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小却好,虽好却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初
腊
月
五
○
○
王楠/朗诵
太湖
【宋】翁卷
水跨三州地,姑苏水最多。
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
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
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
本期话题
THETOPIC
主讲人:杨旭辉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谈人:老郑

丨杨旭辉(左)、老郑(右)
老郑/LaoZheng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诗话苏州》节目。今天是1月17号,照例还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导杨旭辉老师和我老郑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起来读最美苏州诗。
杨旭辉/YangXuHui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泛舟,泛舟越溪,泛舟石湖,我们今天要继续泛舟太湖。
老郑/LaoZheng
翁卷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有一个名词,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叫做“永嘉四灵”,永嘉诗派。

翁卷
杨旭辉/YangXuHui
翁卷的知名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这位诗人和他的一些小伙伴们,在南宋末年的诗坛上,创作非常有特色,特色在哪里呢?他们主要写中晚唐的诗歌。
老郑/LaoZheng
姚合、贾岛。
杨旭辉/YangXuHui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当中,尤其经过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一种张扬之后,大家都喜欢标举盛唐诗。但是,这四个诗人他们在温州生活,他好像跟中原地区,或者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圈交往比较少,他们依然坚持自我的艺术追求,所以他们学中晚唐诗人。
为什么称为“四灵”?很有意思。因为古人有名,还有字还有号,要说到他们的字、号,因为我们知道古人的这个名字是非常复杂的,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而且甚至有些人会起很多的号。这四位朋友,他们的字或者号里面都有一个“灵”,所以就称之为“永嘉四灵”。
“灵”字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他们的一些诗风,他们虽然写的题材很小,但是虽小却灵动。翁卷写的《过太湖》,好像面对的一个浩渺烟波的太湖,应该是比较非常的开阔,但是它却没有表现出我们前两天给大家讲的,范成大的诗歌那种很开阔的意境。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老郑/LaoZheng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很多人读过的,如果我们说永嘉四灵你还不知道,那首诗这两句大多数人是听过的。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尽了江南黄梅雨季的那种诗意和浪漫,写得很纤细,但是写的又很平淡,但又极富有诗意和韵味。
其实翁卷的另外一首可能更加有名,而且它那首诗和我们苏州的关系可能还更密切。这首诗,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听过,我一读出来你们就知道,这首诗题目叫做《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诗确实很美,他是从一个很开阔的远景写起的。
杨旭辉/YangXuHui
对,空间上来说这非常开阔,有一望无际的江南的水田和桑田;从时间上来说它拉得也很长了,从春季的种桑养蚕开始,蚕桑之事,写到后来的育秧插秧,这样的一个模式的生产活动。
老郑/LaoZheng
他第一句写的叫“绿遍山原白满川”,绿遍山原,就是到了仲春以后,不是初春的那种感觉。白满川就是水开始上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的江南水乡的风景。在听觉上,可以听到——子规声里雨如烟,它又和梅雨,连绵不断的雨和杜鹃的啼鸣声相关的,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充满了色彩,充满了听觉体验的、一个实景。下来就开始讲,更多的是和范成大相关的、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叫做“乡村四月闲人少”。
杨旭辉/YangXuHui
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农事题材的诗歌。

江南梅雨
老郑/LaoZheng
这首诗,在一些版本里面,说它是翁卷的。在另外一个版本里,他说是范成大的。
杨旭辉/YangXuHui
一诗归名在几个作者名下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的传唱过程当中,非常普遍。我记得我们在前导篇里,还讲过一个问题,同样一首诗歌既放在杜牧的名下,又放在许浑的名下。
如果说我们能找到文献版本的依据,能够确定是a诗人的,我们就可以很确定说这是a诗人的,不是b诗人的。但是像这首诗歌,在很多的文献或者选本当中有明确的记载,有的是放在翁卷名下,有的是放在范成大名下。那么怎么来判断?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前辈的学者,因为他的旧学功力很深,读的诗也很多,他们会有一种经验的积累来判断。经验的积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题材方面,第二个风格方面。
从题材方面来看,这非常像范成大的农事诗——《四时田园杂兴》。我们前面也讲过一些,以后还会讲一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诗歌。那么这首诗歌里面写的,是非常典型的江南农村的一种劳作的生活,有根有枝。从种桑养蚕到后来的育秧插秧的过程,讲得非常完整。
老郑/LaoZheng
翁卷他生活的地方,我们如果去过乐清、去过温州玩的人,楠溪江边上,甚至你可能会去过他的故居,有翁氏的祠堂,沿着楠溪江,从温州市里面往北行,在一个山。可以漂流,非常优美的地方。
杨旭辉/YangXuHui
浙南的山水也非常秀丽,也带有很多江南的一种共性的特征,所以如果这首诗,放在范成大的诗集当中,把它插在《四时田园杂兴》当中,大概应该是暮春或者是初夏的一个状态。《四时田园杂兴》没有,并不能说,我们就此否定,不可能是范成大写的,因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60首之外,还有很多诗歌写一年四季的苏州的农事生产活动,并没有列入其中。
过太湖
宋翁卷
水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
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
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
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
老郑/LaoZheng
我们来看看,浙江的朋友是怎么看待太湖的?第一联是这样讲的:“水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三州”。

