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2021届高考重点知识提炼讲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

高一历史1152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

精讲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一)百家争鸣:

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

(1)孔子生平和地位:①春秋晚期鲁国人。②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为“至圣”。

(2)主要思想:

A.哲学思想:核心思想“仁”。①何为仁?(仁者爱人);怎样才能实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如何评价孔子“仁”思想?a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b仁者爱人的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爱有差等(爱是有差别和等级的,这一点与墨子的兼爱不同)

B.政治思想(政治主张):①为政以德(德治),以德治民(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孔子思想的进步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②主张克己复礼,强调贵贱有序。(什么是礼乐制度?——西周初期建立的一套维护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制度。孔子为什么要求恢复周礼?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为维护和挽救奴隶制度,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体现孔子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开历史的倒车)。③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体现其人本思想)。

C.教育思想:①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D.伦理观(人性论):性近论

E.晚年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传承文化。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改造:蔚然大宗

(1)孟子:亚圣

①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将孔子抽象的“仁”的思想发展为施政的具体措施:“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但并不能表明孟子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只是一种统治策略)。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

(2)荀子:

①政治思想: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③伦理观: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④主张礼法并施。(人性本恶,如用礼乐无法规范,则使用强硬手段)

⑤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三、其他学派思想:

1.道家:

(1)老子:

①哲学思想: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核心);b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c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齐物论);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2.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1)特点: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

②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主张:

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人。(爱无差等,有别于儒家的仁者爱人)。

②非攻:反对战争。从这点看,墨家与儒家都主张建立和谐社会。

③尚贤:墨家的治国主张。

④提倡节俭(非乐、节葬、节用等)。

4.法家思想

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因时变革主张。

(4)影响: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国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汉代以来,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③韩非子的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法家思想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高考】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27,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答案】B

【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2.(2020年江苏卷,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3.(2020年江苏卷,4,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精讲二  汉代新儒学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地位、代表作:

地位: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儒学神学化,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3、提出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实际上继承了先秦儒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限制君主暴政)

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5、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3)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

(1)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中央:兴办太学。

①时间、地位:汉武帝时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

②教学内容:儒家“五经”

③作用:a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b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d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地方: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二)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它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总结: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1)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统治者的尊崇并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

(3)儒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更符合时代要求。

【高考】

(2019年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精讲三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含义: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在人间指封建等级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

2、特点:①更多地吸收佛道思想;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③儒学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

3、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朱熹

4、主要思想

A.二程(北宋):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理学核心)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道德就是“天理”。

(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述:《四书章句集注》

(1)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人要遏制自己的本能欲求,让道德理性支配行为。)

(3)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5、影响(评价):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

①更多吸收佛教禅宗思想——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通过“内心反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认为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可见其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①都是理学的流派,都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②都是唯心主义;

③目的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④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

不同点:

①哲学角度: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③把握“理”的途径:

(1)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2)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高考】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精讲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反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根源)(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4、阶级:市民工商业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人物简介:

(1)生活时代:明朝中后期。

(2)性格特征:“离经叛道”——反正统,反传统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3.主要思想: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2)抨击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3)抨击封建正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4.评价

他大胆挑战正统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梨洲先生)——批判君主专制:

(1)简介A.参加抗清斗争B.失败后,隐居著述 C.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3)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

a.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d.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B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4)评价: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经世致用

(1)简介:亭林先生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②参加抗清活动 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2)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用“众治”代替“独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②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③指出亡国(王朝更替)与亡天下(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的区别。(梁启超据此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评价:其崇尚实际的学风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唯物思想

(1)简介:A参加抗清B隐居著书

(2)代表作:《读通鉴论》、《周易外传》,收录在《船山遗书》。

(3)主张:A.哲学思想:

唯物论:

①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认为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识论: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政治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4)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实质: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没有根本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2)进步性:

①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构建了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②其反封建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弱小,早期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注意: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批判、继承、发展)。

思考: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共同主张):

(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工商皆本。(3)学术:倡导“经世致用”

【高考】

(2020年山东卷,5,3分)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B

【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

(2019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习题

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这种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当时的自然经济的,即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并不包括民本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的邻里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

C.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

D.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

【答案】B

【解析】材料“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表明孔子强调家庭内部的伦理有序,子不能去告父,否则就有违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家的思想,而是在讲儒家的理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法的地域差别,排除C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不会出现在《论语》里,排除D项。

