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丨67日知录、68三事忠告
【往期选链】
赵忠祥朗诵合集乔榛朗诵合集
舒婷诗文朗诵合集戴望舒作品朗诵合集
音频在文字后面
【第67讲】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提到顾炎武,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而《日知录》正是反映他这一思想的著作,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正如他自己所说“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日知录》是一部笔记体的学术札记。顾炎武把平日的读书心得与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用一个个小专题写出来,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作者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书名“日知”,出自《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这表明了顾炎武日日求知、永不停止的治学态度。
今天通行的《日知录》共32卷,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艺、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众多领域,内容也不同于有感而发的散文随笔,而是十分严谨的考据和研究,就像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那么,顾炎武为什么要编《日知录》这本书呢?这一点他生前曾多次谈及。他为《日知录》初刻本撰写序的时候就指出,编撰这部书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也就是说,《日知录》虽为一部学术笔记,但顾炎武却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现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寄托于学术之中。
然而,清康熙中叶以后,特别是雍正、乾隆两朝,社会上掀起了考据之风,学者们埋头于故纸堆中,经世致用的思想日渐衰微。就《日知录》一书而言,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在为《日知录》撰写提要时就说:“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短短几句话,使《日知录》陷于“默默无闻”之中。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从鼎盛步入衰败,内忧外患交织,动摇着清朝的统治根基。面对这种局面,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兴起,《日知录》重新受到关注。道光初年,学者黄汝成将先前众多学者关于《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汇聚起来,编成《日知录集释》一书。他十分明确地指出《日知录》是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到了晚清,学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对四库馆臣曲解《日知录》进行了批评,讥之为“叶公之好龙”“郑人之买椟”。
《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特别是顾氏在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他先阐发了一个观点,就是“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古代改朝换代的权力更替,是属于“亡国”问题,这需要由君臣和贵族们去关心,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这就是“亡天下”。接着,顾氏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说保天下是保国的前提和基础,要靠普天下的百姓共同来关心和参与。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是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顾炎武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基础上,顾炎武对君主独治进行了批评,而主张众治。他认为“君”非绝世之贵,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这种观点虽不同于今日的民主制度,但他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以民心向背为治乱根本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其次,顾炎武提出应顺应时势进行变革,特别是对社会制度的弊端一定要加以改变。在《日知录》中,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道: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如今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加以改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如何改变呢?是废除郡县制而恢复过去的封建制吗?当然不是,顾炎武认为应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在他看来,封建制和郡县制各有短处,“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我们且不论顾炎武的改革方案是否行之有效,他提出的对社会弊端进行变革的想法是积极可取的。他还通过《周易》的《革》卦表达了自己对变革的看法,提出要变革之时,就要主动加以改变,如此才能赢得人心,取得信任。
第三,顾炎武十分重视人心风俗的重要性,他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阔矣。”这是他历史盛衰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为此,他提出了几条整顿人心风俗的措施:一是朝廷要带头行教化,他引用宋人罗仲素的话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二是在正面倡导的同时,通过法制手段,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在《禁锢奸臣子孙》中,他提出要把奸臣的名字刻在耻辱柱上,以戒后世,严禁他们的后代子孙做官。三是要让百姓有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即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四,顾炎武还提出要重视人才,认为人才对国家治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还引用司马光的话:“为政得人则治。”为此,他提出改革生员制,目的就是使国家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还抨击八股取士,认为八股败坏人才,而国家缺乏人才,就预示着国家的衰亡。
最后,作为一部学术笔记,顾炎武在治学态度和方法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他提出引用古人言论的时候,一定要加上“立言之人”,就是说引用别人言论时,一定要注明作者和出处。这不单是学术规范的问题,还是尊重作者劳动成果的问题。接着,他又说:“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在引用古人言论的时候,常会遇到古人又引用古人的言论,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两个古人都注明,不可把古人的言论放在自己名下。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感受到顾炎武治学踏实、严谨、务实的态度。以这种态度写成的《日知录》,必然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收听音频】
【第68讲】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部官箴作品——《三事忠告》。何谓官箴呢?简言之,就是做官者的座右铭。中国历史上的官箴著作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其中既包含对各级官员的道德规诫,也包括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而元代政治家张养浩的《三事忠告》,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事忠告》是《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本书的合称。《牧民忠告》二卷,主要是从官员的德行和职事上来阐述如何当好地方官员,管理和爱护百姓;《风宪忠告》一卷,主要是从官员的遵纪和守法上来阐述如何当好监察官员,维护法纪,倡导良好道德;《庙堂忠告》一卷,“庙堂”即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代指朝廷,是讲如何当好像宰相这样的朝廷大员,忠于国家,修身立德。
这三部书最初是单独行世的,明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广西按察司佥事黄士宏将三本书合刊为一册,总题为《为政忠告》,后改为《三事忠告》,从此风行于世。
这部书之所以受到推崇,与其自身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般认为,《牧民忠告》是张养浩担任堂邑县尹时所著,《风宪忠告》是他任监察御史时所著,《庙堂忠告》是他任参议中书省事时所著。也就是说,《三事忠告》并非作者毫无根据的高谈阔论,而是作者对自己从政经验的总结和阐发,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书中的理念有着丰富的实践作为根基。加之张养浩本人又是文学家,此书文思清晰,语句练达,含义深澈,读来很有兴味。
另外,这部书着重阐发和论述了官德思想和为政之道,对后世从政者多有启发。他认为,作为官员,首先要戒除贪欲,清廉为官,这样才能爱民如子,除暴安良;同时在个人修养和接待同僚方面,要严于律己,敬上礼下,待人以恕,胸怀宽广,遇到大事要宠辱不惊,而在卸任时则要看淡去留,主动与下一任进行交接。在为政之道方面,张养浩认为官员在就任之时,不要着急入驻官舍,而是要对当地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调研,摸清“民瘼轻重,吏弊深浅,前官良否,强宗有无,控诉之人多与寡”这五个方面的情况,让自己心中有数;在断案时,要把握原则,做出公正的裁断;在治民时,要不夺农时,出现天灾时应全力救助;在端正社会风气时,要惩恶扬善,敦重教化。
由此看来,《三事忠告》一书是为官行政中的经典之作,受到后世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张养浩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书呢?
