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40

瑞智慧1858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1月25日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著作,全书共二十卷,南宋僧人普济撰。由《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著作,全书共二十卷,南宋僧人普济撰。由《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五种灯录删繁就简而成,故有是名。

佛教宣扬佛法无边无量,神通广大,故能破除黑暗,开化愚顽,给人间以光明普照,悟彻智慧。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正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慧能)。禅宗所谓禅之至境,乃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此禅宗僧徒常常以灯比喻佛法禅旨和智慧。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真实记录,传灯也就意味着传法,灯灯相传,光明不断。

《五灯会元》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主张佛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中即可进入无相之境,顿悟成佛。禅宗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放在生命本体之中,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已然融为一体。本书所记叙的人物事理,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情、常见之理。众多佛门高僧以此为观照对象,用精警的禅语昭示了达顿悟的日常途径。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元、明以来,士庶喜爱谈禅悦佛者,无不宝有其书,手不停披,口不绝吟。

本白话由光明佛坛编辑并陆续完成,不定期连载,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

《五灯会元》原文与白话(三十九)

卷三

南岳下三世(二)

百丈海禅师法嗣

大慈寰中禅师

平田普岸禅师

大慈寰中禅师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蒲坂卢氏子。顶骨圆耸,其声如钟。少丁母忧,庐于墓所。服阕思报罔极,乃于并州童子寺出家,嵩岳登戒,习诸律学。后参百丈,受心印。辞往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顶。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曰:「苍天!苍天!」泉曰:「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曰:「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去。后住大慈,上堂:「山僧不解答话,秖能识病。」时有僧出,师便归方丈。﹝法眼云:「众中唤作病在目前,不识。」玄觉曰:「且道大慈识病不识病,此僧出来是病不是病?若言是病,每日行住不可总是病;若言不是病,出来又作么生?」﹞

杭州大慈山的寰中禅师,是蒲坂卢氏的儿子。头顶的骨头圆圆的向上隆起,声音像洪钟一样。年少时为母亲守丧,在坟墓旁边修建住所。服丧期满后极为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就在并州的童子寺出家,在嵩岳受戒,学习各种律学。后来参拜百丈,接受心印。辞别百丈前往南岳常乐寺,在山顶修筑茅屋。有一天,南泉来了,问道:“什么是庵中的主人呢?”禅师说:“苍天!他天!”南泉说:“暂且把苍天放在一边,什么是庵中的主人呢?”禅师说:“知道就知道,不要唠唠叨叨。”南泉拂袖而去。后来作大慈寺的住持,上堂说:“山僧不能回答问题,只能看病。”当时有僧人出来,禅师就回到方丈室(法眼说:“众人都说病在眼前,不看。”玄觉说:“且说大慈能不能看病,这个僧人出来是还是不是病?如果说是病,每天吃饭睡觉总不可都是病;这个僧人出来是还是不是病?如果说是病,每天吃饭睡觉总不可都是病;如果说不是病,又出来干什么呢?)

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曰:「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明日,州扫地次,师曰:「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拊掌大笑,师便归方丈。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江西去。」师曰:「我劳汝一段事得否?」曰:「和尚有甚么事?」师曰:「将取老僧去得么?」曰:「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师便休。僧后举似洞山,山曰:「阇黎争合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山曰:「得。」﹝法眼别云:「和尚若去,某甲提笠子。」﹞

赵州问道:“般若用什么作为形式呢?”禅师说:“般若用什么作为形式。”赵州大笑着出去了。第二天,赵州正在扫地,禅师说:“般若用什么作为形式呢?”赵州放下扫帚,拍手大笑,禅师便回到方丈室。僧人向禅师告辞,禅师问道:“到哪里去呢?”僧人说:“到江西去。”禅师说:“我麻烦你帮我办一件事可不可以?”僧人说:“和尚有什么事?”禅师说:“把我也带去可以吗?”僧人说:“还有超过和尚的,也不能带去。”禅师便作罢了。僧人后来全部告诉了洞山,洞山说:“阇黎怎么能那样说呢!”僧人说:“和尚来干什么?”洞山说:“好了。”(法眼说:“和尚如果去了,我给他提斗笠。”)