洞庭西山
杨旭辉/YangXuHui
在这里面,我们要给苏州做一个正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有一首歌曲非常流行,《太湖美》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吴风吴韵的一首歌曲。很多人听了《太湖美》以后,以为写的是无锡太湖,其实不是,《太湖美》写的是苏州的太湖。因为这首歌的首唱者,是我们苏州籍著名的歌唱家程桂兰老师,她是总政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程老师也经常在讲,她说,是苏州的山水滋养了我,所以我用《太湖美》献给苏州的父老乡亲。
这里面讲“姑苏水最多”,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环太湖地区,在古代有三州,是沿着太湖而建的,第一州是苏州,当然自古以来,苏州府在太湖的水面所占的面积是最大的。第二个州是浙江的湖州,湖州也是跟太湖紧密相连的。当时在南宋时期有一句话叫“苏湖熟,天下足”,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就是太湖水的滋养,让整个南宋时期苏州和湖州的稻作文明很发达。第三州,要为我的家乡做一个广告,常州。现在很多人说,常州好像跟太湖没有关系,其实是有关系的。因为太湖的西岸,有一个县级市——宜兴。在历史上,宜兴是一直归常州府管辖的,包括还有太湖西岸的无锡,历史上也是属于常州府的。今天常州市,还有一小段疆域的面积跟太湖是毗邻的,这是我们讲所谓的“水跨三州地”,指的是太湖沿岸的三州——苏州、湖州、常州。

太湖
老郑/LaoZheng
第二联叫“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
杨旭辉/YangXuHui
这个“僧”,具体我们也很难考证出是哪一个人,从文本当中来看,是翁卷熟悉的一个亦师亦友的方外人士,一个和尚吧。就是说,翁卷在写这首诗以前,他没有到过苏州,没有到过太湖,但是他这个朋友曾经到过苏州,曾经泛舟游览过太湖,对太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只是我们不知道僧是谁,还有没有留下写太湖的诗。但是我可以想象,当时这个朋友跟翁卷讲,说苏州的太湖多美多美,我们所有的朋友可以开一下脑洞,想想如果你是诗僧,你会怎么来描写太湖。最后翁卷老师被说得心动了,要跑到苏州来看看太湖。
老郑/LaoZheng
这就是耳听和眼见的关系。第三句,开始根据吴越的历史发感慨了,叫“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
杨旭辉/YangXuHui
这里面就很有意思了。刚才郑老师你说讲到苏州,讲到太湖,我们自然会想到,吴越春秋那悲壮的历史,无论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也好,还是吴王阖闾雄起于春秋诸侯争霸的这种状态,还是最后夫差的亡国,这都是有很多的故事。这种故事在我们吴地有很多的流传,也会通过很多诗歌来吟咏。
我们前两天也讲到了,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但是这种历史的故事,不仅仅在文人的笔下有表现,其实在我们民间的文化,尤其在民歌山歌里面,渔歌里面也会有表现。所以翁卷来了苏州以后,到太湖边上听太湖的渔民,摇船打渔的过程,也会唱一些吴地的渔歌。他一听这渔人唱的什么?内容就是吴越的故事,吴越的历史。翁卷觉得“渔人休更歌”,这种东西跟你没有关系了,这个东西都是政治家玩的,是高端的东西,渔人打鱼为生,就融入到大自然当中。这么美好的山光水色,你何必去辜负它,何必扫兴地去唱那些吴越春秋的历史沉重的话题呢?

渔人打鱼
老郑/LaoZheng
然后进入到最后一联。这首诗我个人的感觉,如果说没有最后两句,这首诗其实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太多的光彩,最后两句写得实在是好,叫做“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
杨旭辉/YangXuHui
因为有第三句“渔人休更歌”,你就不要歌那些沉重的东西了。你看看眼前的景色多美,那么最后这一句,它一定要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我们怎么去理解呢?
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个节目做了以后,我们有没有画家朋友在收听,如果我们的画家朋友在收听的话,其实可以给画家朋友出一个题目,就是根据翁卷的这两句诗,能不能画一个水墨太湖的图景,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关注。
洞庭山一抹,这个必须是一种水墨蕴染以后,若隐若现。
山水诗的发达,其实跟宋代的山水画的发展是相联系的。我们经常讲到宋代的两个画家,就是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他们用他的这种水墨渲染,表现了南方秀润的山水,所以我们称之为“米家山水”。
在两宋之际的时候,随着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共同繁荣,有一句话非常流行,“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在南宋时候,就出现了一本研究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作品,叫《无声诗史》,所谓的《无声诗史》其实很简单,我们画家朋友就是研究画史的,千万不要以为说是研究诗歌的一个著作。

