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中国历史文化大全

导游资格考试之家1806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汉至宋元千余年,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多方面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天文历法

据《尚书》记载,早在尧在位时,就曾组织天文官员到四方观测天象,以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我国夏代就已经出现了天干纪日法。春秋时期,第一次对哈雷彗星进行了确切的记录,这比欧洲早600多年;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石申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战国时期中国已经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从而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的表演天象的浑天仪,著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等;天文学家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太初历》。西汉记录了太阳黑子,被世界公认为是最早的记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虞喜发现了岁差,何承天得出赤道岁差每百年差一度的结论。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推算的回归年的长度与当今回归年的长度仅差46秒,他还第一次测算出交月点的长度(即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同一交点所需的时间),与现今推算值比较,仅差一秒,即十万分之一。公元724年,唐朝僧人一行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并经僧一行归算,得到了子午线一度弧的长,这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僧一行编著有《大衍历》20卷,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这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我国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写了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这比欧洲早了300年。郭守敬还改进和设计了大量的天文仪器,并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取得的研究成果与现今通告的公历值完全一致。明朝时期,徐光启变成《崇祯历书》。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于明朝时期安装的。明朝的朱载堉(音yu)经过仔细观测和计算,救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农学成就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以土地的黄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以“社稷”代称国家,这都表明了农业对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我国一向将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因此对于农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氏族公社阶段,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已发现最早栽培的稻谷,在仰韶文化中发现了粟及存储粟的窖穴。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各国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提倡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南宋陈旉著有《农书》详细论述了南方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方法。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农书;王祯所著的《东鲁王氏农书》是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明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不仅涉及农田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加工、果树技艺等,还自始至终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成为本书一大特色,可谓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东鲁王氏农书》《农政全书》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农书。

三、地学成就

中国地学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地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在《尔雅》《管子》等著作中也有地学相关的论述,班固在《汉书》中有专门的“地理”专篇,而东汉的《水经》记述了全国130多条河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经》为刚要,对1250条河流的源头、支流、河道的地形、水文、物产、名胜古迹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晋代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记》与《方丈图》总结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成为隋唐图经图志和地志撰写的代表性著作。宋代的地志又出现了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修的《舆地广记》、祝穆的《方舆胜览》等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在地质、地理、气象、矿物、地图、水利等多方面丰富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部涉及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也是很有特色的著作。明代徐霞客历经34年的时间,行走10多个省区,写出《徐霞客游记》,书中记载了各地名山大川的秀丽风景、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在学理上对石灰岩地貌的形成及成因进行了探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研究岩溶地貌的人。清康熙年间,曾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地图测试,编制成了精度空前、范围包括全亚洲的《皇舆全览图》。在河流水道方面,清朝有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和傅泽洪的《行水金鉴》。清代在地理文献考释、文献辑佚、文献汇编方面,也都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库全书》收录的舆地图籍和王锡祺汇编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另外,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历代舆地图》和《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更是达到了传统舆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四、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在纸发明之前,甲骨、青铜器、竹简、绢帛等都曾被古人用来书写和记载文字,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些书写工具因成本高、效率低、不便携带等特点,急需改进。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但制造成本高,质地粗糙、数量少,因而无法得到普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提取植物纤维制成纸张,为书籍的普及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创造了条件。造纸术问世后,7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到16世纪,纸张就已经流行于欧洲。

印刷术为书籍的印制与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我国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唐代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宋朝时毕昇在发展完善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改用锡活字,明代出现铜活字,16世纪出现了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

火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但火药的起源却与中国古代道家炼丹术有着不解之缘,由古代炼丹术士在无意中配制出来。唐朝末年,火药已经被运用于军事,宋代开始广泛应用,后来火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地区,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指南针的始祖是司南,宋代人们将磁石做成罗盘,首次用于航海,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指南针不久就经阿拉伯传至欧洲,使得麦哲伦和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成为可能。

五、古代手工业成就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先民在制陶业方面较为先进,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在商周时期,我国手工业就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重达875千克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发现的四羊方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到西周时期,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中冶铁、煮盐和工艺品制作占有重要地位,此时我国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这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春秋后期开始用木炭做冶炼燃料,用皮囊鼓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和丝织品也非常精美。秦汉时期,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纺织业开始使用提花机,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最为著名。至唐代时,宋州、毫州绢的质量居全国之首,益、扬、定三州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邢州白瓷、越州青瓷都很出名,唐三彩色彩艳丽、造型多样美观。北宋时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当、钧、哥、耀和景德镇等名窑名瓷。隋唐时期,我国能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两宋时,我国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北宋时金、银、铁、铜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位。南宋时,丝织品的花色品种比前代增多,蜀锦号称天下第一,元代时,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黄道婆为棉纺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明清时期,松江是棉纺织业的中心,苏州、杭州丝织业最盛,山西潞绸、四川蜀锦名闻天下。景德镇以花瓷为主,居全国制瓷业之首,冶铁采用焦炭作燃料,采矿用火药爆破法,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地为冶铁中心。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造船技术。