张养浩一生先后经历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和文宗八朝,由于这些皇帝在位时间都比较短,所采取的政策方针也有所不同,这种政策的不延续性和混乱性,导致元朝的政局始终处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
特别是元朝建立后,虽然以“祖述变通”为施政方针,但还是保留了大量的蒙古旧制,这些旧制度不利于元朝的统治,加之统治者穷兵黩武,财政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家政局。而国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多是任用敛财之臣,增加赋税,这些措施非但没能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症结,反而引发了百姓的不满,起义不断。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官员,张养浩一心为国为民,无论是担任地方官还是朝廷大员,他都严于律己,刚正不阿,办事审案雷厉风行,被誉为一代好官。民国时期蔡东藩编撰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中的《元史通俗演义》中就两次提到张养浩的事迹,赞扬他为官鞠躬尽瘁的精神。
正是由于张养浩的为官精神,加之他又亲眼目睹了元朝统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腐败,作为一个儒者和文人,他将自己为官从政的经验笔之于书,意在劝诫和忠告当时以及后世不同等级的官员要做好人、做好官,从而改变元朝动荡的社会时局。书名取“忠告”二字,可以看出作者态度之诚恳、期望之热烈。
作为一部古代的官箴经典,《三事忠告》对当今的从政者而言又有哪些借鉴价值呢?
首先,从政者要提高自身修养。张养浩一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论述,也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一直有着“内圣外王”的理念,并将修身作为自己一生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
在《三事忠告》中,张养浩认为做官之人,要戒贪、爱民、省事、先劳、存恕、自责、礼贤下人,这样才能“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他还认为,做官的人,要心存仁义礼智,并保有“浩然之气”,这是理想人格所不可缺少的内在素质。
那么,如何成为保有“浩然之气”的人呢?他提出了“反省内求”的观点,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牧民忠告》的开篇就谈到了“省己”:“命下之日,则拊心自省。”张养浩认为平日里每个人注重修身,共事时就能诚心协作,一同渡过难关。
在“反省内求”的大方向上,张养浩认为要做到慎独慎思和博学力行。慎独慎思是反省内求的基本方法,特别是慎独不仅仅在于修身,若将其延伸到为官上,便可以从容公正地处理政事。慎独的同时,又多方求学,则会以“道德、政事名于天下”。
这种源自儒家道德的修身思想,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加以批判地继承,对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次,从政者要执法为公,兢兢业业。
张养浩认为做官首重自律。他还认为官员应该避免利用权势做事,如果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贪赃枉法,广置田宅,纵容亲属犯罪,无休止地吃喝宴饮,就违反了为官的道义。因此,凡从政之人都要内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整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才会健康向上、良性运行。
此外,张养浩还认为从政应有“先劳”之心,凡事先于百姓去做,而且要兢兢业业,毫不懈怠。这是为政者应有的觉悟,也是为官的根本。
第三,从政者要具备识贤用贤、重民保民、远虑应变的能力。
在选拔人才方面,张养浩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所举则知之。”意思是,首先要通过咨询他人,让他人举荐各自所认为合适的人才,然后再观察推荐之人的德行和举荐他们的人,就会对这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做出综合评价,如果符合标准的话,则可以任用。
在爱民方面,他认为为官不仅要有重视百姓生活的胸怀,更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来保证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每个官员都这样做,那么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同时,张养浩认为从政者特别是辅佐君王的宰辅,应该具有远见和应变的能力。他提出宰辅在平时就应该慎言慎行,见微知著,事事从大局出发,而且要反复周详考虑后,再向皇帝建言献策。如果遇到突发事情,首先要判断事情的真伪,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最后,从政者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以礼相待。
张养浩说:同事之间“共署联事,一人努力而前,则余者皆当辅相以成其志。苟彼前我却,彼行我止,动焉而不相随,语焉而不相应,则事功之成者能几?”这是说和睦与协作的重要性。当然,共事之中难免有分歧,这就需要从政者有宽广的胸襟,遇事多做自我批评,做到“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如此上下一心,以礼相待,团结协作,必能事半功倍。
【收听音频】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热门文章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
2023年抖音一键引流微信的四种常用方法? 2023-01-04
-
群收收 - 专业提供付费进群/付费领取系统 2022-08-0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