米芾绘画作品
老郑/LaoZheng
在中国诗歌史上,近体诗在唐朝的时候成熟定型。唐朝之后,宋朝、明朝、清朝,一直到现在,诗人和诗评家,关于如何做诗,经常有各种不同的见解。
杨旭辉/YangXuHui
其实起伏消涨最大的就是两大阵营,一个是学唐,一个是学宋。
今天看来,学唐、学宋是两种不同的美学的风尚。目前理论上总结概括得最好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里面提出一个观点,叫诗分唐宋。这话怎么理解?很多朋友说,杨老师,好像没有太多的创造发明,他所谓的诗分唐宋指什么?是两种美学风貌。所谓的唐诗,不是唐代人写的诗就是唐诗,宋代人写的诗就是宋诗,唐代人可能会有宋调,宋代人可能会有唐音,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体会的观念。我们不用时代去限定某一种诗歌的框架,不同的时代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然后创作贴近你内心世界的某一种风格。
老郑/LaoZheng
现在还有好多朋友在写近体诗,然后相互之间夸奖、评点,经常会说,你这诗写得好,有唐人之韵,不太夸别人说你这个诗有宋人之风。挺有意思,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诗歌美学的选择,在近体诗上还是有偏好的。
杨旭辉/YangXuHui
为什么今天会有偏好?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典故,我可以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很多是喜欢写诗的,毛主席当然是伟大的诗人,我们陈毅元帅也喜欢写诗,朱德老总也写诗。陈毅元帅的一首诗,我想我们很多小学生都会背: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主席读了陈毅元帅的诗以后,觉得这个诗写的立意很高,但是主席就给元帅写了一封信,他说,你的诗就有点像宋人之诗,味同嚼蜡。好了,这个话传出来以后,不得了了,宋人之诗,味同嚼蜡,好像大家就认为宋代的诗真是没有味道,索然无趣的,其实并不是。
老郑/LaoZheng
毛主席本人,他也是个诗人,他本人的气质,决定了他喜欢那种浪漫的,有丰富想象力的,比较有创意的东西,而宋人他更多的偏于内省,向内走。我们当代的新诗,它走的路径,其实更接近于宋诗的路子,向内心走,向内走,对自我进行反思,对人事、对人间进行思考,所以它比较细,比较复杂。
而翁卷这个人,他个人经历上也很有趣,他就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没有录取,然后他就再也不考了。从此之后,就变成一个布衣诗人,但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诗很有特点,很多人都会慕名和他交流,包括官员,包括读书、有功名的人。
杨旭辉/YangXuHui
你说他是一个布衣诗人,布衣诗人的诗歌里面,就会带有一种布衣的气息。就我们刚才的话题继续讲下去,从语言的风格上来说,诗歌的第二句——子规声里雨如烟,就非常带有一种布衣的气息,就是一种山林的气息,非常具有野趣。在宋代的山林诗人或者隐逸诗人当中,早在北宋初年就有。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写杭州西湖出名的林逋,我们都称之为“梅妻鹤子”。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横斜水清浅,也是这种风格的,非常具有隐逸之气。回过来再看翁卷,他是没有功名的,隐居在浙江南部的南溪江畔——温州。所以他诗里面——子规声里雨如烟,薄雾如烟,江南的竹枝词的感觉。

老郑/LaoZheng
林逋的那首诗,我觉得就有一种清贵之气,像一个很有地位的,很有文化修养的,很高级的文人写的东西。
杨旭辉/YangXuHui
他们都是一种在野的状态,但是在野的状态,一种是清高的,一种是非常接地气的,带有那种世俗的烟火气息的这样一种状态。
我想最后借刘希载的《艺概》里面讲,对翁卷为代表的“永嘉四灵”的诗做一个总体的评价,叫虽小却好,虽好却小。
老郑/LaoZheng
感谢大家收听我们本期的《诗话苏州》节目,还是老规矩,在吴地记公号发评论,留言获点赞最多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本最美苏州市有声台历。感谢杨老师,感谢大家,我们再见。
点开看台历视频
读友们也可以在淘宝购买

下期话题
唐寅《落花诗》
●互动话题●
你了解的“永嘉四灵”的故事还有哪些呢?
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好的评论也是优质内容
获点赞最多的评论
可获《最美苏州诗》有声台历一本
大家踊跃参加吧!
昨天的获奖读者是“无名小姐”
恭喜你!

WINTER
1月8日以前的获奖听众的台历已寄出,无需回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吴地记
编辑|覃子茵文字|刘辉
音频|朱晨枫 美编|寒凡
你“在看”我吗?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