六、建筑学成就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发展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直至20世纪,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被后世工匠尊为祖师爷,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以及东京洛阳城。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金代建筑的卢沟桥,以其坚固实用、美丽壮观而闻名中外。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七、史学成就

中国古代史学,可追溯至古代先民对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文字的出现为历史记载提供了必要条件,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历史记录。《尚书》《诗经》也记载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所发生的大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史书体裁多样,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和《汉书》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进一步发展。《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等13部“正史”的编撰,是这个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它们占了《廿四史》的半数以上。唐代刘知几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杜佑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在这一时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传、谱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发展,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裁也都明显的增加。

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继续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代表了编年、纪传、典制三种体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7部“正史”的编撰,以及对于当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学继续发展的势头。

明清时期,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是这个时期的史学名作。对于历史文献的考订、整理、校勘和对于古史的考信,王鸣盛、钱大昕、赵翼、阮元、崔述等最为著名。

明代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合称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加入《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经乾隆皇帝钦定,加入《旧五代史》成为二十四史。

八、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硕的成果,直到16世纪许多数学分支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强国。

中国数学的萌芽期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的自然数已经使用十进位制,西周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之一便是“数”。西周时的商高是见于著述的中国古代第一位数学家。春秋时,九九乘法口诀成为士人的普遍知识,并且有了分数的概念。《墨经》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几何学理论的雏形,把“圆”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而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这与欧氏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欧氏要早100多年。

两汉开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算学著作和学者,标志着中国算学的正式形成。此后一千年间,中国算学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西汉《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书中最早的提出了勾股定理和开方算法;东汉《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它还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被历代数学家尊为“算经之首”。三国时期魏人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且多有创造。其发明的“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经他计算的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还精确地提出了球体积公式的推算原理,被称为祖氏原理。

隋唐时期的国子监设有算学馆,《算经十书》成为算学馆专用教材,《算经十书》收集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10部数学著作。

宋、元时期是以筹算为主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其表现是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中国古代数学以宋、元数学为最高境界。在世界范围内宋、元数学也几乎是与阿拉伯数学一道居于领先集团的。

明代统治者由于实行八股取士,数学的地位大幅降低,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但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代珠算开始普及于中国,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数学家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西方数学知识,他们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徐光启撰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两篇著作,应用西方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中国的勾股测望术。

九、物理成就

在中国,自夏、商、西周起,随着手工技术的发展,物理知识开始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开始形成,春秋战国之际齐人所著的《考工记》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墨子所著《墨经》中“光学八条”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墨经》在力学方面的论述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

秦汉时期,形成一个发展高峰,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汉代王充的《论衡》在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方面都有论述,成为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南朝祖冲之创制了指南车、水磨、千里船等多件机械。

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沈括《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主要成就是在声学、光学、磁学方面。至此,在西方控科学诞生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末清初之后,科学技术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三节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内容宏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先秦时期我国哲学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本的格局,其中较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秦汉之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成为中华哲学思想的两大主流,两汉时期,佛教传入并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儒家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学说又称儒学,是指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家学说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主张“德治”“仁政”,维护礼制,重视伦常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视作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所谓仁,最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认为“克已复礼为仁”“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同时,孔子也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他的主要思想有“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和性善论。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仁者爱人”“政在得民”,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将“仁”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成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人皆可以成尧舜”。

荀子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出“礼法并重”,隆礼重法,强调用“礼”和“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宇宙观方面,荀子提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人性论上,荀子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提出了“性恶论”,孟子主张扶植和培养“善”,荀子则主张限制人“恶”的趋势,并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明礼义而化之”。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还根据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常。自此后,儒学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主干和核心。

二、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学派又称“老庄哲学”,其创始人为老子,且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道家学派不同于其他学派,重视对宇宙本体与人类社会及人自身进行思考,主要代表作有老子所著《道德经》(又名《老子》和庄子所著《南华经》(亦称《庄子》)。

