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

十万深沉885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那天,和一位朋友吃饭。饭间提及,直到高中我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甚至涉猎到成功学的书籍。我始终有着读书的兴趣,所看的书籍类型也很杂乱,但涉猎成功学着实有点冤枉。那时,同学间最流行的《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之类的网络玄幻小说,可我始终对这类文字提不起任何兴趣。成功学,更是没边儿的事情。相较于大学,中学时代确实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现在,我能轻松地阅读过去的报刊杂志,偶尔写下几句好玩的现代诗歌,多得益于那个时期的读书生活。

念小学时,比较喜欢读《小学生天地》,这种连续发行的小册子中的连环画和

历史故事是我最痴迷的部分。

因为没有闲钱订阅,新出版的小册子寄到学校时,我总是想尽办法找其他同学借阅。

但这类课外书订量很少,经常借不到。

有时通过帮同学写作业才会换到有限的阅读时间,我能看到的也就少之又少。

第一本完整阅读的书籍,是从堂哥手中借来的《格林童话》。我跟堂哥在同一所小学念书,他高我一个年级,成绩却比我糟糕的多。大概五年级时,为鼓励他好好学习,堂叔给他买了作文大全和《格林童话》两本书。这种家长主动买书以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事情,从未在我的家庭中出现过。堂哥似乎对看书没什么兴趣。当这两本书在他手里失宠而同意借给我时,里面几乎没有翻动的痕迹。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相较于作文大全,我更感兴趣的是《格林童话》。我把借来的书塞在沙发侧面的间隙里,每次放学回家都会偷偷瞄上几眼。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灰姑娘、青蛙王子、穿靴子的猫之类的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记得这本书很厚,然在不知不觉间竟然看完了。

在我们那所村小,最受欢迎的课外活动还得是抽陀螺、弹玻璃珠、踢毽子、抢工程。抢工程是我们这帮毛孩子发泄多余力气最有效的运动。每当有人组局时,几乎全班的男生都会参加。我们经常因为激烈“交战”,摔倒在水泥地上擦伤手肘或膝盖搞得鲜血淋漓,但这些小伤从未影响到抢工程在校园里的流行程度。我在小学时代的课余时间大都交给了这些活动,阅读只是偶尔的点缀。

本来我们那所小学的毕业生按计划要去本区划定的一所乡镇中学念书,不允许择校或进城读书。

由于那所学校恶名远播,家里人请本村的教师居中调解,改到他所任教的乡镇中学读书。

这所学校刚刚从恶名之中解脱出来,正致力于改善校园风气,老师们对学生很是认真负责。

我的班主任是位手段高明的女教师,整个班级在她管理下显示出初中生应有的乖巧、听话和努力,看课外书是绝对禁止的。

进入初中后,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生活费终于掌握在自己手中。学校并不强制买饭票或上交生活费,钱怎么花由学生自己说了算。我每周可以从家里拿到

元生活费,如果在学校只拿馒头和方便面当口粮的话,每周可省下十来块钱。事实上,我的确这么干了。这并非是要为家中减轻经济负担,而是食堂难以下咽的饭菜不值得我花钱购买。更重要的是,我惦记着放学回家路上馒头店里的大肉包子。在学校省吃俭用得来的钱轻而易举地消费在馒头店里。现在想来,真觉得有点傻。

当然,也有不买包子的时候,我会拿着这些钱去城里闲逛。新华书店当时在商业街拥有很大的门面,设有阅览区。顾客可以拿着喜欢的书去阅览区安静地呆着,临走时把书还回原处即可。那是我第一次进书店,之前从未想像过城里竟然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在那里读过《一千零一夜》,很显然,这又是一部童话故事集。遗憾的是,故事还没读完,新华书店搬走了。直到高中毕业,我才知道它搬到了北京路。

(老河口市图书馆)

大姑一家是城里人,两位表哥很喜欢看书。老大喜欢在书店看闲书,店里没有凳子,只能站着看。于是,大哥经常一站就是一个上午或下午。二哥总是把书借回家,看完一本再来换下一本。在二哥的带领下,我也常常光顾那家叫作风雅颂的书店。二哥在那里办理过会员,借书不用押金,只需付每天3角的租金。尽管是二哥引我进入新的图书空间,但我更着迷于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与大哥的趣味相投,二哥则专注于玄幻修仙之流。大概在风雅颂借阅过两、三本金庸武侠(记得有《笑傲江湖》、《雪山飞狐》之类)之后,感觉到借书挺亏。借回家的书大部时间放在家里,只能在周末拿出来翻翻。而且,从乡下进城不是很方便,公共汽车票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花费。后来,再经过那家书店只剩匆匆一瞥罢了。

