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036)

覺海慈行1106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妙法蓮華經

姚秦三藏法师鳩摩羅什譯

宣化上人淺釋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接上节)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迫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交煎,皆因贪求五欲故,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人常被五欲所转,而颠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则能放下贪着,作种种功德。人若明白财、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来时,一切也得放下,就不会再贪着五欲。《楞严经》上载: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恋则贪着,看破则放下。人由于贪求故,求不得而生种种苦恼。在世上贪求而造罪,至死后堕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间,则受贫穷困苦。境况贫困时,欲造功德亦无法布施。又有爱别离苦,与心爱的人分离,难舍难离。怨憎会苦,乃与所厌恶的人,却狭路相逢,如是种种诸苦。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烦恼,故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于三界中东西驰走,所遭所遇虽然尽是苦恼事,却不以为患。佛谓舍利弗,佛见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长者,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救拔彼等离苦难,更与以无量无边佛智慧之乐,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戏作乐。

人贫穷当然困苦,但富贵亦有乐苦,乐极生悲,所以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亦能学道。在佛住世时有一公案:佛前燃点的油灯,本是晚间才燃点,日间熄掉。一日,有一穷人供养油作佛前灯用,庙上的香灯师按照平常的习惯,于日间欲把油灯熄灭,可是,该穷人所供养的油灯,总不熄灭。此人往告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风,也吹不灭那盏油灯,复从须弥山后使出‘毘蓝风’,亦吹不灭此灯。众人不明其故,往请问佛,佛谓:「此穷人以他一生之积蓄,购油以供养,诚志可嘉,故此灯长明不灭。」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这比起富人布施,更为难能可贵。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释迦如来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舍弃方便法门,为众生赞叹一切佛的知见、十力及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这因缘而得度脱。何以故?因为一切众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忧愁苦恼,犹如幼子般无知,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烧,何以知道如来的智慧呢?

人若从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从未听过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惧心。人都有掩耳盗铃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错,总不愿面对现实,改过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错,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后仍明知故犯,则罪加三等。有过者,宜改之;无过者,则勉之。愈勇猛精进,精益求精。人有过而屡犯不改,罪业弥增而致堕落。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应知痛改前非。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言有过应勇于改过,不怕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中智高而为上者,但在菩萨乘中上智者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佛谓舍利弗,如前文所载之长者,虽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实智不用,而用方便权巧之法——说三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救度诸子,即三十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众生),免于在火宅中,被三毒(贪、瞋、痴)之火所烧。长者以鹿车、羊车、牛车置于门外,诱幼子往门外,然后各赠与大白牛车。大车有六度万行严饰之,即惟一佛乘。佛观机逗教,见幼子根机所限,故先与之鹿车、羊车、牛车,即小乘法。佛先说小乘法,及至法华会上才开权显实,示众生以大乘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十智力及四无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众生被贪、瞋、痴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盖着。贪者贪得无厌,毫不知足。瞋者遇逆境,即大发雷霆,无明火起,现修罗相。痴心蒙蔽众生之良知良能,令他们昏昧因果,做颠倒事。人常被这贪、瞋、痴之火所烧。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使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九法界之众生,闻佛所脱之法,皆发菩提心。佛于三界救拔一切众生。

佛不怕被火烧死,而发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把我们从苦中拯救出来,我们着实应发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发脾气,须知佛在等待我们!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说「不怕死呢?」佛确已了生死,但众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觉有切肤之痛,如同身受。我们要猛然醒觉,痛改前非,精进修行,以免牵累佛久等矣!佛为救拔众生,分别为彼等说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车、羊车、大白牛车,让我们随意选择。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与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众生。佛告一切众生,切勿误认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为乐居,此三界实乃四谛法(苦、集、灭、道)中之苦谛。众生颠倒是非,以苦为乐,迷不知返。「勿贪麤弊」言勿贪恋麤(cū,同‘粗’)弊,被烦恼所蔽,扰乱心志。「色声香味触」即五尘亦称五欲:有形相者为色尘,色、声、香、味、触尘则无形相可见,众生被五尘所迷,但修行人要对境无心。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处身于境界中而能觉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会堕落。常言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面对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要能自我把持,坚定宗旨。切勿被色声香味触五尘动摇心志。「若贪着生爱」: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爱」,因爱生欲,欲爱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头。「则为所烧」:则为爱火所烧,此乃「集」谛,有情爱则生烦恼。何以有情爱呢?因太重视这身体故,欲令身体得享受。试想释迦牟尼佛为何到雪山上修行?为何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爱断烦恼,而得证果成佛。最初转四谛法轮时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烦恼是由于内有烦恼,才会招致外来之烦恼。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佛谓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连忘返,把本有家乡也忘却,当即修行出离三界。声闻乘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缘觉,「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天地万物荣凋,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生于有佛之世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为‘独觉’。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与外界接触,修行证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语,中译为「觉」。「觉」分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与凡夫有别,凡夫是不知不觉者,而佛能自觉,并且能觉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觉觉他之行皆圆满,故谓「三觉圆,万德备」,名为「佛」。「佛乘」是异乎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者。《法华经》载「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声闻、缘觉、菩萨皆权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实法,开权显实。