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一最高哲学的概念,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由道而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提出候王如果能够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我发展,只有“无为而治”方能顺应自然之道。老子认为“有为”是导致国家混乱的根源,只有“无为”才能“无不治”,百姓无知无欲就不会有争斗,没有智慧就不会作乱,社会自然走向和睦稳定,因而老子主张重回“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提出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还提出“柔弱胜刚强”“以静制动”“以退为进”的观点,这些思想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墨家思想流派

墨家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作的哲学家墨翟,墨家是战国时期主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墨家的观点与儒家尖锐对立,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墨家注重艰苦实践、生活清苦,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墨家严格服从首领的领导,纪律严明。墨家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墨家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墨家还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另一方面承认鬼神的存在。

在哲学思想方面,墨家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判断事物的是非,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意即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仅要基于历史先贤的经验,又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还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其弟子记录后整理而成的。《墨子》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法家思想流派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慎到、李斯、吴起、李悝等,其法家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郑子产。

战国末期的韩非在其著作《韩非子》中对法家思想的“法、术、势”三种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悝是秦晋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编有《法经》6篇,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奖励耕战、轻罪重罚,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促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为将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法家思想集中的体现在《商君书》一书中,成为法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代表著作。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重视法律的一个流派,反对礼制和道德教化,认为维护贵族特权的儒家礼制是落后不公平的,认为只有按军功授爵才公平。法家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们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进一步提出“时移世易而治不易者乱”。

然而,法家思想中的“法”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法制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法家极力主张绝对的君主集权,法家的思想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和利用。

五、兵家思想流派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吴起等,兵家的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论。

第四节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分为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和以中国自由文学为代表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深刻生动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学高峰迭起,异彩纷呈,在诗歌、散文、韵文、小说等多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上古神话和歌谣是最早的口头文学创作,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诗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南方则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多有著述问世,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战国晚期的《荀子》和《韩非子》则已似专题论文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历史散文与诸子百家交相辉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当时的散文名篇。

两汉文学中极有活力的是乐府诗,带有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乐府诗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叙述性题材居多,《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乐府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汉代早期散文以政论文为主,贾谊《过秦论》最为著名,西汉的汉赋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经典作品。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晋南北朝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方面都有可喜成就。汉末建安年间,产生了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以王粲等“建安七子”为羽翼的文学集团,其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而后,魏晋时代的阮籍、稽康、左思等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陶渊明是东晋时超拔流俗的大诗人,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自然冲淡,是中国田园诗之宗。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是出色的山水诗人,而鲍照擅以七言新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怀,由南入北的庾信则是六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王粲、庾信等人的抒情小赋和骈文,骈文中的书简和山水小品,意境清新,文字优美,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轶事小说,则开了后世笔记小说的先河。

在唐代,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各期名家辈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建安风骨,下扫齐梁余风,王勃被称为“诗杰”。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分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由于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的佛教祖宗意味,以禅入诗,人称“诗佛”。李白和杜甫先后崛起,分别被后人称为“诗仙”和“诗圣”。安史之乱后,元和年间唐诗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其他著名诗人,有韩愈、孟郊、贾岛、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

唐代还出现了传奇小说和曲子词。传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曲折离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成熟;曲子词最早起于民间,中唐以后文人染指渐多,五代时,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苏轼、辛弃疾为两宋词坛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则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唐宋两代散文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后人尊崇为“唐宋八大家”,其中苏轼散文成就最著,诸体兼备,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元代是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南戏则有高明的《琵琶记》。元代还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即散曲,散曲作家以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人为主要代表。

明清两代经济高度发展,适应市民需要的通俗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特别昌盛。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明代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峰;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矛头直指以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是文学史上少有的讽刺杰作;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明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则有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在戏曲方面,汤显祖的《牡丹亭》揭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清代戏曲的杰作当数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不朽之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文学,显现出强列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在诗文创作方面,启蒙思想家龚自珍首开风气,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也写出许多富于时代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作品。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散文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平易畅达,号为“新文体”。辛亥革命时期,诗人柳亚子的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近代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和《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第五节中医中药

中国的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中药与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中国的中医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人体的生理机能看做一个整体,人体各器官之间功能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同时认为自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人的病理过程实际上是外在环境作用于内部机体的过程。因此,中医治病注重“四诊”“八纲”,辩证论治,标本兼治。四诊法是由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医生扁鹊创立,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诊断病情,一直为中医沿用至今。