4.“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人事混乱,故儒学把“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转移到了“人事”上,而到了西汉时期,国家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家亟需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意识形态建设,由此儒家又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将“王天下”的解释从“人事”转移回了“天命”上,因此“王天下”的解释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儒家因时而变的创新意识,故选D;儒家取得正统地位是从西汉开始的,因此不断加强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A;儒家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关系问题,其并未形成过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排除B;C项无法解释儒家对“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到“人事”的转变过程,属于片面解读,排除。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灾害发生,可判断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排除D。

7.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理学追求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正确;欣赏自然和道法自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排除B。所以选D

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

8.南宋临济宗禅师宗杲认为:“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忠义孝道以及治人安国之术与佛教的宗旨并不矛盾。材料说明

A.儒、道、佛逐渐融合

B.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

C.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

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

【答案】A

【解析】魏晋时期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说明当时儒、道、佛逐渐融合,故A项正确;宋代应该是三教合归于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儒学一直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一直巩固,并没有被佛学代替,故D项错误。

9.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由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思想,都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B正确;A是汉代儒家思想;C不是材料主旨;汉代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统治思想,故D错误。

10.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从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等主张可知,其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提出反对君主专制,与受到民主思想影响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顾炎武的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B项错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C项错误。

11.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江南地区的文化地位,故A项排除;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文化政策不是宽松,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社会的“四民结构”松动,故D项排除。

12.下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这反映出清代前期

A.女性自主意识凸显

B.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C.封建礼教与时俱进

D.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清代民间的年画中出现与女子相关的生产生活画面,甚至有“悍妇”形象的描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清代前期底层女性地位有所上升,B选项正确;清代年画中,只一种女子“自强”的宣传画,不能凸显女性都有了“自主”意识,不是封建礼教纲常的与时俱进,更不能说明女性“维权”意识的“强烈”,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儒家认为,“祭思敬,丧思哀”,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思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关于宗教祭祀,(论语》中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传》提出“神道设教”的观点,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或者“道德宗教”的思想。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义。他们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但并不否定神学,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他们注重世俗生活,却不反对信仰上帝,宣扬个性自由,同时又承认天命。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宗教信仰和宗教虔诫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但丁的《神曲》既表达了要求理智解放和情感自由的感情,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蒙田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我生是其人,死是其鬼。这些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宗教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摘编自陈绘绘《试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宗教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观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秉持宗教宽容;强调宗教要以人为本或强调宗教的人文理性;宗教与人情相结合;注重宗教的道德教化。

影响:有利于古代多元宗教的并存和发展;促进了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适应社会需要,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对后世的宗教政策有深远影响。

(2)表现:批判宗教的精神独裁,但不否定神学;将古典学术研究与宗教神学相调和;宣扬个性自由、理性,但不否定宗教信仰;借助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原因:受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义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尚未充分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文艺复兴中人文思想的传播。

【解析】(1)特点:根据“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得出秉持宗教宽容;根据“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思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的得出促进了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根据“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得出宗教与人情相结合;注重宗教的道德教化。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和材料信息可从利于古代多元宗教的并存和发展;促进了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适应社会需要,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对后世的宗教政策有深远影响等方面总结概括儒家宗教观的影响。(2)表现:根据“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但并不否定神学,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得出批判宗教的精神独裁,但不否定神学;将古典学术研究与宗教神学相调和;根据“宣扬个性自由,同时又承认天命”得出宣扬个性自由、理性,但不否定宗教信仰;根据“宗教信仰和宗教虔诫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得出借助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精神。原因:根据“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义”得出受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原因还有近代自然科学尚未充分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文艺复兴中人文思想的传播等因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

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1)第一小问价值观,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得出价值观:“仁”和“礼”;第二小问说明,汉代新儒学“一手伸向过去”,指的是新儒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学的继承关系,从新儒学中的“守旧”、“复古”成分的角度分析,得出“一手伸向过去”是指新儒学提出了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汉代新儒学“一一手指向未来”指的是新儒学发展了先秦儒学,从新儒学中的“维新”、“开明”的角度分析,得出“一手指向未来”是指新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2)第一小问异同点,根据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与材料二“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得出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可知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可知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第二小问评析,根据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评价的角度分析,得出评析①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②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③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从儒家学说的积极性分析,得出评析④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喜欢看:

【复习提纲】2021届高考重点知识提炼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必修一超全面的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结构总结

【复习提纲】2021届高考重点知识提炼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