第二次转四谛法轮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转四谛法轮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对憍陈如三转四谛法轮,《法华经》此文亦是示以苦集灭道之道理。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佛保证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绝非虚妄,汝等一切众生当勤修精进。若不勤修精进,犹如说食数宝,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楞严经》上亦说:「譬如说食,终不能饱。」必须勤修精进。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否则,心猿意马,妄想纷纭,故要身精进。心精进是常念兹在兹。佛法是要身体力行,「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单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处,要精进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佛说方便法,诱骗众生出火宅,谓有鹿车、羊车、牛车于门外,待彼等出离火宅后,与之大乘。「诱进」众生,犹如佛空拳度子,见小孩将掉进井中,一时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闻语即回头,朝佛处爬。小儿得免坠井,而佛手中实无糖。众生欲离三界,则应受佛「诱」而离火宅矣!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佛复作是言,汝等众生当知此三乘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称叹,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接引众生的法门,故赞叹之。「自在无系,无所依求」:得自然智则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意,则得自在。「无系」即得解脱,无罣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无所依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已了生死。我们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无所依。何谓无所求呢?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即无所求。若能无所依无所求,就能证果,了生脱死。

「乘是三乘」:乘于三乘车上,以无漏之五根:信、进、念、定、慧,勤加精进,五根能增进善根,而生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觉」是七觉支:①择法觉支,择善而从之。②精进觉支。③喜觉支。④轻安觉支。⑤舍觉支。⑥定觉支。⑦念觉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圣道:①正语。②正见。③正思惟。④正业。⑤正命。⑥正念。⑦正精进。⑧正定。「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还天」是圣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间参禅打坐亦可达到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达初禅天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得禅悦为食之乐,但觉身心舒畅,快乐而不知时日已过,好像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这境界。诚心用功修行,参禅打坐就可得这境界,这初禅的境界,非独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证入,仅是修行入门最初阶段。前几天本会有人证得此地,证得此地只不过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证圣果仍要继续努力不懈,精进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不要贪着快乐,要修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如入定,不务外缘,心如止水,玲珑透彻,打坐时不仅脉搏停止,连呼吸气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会打妄想,一念生出来就会出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地,离一切喜乐,不再贪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之乐,得天上的快乐。你们若要尝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参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净地,连一念也舍弃,无生无念,此时已除一切客尘的烦恼,但仍未证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轻安的境界。

「定」是四无色定:❶空无边处定。❷识无边处定。❸无所有处定。❹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天称无色界天,「定」则称「无色定」,这四天的天人只有识而无形色,故称无色定,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称四空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称八定。「解脱」有八种解脱:❶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❷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❸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❹空无边处解脱。❺识无边处解脱。❻无所有处解脱。❼非想非非想处解脱。❽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是八解脱,又称‘八背舍’。人初修道时,心中仍存有欲念,应用九想观(不净观)对外色观想,知其不净则不会执于「色」上,就得解脱。放下则自在,看破则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观。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修行用功时候久了,不知不觉中离色欲之念,内无色欲之念仍要观外色,观想美女将来亦难免一死,老死时其身亦变坏,作青淤想、脓烂想,有脓致幼虫滋生,幼虫食肉,剩下白骨,骨变土,四大分离各有所归,风大还于风,地大还于地,水大还于水,火大还于火,各有所还,毕竟成空。能作如是观想就不生贪爱,去爱欲心而得解脱。得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净本体上,空、识、有、想都解脱,得灭、受、想,身修灭、受、想定,识亦将灭。但识仍未灭,八万四千劫之后亦会生,故虽然有四空处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处,再加上灭受想定,称「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成就这三种三昧,就成空无相愿。「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娱乐」:修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尤其在禅定中得无量安隐快乐,得其空涅盘,永离一切灾患。

待续……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称)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称)

na  mo  a  mi tuo  fo

南無阿彌陀佛

  • 转载请注明 法华经(036)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426.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