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書院

京杭書院1298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大运河会馆产生的历史条件

作为人类遗产,大运河不仅是规模庞大的航运工程体系,同时又是规模巨大的文化遗产廊道。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到元明清大运河贯通,再到近代,运河沿线一直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商业最活跃的地区,大运河商业的兴盛造就了丰富的运河商业文化,同时也在大运河沿线留下了运河商业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河会馆。

大运河会馆产生的历史条件

要讨论大运河会馆,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原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盐商老宅记录着运河的商业繁荣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几乎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之状。但是,运河区域文化却是一个例外。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贯通南北的唯一交通大动脉,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而且吸纳沿线各地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明成果,积淀形成了内涵深厚、千姿百态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大运河首先是为了漕运的目的而修建的,大运河的原始功能是运输,而货物运输与人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这才有了大运河文化。因此,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大运河文化不单是一种乡土文化,而是一种以交流、开放、融合、进步为特点的商业文化。

扬州岭南会馆的利用

大运河会馆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大运河商业文化。大运河商业文化造就了运河边众多商业城市。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扬州作为中国运河时代商业文明的代表,在古人众多的古诗词中可以找到佐证。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都说明了扬州的繁华。像扬州一样,苏州、杭州、开封、淮安、临清等一个个运河的商业城市都留下了众多的商业遗存:运河码头、运河钱庄、运河当铺和运河钞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运河会馆。

会馆游成为大运河旅游的新亮点

什么是会馆?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会馆是外来人口的民间组织,是地缘共生的乡土关系在异地的维系纽带。会馆原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在一个城市共同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业聚会、祭祀,甚至寄寓之用的馆舍。二是指同业或同地域的商人相聚议事、交易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亦称公所、同乡会等。本文讨论的会馆是第二种含义的会馆,即商贾交际的场所。

因此,大运河会馆的形成原因是河运发达带来的商业繁荣,商贸兴盛,商家云集,商事众多,同一地域或同一行业的商人需要一个载体相聚议事、交易,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大运河会馆应运而生。

供稿整理:靳国君

京杭书院是你放飞梦想的地方

  • 转载请注明 京杭書院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503.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