山又问其僧:「大慈别有甚么言句?」曰:「有时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山曰:「我不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山曰:「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云居云:「行时无说路,说时无行路。不说不行时,合行甚么路?」洛浦云:「行说俱到,即本分事无,行说俱不到,即本分事在。」﹞后属武宗废教,师短褐隐居。大中岁重剃染,大扬宗旨。咸通三年不疾而逝。僖宗谥性空大师。

洞山又问那个僧人:“大慈另外还有什么话?”僧人说:“他有时对众人说:‘说了一丈,不如实践一尺;说了一尺,不如实践一寸。’”洞山说:“我不那样说。”僧人说:“和尚干什么?”洞山说:“说的不能全部做到,做到的又不能全部说出来。”(云居说:“走的时候不要说话,说话的时候不要走 路。不说话不走路的时候,应当走什么路呢?”洛甫说:“行和说都做到了,也就是本分事没有了,行和说都没有做到,也就是本分事还在。”)后来因为武宗废弃佛教,禅师穿着短衣服隐居起来。大中年间重新剃度,极大地宏扬了佛教教义。咸通三年没有生病就去世了,僖宗赠谥号为性空大师。

平田普岸禅师

天台平田普岸禅师,洪州人也。于百丈门下得旨。后闻天台胜概,圣贤间出,思欲高蹈方外,远追遐躅,乃结茅剃草,宴寂林下。日居月诸,为四众所知,创平田禅院居之。上堂:「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便下座。

天台平田普岸禅师是洪州人。本来在百丈的门下受业,后来听说天台景色优美,圣贤辈出,就想高居于这世俗之外的地方,去追念古人业绩,便修建茅屋,在林下宴饮会客。住的时间长了,四处的人都知道他,就创立平田禅院让他任持。上堂说:“神光不昏暗,就是万古不变的高明谋略,入了这个门,就不要存在不知解。”就走下了座位。

僧参,师打一拄杖。其僧近前把住拄杖。师曰:「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师一拄杖。师曰:「作家!作家!」僧礼拜。师把住曰:「是阇黎造次。」僧大笑。师曰:「这个师僧今日大败也。」

有个僧人去参拜他,禅师打了他一拐杖,那个僧人上前握住拐杖,禅师说:“老僧刚才造次了。”那僧人却打了禅师一拐杖,禅师说:“能手!能手!”僧人便向禅师礼拜。禅师拉着他说:“刚才是阇黎造次了。”僧人大笑。禅师说:“这个师僧今天大败了。”

临济访师,到路口先逢一嫂在田使牛。济问嫂:「平田路向甚么处去?」嫂打牛一棒曰:「这畜生到处走,到此路也不识。」济又曰:「我问你平田路向甚么处去?」嫂曰:「这畜生五岁尚使不得。」济心语曰:「欲观前人,先观所使,便有抽钉拔楔之意。」

临济拜访禅师,到了路口先遇到一个大嫂在田里用牛耕田,临济问大嫂说:“到平田禅院的路怎么走?”大嫂打了牛一棒说:“这畜生到处走,到了这里还不认得路。”临济又说:“我问我到平田禅院的路怎么走?”大嫂说:“这畜生五岁了还使唤不得。”临济心中说:“想观察前人,先观察他所使唤的人。”就有了抽钉拔楔的意思。

及见师,师问:「你还曾见我嫂也未?」济曰:「已收下了也。」师遂问:「近离甚处?」济曰:「江西黄檗。」师曰:「情知你见作家来!」济曰:「特来礼拜和尚。」师曰:「已相见了也。」济曰:「宾主之礼,合施三拜。」师曰:「既是宾主之礼,礼拜著。」有偈示众曰:「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莫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更复何为。」终于本院,遗塔存焉。

等到见了禅师,禅师问道:“你刚才看见了我的嫂子没有?”临济说:“已经收下了。”禅师于是又问道:“现在在什么地方?”临济说:“在江西黄檗。”禅师说:“我知道你见到了能手了。”临济说:“专门来礼拜和尚。”禅师说:“已经相见了。”临济说:“宾主之礼,应当拜三次。”禅师说:“既然是宾主之礼,礼拜就免了。”有偈语 拿给众人看说:“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莫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更复何为。”在平田禅院去世,有遗塔留存于世。



  • 转载请注明 《五灯会元》40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916.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