西汉编写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学著作。汉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为“医圣”。东汉末年的民间医生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晋代的王叔和的著作《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葛洪编有《肘后备急方》,也是一部颇有实用价值的医书。

唐代“药王”孙思邈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验方6000多个,被称为“中医百科式巨著”。唐代由政府颁定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以30年的精力,撰成《本草纲目》这一医药巨著,收录药物1892种,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为“本草”,在中医上用以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

中药按加工工艺可分为中药材、中成药两种,中药材指经过加工炮制可以直接供药房配剂及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药。中成药则是指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分为丸、散、膏、丹、片、口服液、药酒等形式。

各地名贵中药材主要有人参、冬虫夏草、天麻、三七、党参、麝香、阿胶、枸杞、哈士膜油、鹿肾、雪莲等。

第六节书画艺术

一、中国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书体相继出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由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创立了小篆,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代表了秦代书法艺术的水平。

由于小篆的书法较为困难,为了方便书写,负责大量文字书写工作的胥(音xu)吏开始使用一种新的书体书写文字,是为“隶书”,隶书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讲究“蚕头燕尾”这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东汉蔡邕是汉隶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汉魏时期,书法艺术大量被运用于碑文的书写,“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志。东汉时期是书法艺术的繁荣期,除了隶书的繁荣,尚有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家,张芝被人称为“草圣”。

三国时期,隶书地位降低,由钟繇所创的楷书开始出现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成为雄视百代的珍品。魏晋时期,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其子王献之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上一大贡献,其小楷代表作有《洛神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跨入一个新的境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著名书法家有欧阳询、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虞世南、褚遂良等。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其楷书代表作为《颜勤礼碑》,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张旭是草书之圣,代表作为《古诗四帖》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

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宋代书法家最为著名的是人称“宋四家”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为“四体”,成为后代学习书法的主要书体。

明代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绝代,书法开始迈入个性化的新境域。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著名的书法家有朱傅山、扬州八怪、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张裕钊等。

二、中国绘画

1.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古称丹青,又被称为“国画”,中国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在陶器上刻画的各种图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帛画,汉代时人物画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壁画。三国时期吴国的曹不兴是第一位画佛像的画家,同期文人画也发展起来,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卷》是其代表作品。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代表作为《游春图》。唐代则以阎立本、吴道子最为著名,阎立本擅长政治人物画,代表作有《太宗真容》《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吴道子被称为“百代画圣”,因其画中人物飘拂若定,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唐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蓬勃发展起来。宋元代更出现了水墨山水画。宋代书画艺术的成就十分辉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宋徽宗不仅创立了“瘦金体”的书法,更有传世佳作《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画作。元代书画艺术的核心人物当属赵孟頫,其代表作为《秋效饮马图》,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代中国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长于花卉、山水、人物画的“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有齐白石,代表作为《虾》;张大千有《来人吴中三隐》;徐悲鸿的《八骏图》;刘海粟的《夕阳》等。

2.中国画的分类

中国画按绘画的方法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以题材内容来分,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按照绘画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形式不同,中国画可以分为壁画、年画、宣传画、连环画、组画、单幅画和插图等。如果以作者的身份来区分,又可分为院体画(宫廷职业画家的作品)、文人画(或士大夫画,是文人创作的作品)和画工画(以绘画为业的民间艺人)。

3.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各种艺术的追求也不同,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则重在形似,总体而言,东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如下几点不同: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则线条不显著

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笔画都是以线描为先,后来又逐渐发展出了皴、擦、点、染等多种造型手段,但仍以线描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

西洋画则只注重表现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因而西洋画看起来更像实物。

(2)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而中国画则采用散点透视的“游目”

西洋画力求表现真实的三维世界,因此特别注重透视法,而中国画则讲究以大观小、遗貌取神,注意表达意境而不追求形肖,画家只有避免被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才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用画家的心灵去组织对象,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任何东西,因而中国画更喜用散点透视的“游目”。

(3)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而西洋人物画极重解剖学

西洋作画,必先研究解剖学,力求把握人物骨骼和肌肉的纹理走向,以达到写实的目的,而中国画则不求形似,只追求神似,中国画则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尽管人物画完全不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但往往却更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中国画重传神,故不重背景,留白甚多。西洋画则不然,由于注重写实,故凡物必有背景,不留空白。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而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中国文人或寄情山水,或借山水以明志,趣味高远,旨在意境的深远;而西洋画作则主要为宗教和普通民众服务,因此偏爱人物画。

  • 转载请注明 科目三中国历史文化大全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764.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