重新勾起读书兴趣的事件实出偶然。那天,在学府路,一位大姐开着铺满各类书籍的电三轮从我面前经过。随后,她把车停在路边,进入一家破旧门店。我记得那位大姐,不久前她给我正在念书的中学送过盗版教材。另外,她那把头发扎在脑袋顶上的夸张发型也让我印象深刻。我跟了过去,发现那家门店专卖各种盗版书籍。架上的书籍品相不错,字迹清晰,就是纸质太差,毛毛躁躁的。攀谈间得知所有书籍一律8元,买两本只需15元。心里觉得挺划算,挑出两本比较厚的买下。想着这家书店可以常来,包子就少吃点。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直到来这家门店对面的高中念书时,我已经在这里买到过《济公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说岳全传》、《罗通扫北》、《薛家将》、《薛刚反唐》等等历史演义或公案小说。周末回家,就抱起这些“大本头”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然而,中学生沉迷这类图书在大人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堂叔曾略带忧虑地通知我远方的家长,担心沉迷于“大本头”会占去原本应该用来写作业的时间。几次善意地提醒之后,我放下那些有趣的故事书,认真准备中考。间或读过《文化苦旅》、《百年孤独》、《鲁迅杂文》之类的现代文学。

中考勉强通过后,来到城里念书。手头比中学时宽裕多了,时间也更自由了,而开放的环境让我们这些毫无自律习惯的孩子眼花缭乱。那家开在学校门口的盗版书店近在咫尺,我却甚少光顾。放学后,便扎进学校附近的网吧,体验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上网的频次在我搬到校外居住后直线上升,甚至经历过“教室-机位”两点一线的生活。上网游戏精神百倍,走进教室倒头就睡。久而久之,学习都荒废了,更别提读书。

(进入教室,倒头就睡)

成绩糟糕的人自然没有机会坐在教室前几排,靠后墙的那一窝也算是“人才辈出”。其间有位绰号叫“阿尔法”的同学,最喜欢聊武侠,后排的同学终于找到共同话题。我们不分课上课下的讨论着武侠小说的武术招式和功夫排名,动情时偶尔也会吼出一句“飞龙在天”。肆无忌惮的瞎聊促使我们进一步阅读各类武侠小说。我又陆续看完《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近代长篇武侠小说。终于,我们被班主任盯上了。

班主任将我们闹得最欢的几人分散到其他位置,可这未能有效遏制我们谈天的雅兴。我所在的后门口,成了新的聚集中心,愉快的声音一度传到隔壁班上。班主任决定大开杀戒,将我们一干人等叫到办公室,指控我们已形成“团伙”,对班级的良好学风造成了极大破坏。经过忏悔、检讨、写保证书并签字画押,我们被“团灭”。教室又恢复往日的无聊,我决定继续睡觉。

(部分“团伙”成员,右二是阿尔法)

直到跟小鸭坐隔壁,我才打开阅读的另一扇窗户。从初中起,每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写作要求总会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叛逆,高中后便开始留意现代诗。由卞之琳读到汪国真,又读到席慕容、海子。尽管不能完全理解诗人的文字,但我体会到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这远比我们从《作文素材》杂志上抠下案例拼接而成的作文有趣许多。周围的同学学习特别认真,现代诗从来没有进入过我们的聊天话题之中。

某天,小鸭来校时带了一本《徐志摩诗集》。哇!竟然还有女生读现代诗,这个姑娘有点意思,我心想。跟她说,我也读这些小玩意儿,哪里可以买到。她说,中佰超市。我抽空去那家超市逛了一圈,没有找到。没过几天,她又买了一本送给我。说实话,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那天惊奇的感觉。放学后,她离开教室时,我盯了她好久。

那段时间,跟她聊了好多。说到过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归纳过他的诗歌创作技法和写作风格,也跟她分享过席慕容的《渡口》。席慕容的诗歌大多含蓄清丽,用平和绵延的文字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不浮夸,不做作,不隐瞒。我一直认为《渡口》是我中学时代读到的最好的诗歌。青春和诗意,在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肆无忌惮地生长。我发现,我喜欢上这个姑娘了。

高中毕业,小鸭去武汉念书,我呆在原来的学校复读。未久,我遭遇车祸回家休养。躺床上的时候,把家里的诗集全部扒拉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想着挑些好的出来做个手抄本送给她。第二年春天,腿伤复原,诗集也选抄完毕,但未及装订。后来,我惹到小鸭生气,她再也不想搭理我。一下子散场,没有渡口,亦无告别。如今,那册诗集散失已多,剩下几沓还躺在书桌的抽屉里。

  • 转载请注明 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924.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