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马刀丨影视剧中的'尚方宝剑',居然是它……

鹿鹤之声2278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期待您的

关注

分享

点赞

在小说及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提到一种威力巨大的兵器

「尚方宝剑」

,当然,此

威力

非战斗力,而是它是皇帝御用之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持此剑者,能畅行无阻,亦能生杀予夺,令人闻之色变。

然而,

「尚方宝剑」

只是民间俗称,在史料记载中,并没有此种说法,汉代称

「尚方

斩马

剑」

,后又称

斩马刀

▍斩马非为骑兵

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兵器,「斩马刀」更像是一种称谓,多于实际的兵器样式。因此不同时代的斩马刀,其外形、功能皆大相径庭。而在早期的文献之中,更没有对斩马刀的具体描述,因此只能从字里行间推敲。

「斩马刀」原先称为「斩马剑」,见于汉代,由尚方令所铸造,专门供皇室使用,故称「尚方斩马剑」。按《汉书》记载,王莾曾命其侍卫,以斩马剑砍杀武将董忠。而《汉书·朱云传》亦是「斩马剑」最早的文字纪录,后来学者荀悦在《汉纪》引述这个段落时,却写上「断马剑」。唐代诗人张渭亦是采纳「断马剑」的写法。因此纪晓岚的《四库提要》认为,「斩马剑」一词应属误写。

从字面上看,斩马剑当为斩断马脚,或克制骑兵之意。但其实斩马刀一直都是步兵的武器。《唐六曲》便有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即当时步兵所用的「陌刀」,便是斩马剑流入军中后的制式。而步兵对付骑兵最好的工具,自然非长枪或钩镰莫属。故此「斩马」实为一种形容,意指这把剑锋利无比,能够轻易破开马甲、斩杀马匹。实际用起来,都是以近身作战为主。

▍斩马刀与倭刀

从上文可见,及至唐代,斩马剑已经相当流行。然而,不论是汉代斩马剑,还是唐代陌刀,都只有粗略的文字资料,而无图谱附带。因此汉唐两代的斩马剑,至今依然难以窥见全貌。

直至宋代,斩马剑被易名成「斩马刀」,其制式亦开始有清晰的轮廓。有人认为,《武经总要》里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便是由唐代陌刀所演变出来。其外形为长柄、前端有双刃。

而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宋神宗熙宁年间,供备库副使陈珪受委派铸造斩马刀。其刃身长三尺,刀镡(即刃身与刀柄接驳处,类似护手)尺余,刀柄尾端为一个大环,类似于「环首刀」。由于「制作精巧,便于操击」,宋室后来更设立了「斩马刀局」,专门为军队铸刀。

环首刀早于汉代,便已经广泛流传于军中,现时亦有不少环首刀的文物存世。假如斩马刀与环首刀相近,则斩马刀应是一种单面开锋的长身刃器:厚脊薄刃、直脊直刃。最初是由骑兵所用,方便在马背上砍杀敌人,后来则成为步兵的专属武器。

由此推论,斩马刀的制式,跟明代流行的倭刀或苗刀,同样非常相似,两者的技法当为一脉相承。因此明代武术家程宗猷所著的《单刀法选》,应该可以成为研究斩马刀技法的蓝本。

▍明清时代的斩马刀

事实上,明代亦非常流行斩马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及的「斩马刀」,已经不再是前文那种直脊直刃的类倭刀制式,而是一种在木棍之上,接驳大刀头的中距离兵器。这种截然不同的兵器,比较贴近我们今天所认知的斩马刀。它的具体外形,可以参照明代刘效祖编纂的《四镇三关志》里的图谱。而与之并列的「长倭刀」,则与日本的长卷或薙刀相近:

《四镇三关志》中的图谱,正列左三即当时的斩马刀,比较贴近我们今天的认知

有人认为,宋代岳飞在抗金时所用的「麻扎刀」,便是这种斩马刀的原样。因为在《大明会典.军器军装一》中,便明确写有「麻扎斩马刀」的字样。据闻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便是配备了这种款式的「云南斩马刀」,依照荷兰人揆一(FrederickCoyett)的回忆录,当时郑军士兵都挥动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兵刃,装在半人长的木棍之上。而根据《经国雄略》,这种斩马刀刃长三尺,形似半月,柄长四尺。不论步战、马战、水战皆可使用,而且终于名副其实可砍马脚。

台湾

省「郑成功纪念馆」收藏的大刀,所称便是郑成功军团所用的云南斩马刀


及至清代,除了比较接近倭刀的「绿营斩马刀」外,这种长柄的斩马刀亦一直有被使用,并有「绿营偃月刀」及「绿营宽刃大刀」两种刀款。依照其外形推敲,这种斩马刀的另外一项好处,是它可以配合盾阵施展。当前方以盾牌筑成防线后,后面的士兵可持斩马刀,从盾之间的空档向前进攻。

-END-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戈 | 中国“武文化”的重要字义符号

吴钩|“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作为诗词中的常客,“吴钩”到底是什么

随州故事 | 随州地名故事之——现光山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或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与随州有关的资讯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