特征。

明代 玉鹿饰 高5.5厘米 一出藏品

这枚明代玉雕的纹饰元素就更为丰富了,以鹿、鹭、莲蓬和灵芝构图:鹿谐音“禄”,代表财富;鹭谐音鸿胪的“胪”字,是仕途的象征,莲鹭纹样也常用来寓意“一路连科”,是读书人喜爱的题材;灵芝是仙人的食物,代表长寿;莲蓬多子,象征多子多福。《庄子》有言:“尧观乎华封,华封人祝曰:‘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这小小一枚玉件儿上简直承载着物质世界里最现实的所有追求了。

往期文章推荐阅读:

何谓“逐鹿中原”?

放怀如意-金代秋山玉

尧真的想禅位于舜吗?——五帝时期的帝系乱象

游牧与农耕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 转载请注明 且放白鹿青崖间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942.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