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净

青玄左院123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大道无多子,唯在清静一法门。

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

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

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

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

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

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

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清淡之味,乃能补精也。万物皆有味,调和胜则真味衰矣。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味,益人肠胃。故淡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

《七部语要》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弛骛而不守;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老子心法十字诀

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清心养生

道教哲学观的一个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什么是清心?就是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什么是寡欲?就是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的私欲要节制。为什么要强调清心寡欲?道家认为,个人私欲、杂念太多,精神就要受到煎熬,就不能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了。孙思邈指出,长寿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五难,即名利难去,喜怒难除,声色难断,滋味难绝,神虑难散。如果不能排除以上杂念,是不可能尽享天年的。因此,要做到清心寡欲,就必须节制对财货、名利、声色的欲望,不为权、势、名、利、情欲等所动,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了达到清心寡欲这一精神境界,他们在修炼的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方法。

可以说,欲求长生不老,清心寡欲是法宝。欲望愈多的人,愈容易自寻烦恼;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缠身。物质上的清贫,可以拥有精神之乐;欲望上的清贫,可以舍去烦恼之苦。个人欲望不多,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机,防治了心理疾病。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可见清心寡欲同健康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静,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

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

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中提到“静”字有十处。其中“清静”连用的仅一处。第十六章称“守

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

叫做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

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第三十七章还称“不

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

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南华真经·天地》篇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

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意即古代之善于治理天下者,没有贪欲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万物能自化,心

如深池之水那样的平静,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还认为圣人之静,“非日静也

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也”,进而将“静”视作观察和衡量天地万物的方法和标准。《淮南子·原道训》称:

“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而恬愉者,万物之用也。”将“清静”

和“柔弱”作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训》和《说林训》中还称“天静以清”,“水静

则平”;《原道训》还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都以“静”作为天地万物的规律

和人的行为规范。由此,在阐述人主治国之术时,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

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君人之道,就是拿“处静”来约束

自己,拿“节俭”而守纪律来约束下属。“处静”,就不会骚扰下属,“节俭”,就不

会使民众产生怨恨的情绪。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

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对于学道的人,则“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太平经》中则认为天地有性,“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人只要能够自己“善”和“正”,就能感动天地。声称“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瑞应善物为其出。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圣贤皆用心清静专一,故能致瑞应也。”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马承祯《坐忘论》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

心离境,住无所有”,“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收心的标准,就是“是非美恶,不入

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唐代以后道门注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杜光庭在《清静经注》中称:“清者,天之气也,浊者,地之气也。”

又曰:“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

元初道士李道纯也注曰:“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

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修炼的要求是

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杜光庭在其注本中对此也有所阐释:“遣者,去除之喻也。人能去

其情欲,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心既安静,世欲岂能生焉?”

李道纯认为“遣欲之要”为“悠悠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就是经文

所述之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身心和万物,都被视作“空”,当然物欲即可摆脱。

《清静经》还认为只是遣欲,还不能真正做到清静,只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

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由此,修炼的“清静”,才是“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逐渐融合。《云笈七箓》卷五十六《诸家气法》引《元气论》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

意思是长生修炼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称,

“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卷九十二《仙

籍语论要记》称,“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

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

近真矣”。“近真”,就是得道的意思。全真道创立后,“清静”之法,就完全同精、气、神的内修联系在一起了。《纯阳真人浑成集》中有诗两首,一首题名《清》:“一念不起,万缘何生。虚无浩浩,月白风清”;另一首题名《静》:“外境不侵,内神自定。一点灵光,莹然自静。”这两首诗从“外侵”、“内念”等角度描述了内修中的感受。《真仙直指语录》引全真七子之一马丹阳之语,

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

静所到也。”李道纯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述及“清净”时,也说“灵源浪息谓之

清,性地无尘谓之净。神水本来清,随流便不澄。只今还不动,慧日自西东”,“清清

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默识通玄关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认为内修之中,

神水之流转,关窍之通透,都要依靠“清静”功法作为基础。

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较为辩证地看待内丹修炼中的“动静”

问题。他认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集义生气,积气成义”,主张“成真作圣,皆从

此一动一静,立其基。盖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

此一出一入间,实为玄物之门”。认为内修的过程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在炼命阶段强

调“静”,在炼性阶段强调“动”,只有在一动一静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炼就大丹。

王元晖在其《清静经》的注本中称,修炼之士“当须入三静关”,要大静三百日,

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在入关期间,要“闭户不出”。但是,黄元吉在修炼场所

的选择上,并不主张形式上的“静”,认为:“只要在欲无欲,居尘出尘足矣。古云:

炼己于尘俗,原不可绝人而逃世,须于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尘情,扫得垢秽,否则未

见性明心,即使深居崖谷,鲜不炼一腔躁气也。”至于玉液已成,炼金液大丹时,为了

以山林的天地之气,养已身先天一气,才不得不入山采药,择静地而修之。在修炼过程

中,黄元吉也认为动静是结合的,“当夫静坐之时,一心返照于虚无祖窍,务令无知识,

无念虑,尘垢一空,清明尝见,庶几混混沌沌之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从

此有觉,即先天之觉。从此有动,即先天之动”。通过“静坐”的修炼,达到先天之

“觉动”。在一静一动之中,“真精真气真神,即从此而生”。

清静,是道教思想概念之一,同时也是修行的目的,通常指思想的安宁无杂念、心性纯正恬静,清简自然。

太上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全真道重阳王真人亦曰:“有内外清静。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为清静也。”

学道的人只有清静,才能修道和得道。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静胜燥,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第十六章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这两段经文的意思都是说静就是道的根本。

道教主张清静,正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净”,“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老子想尔注》),因此,《老子想尔注》又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意思是人只有“无欲”而“清净”,才能符合道的规律。如果人的声色欲望滋生,“浊动”不已,则人和社会都会受三毒侵蚀。三毒,指的是阴神之毒,能害人之性;阴精之毒,能害人之命;阴气之毒,能伐人脏腑。

唐宋以后,“清净”逐渐与人的内丹修炼相联系,《真仙直至语录》称;“清净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尔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净所到也。”在修炼中,追求一种“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的“不起纤毫尘念”的境界。

道教徒要做到清静,首先应该做到“寡欲”和“无为”。对待世俗的声色欲望和名利企求要有个正确的态度。

如果没有非分的谋划和过分的欲求,那么久不会有白天的焦虑、晚上的苦恼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 转载请注明 浅谈清净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563.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