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汤坊丨江浙沪100种必吃小吃集锦(二)

立达老汤1252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精彩推荐

喜讯|汤乐宝(螺蛳高汤)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方便食品行业最佳创新产品

老汤坊| 产品手册

【餐饮定制】老汤坊主要产品目录

抗击疫情在行动!老汤坊捐赠10万元方便食品支援抗疫工作!

用美食点燃寒冬,广州餐饮博览会圆满落幕

老汤坊|大战上海滩,HOTELEX2019火热进行中

好粉,老汤定!2019首届世界米粉大会圆满落幕

江浙沪的小伙伴们总是那么令人羡慕,不仅仅享有包邮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这一带历来是富饶之地,人们生活优裕,在饮食方面也有更好的条件去求精求细,追求味觉和视觉的享受,因此江浙沪美食众多、小吃丰富,各式各样的江南味道,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26、龙游发糕

龙游发糕始于明代,因风姿独特,制作风雅,又是“福高”谐音,象征吉祥,因而成为本地老百姓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必备品。

龙游发糕花色多样,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讲求,成品光彩洁白如玉、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进程中参加适量糯米酒发酵而成,营养丰富,尤其得当老年人、儿童食用。

2009年龙游发糕制作武艺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又被G20峰会指定为专供特色小吃。

27、开化汽糕

顾名思义,汽糕就是用“汽”蒸出来的糕,在开化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至于它何时起源,已经很难追溯根源。直到现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和中秋、重阳、立夏、端午等重大节日,很多开化人都会准备食材,在家蒸上几屉汽糕。

淘米、浸泡、磨浆、发酵,最后上农家大锅柴灶蒸制而成,无论哪个环节稍微出了一点纰漏,这汽糕就不可能成功。

刚出炉的汽糕成圆饼形,晶莹剔透,洁白的表面镶嵌着豆腐干丝、虾皮、笋干、萝卜丝、猪肉等馅料,简直与一块和田美玉相仿。有不少人尝试把汽糕引进杭州、上海等地,可是汽糕在外地就是发不起来。

换句话说,出了开化,你就吃不上纯正的口味了。这就是汽糕的神奇之处。说不上原因,大抵是跟开化的水质和气压有关,这也是让出门在外的开化人惦记的原因。

28、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也称为桶饼,是浙江省缙云县传统小吃,据传已有650余年的历史。

在缙云,卖烧饼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父携子、夫携妻,人们挑着烤桶远赴他乡,以烤饼为生。

以面粉、鲜猪肉和缙云菜干为主要原料,再经烧饼桶炭火烘烤而成的“缙云烧饼”,正是几代人匠心传承的结果。

一只小小的烧饼,其实并不简单。

标准的缙云烧饼一般会用到一两到一两二的五花肉,所用梅干菜都是大麻山出品,香味十足,咸淡适中。

烧饼所用面为老面发制,再经精心揉制,方能外脆里柔。待烧饼烤成金黄色,还要刷秘制的糖油,才能使得色泽鲜亮,口味更是上了一个层次。

也只有如此用心做出的烧饼,才能饼色金黄、外脆内糯、油而不腻、鲜香满口。

29、绍兴臭豆腐

绍兴臭豆腐口味独特、名气很大,这是勿庸置疑的。

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用苋菜梗发酵制成卤,将豆腐放入卤中浸泡成“臭豆腐”。一坛好卤对臭豆腐的口味至关重要,其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不断加入各种香料精心调制,对温度、湿度、时间都有极高的要求。

2015年,绍兴臭豆腐还登上了美国知名美食杂志《美味》(Saveur),被评为“最不寻常美味奖”。美国人的颁奖辞是这样写的,“恶臭但纯粹,让人躁动不安同时又无比可口”。

30、周庄万三蹄

悠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使周庄的菜式得天独厚,其中尤以“万三蹄”为最,不可不尝。

万三蹄是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经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周庄人过年过节、婚宴中的主菜,意为团圆,亦是招待宾客的上乘菜肴。

万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选的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火候要历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煮熟的整只万三蹄热气腾腾,皮色酱红,外形饱满,香气四溢。

吃法更是别具一格,在两根贯穿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取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纹丝不动;以骨为刀,骨划过处,果然蹄膀被顺顺当当地划好。

这是当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万三时出的难题,沈万三临机应变,抽出这根骨头当刀解了题,于是朱元璋说“就称骨刀吧”,以后,便成了周庄的传统吃法。

万三蹄肉质酥烂,人口即化,肉汁香浓,肥而不腻,皮肥肉鲜,甜咸相宜,滋味无穷。

只要走进周庄,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小巷两边卖万三蹄的小店,万三蹄的招牌比比皆是。

只见店中橱柜里一个个油光发亮,色泽酱红、肉香四溢的的猪肘子,让人实在是难以抵挡。据说,在古镇就有数百家卖万三蹄的小店,在最热闹的地段,甚至数米之内就有好几家蹄膀店,并且每家都说自己卖的是正宗的万三蹄。

31、定胜糕

苏杭两地都颇受欢迎的一种小吃。定胜糕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腻。

定胜寓意吉祥,当地民间祝寿、建屋、乔迁等喜庆活动,大都准备此糕。

32、条头糕

糯米粉糅合细沙做成长条状,称为条头糕。

这种糕长约有六寸,宽约一寸光景,油光光,糕身上撒了不少糖桂花,色香形都不错。吃口软糯和年糕很相似。做糕时用的是黄砂糖,时称“古巴砂”。

33、酒酿饼

酒酿饼是苏州春季的时令点心,外观和小月饼相似,面是用清酒酿来发的,由于气候的原因,往往只适合卖一季,最佳的品尝时节是在清明前后。

酒酿饼有荤、素之分,品种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其中以玫瑰馅口感最佳。

制作时,只用苏州当地的冬小麦和酒酿揉面,不加一滴水制作。品尝以热食为宜,玫瑰馅香甜四溢,薄荷馅清新宜人,而猪肉馅则油润晶莹,和着带有淡淡酒酿香味的饼皮入口,真是“如沐春风”!

34、梅花糕

梅花糕和海棠糕被称为“花糕”,是苏州最传统、最经典、最特色的传统小吃。清袁枚《随园食单》云:梅花糕源于苏州,历史悠久。

朵朵似梅花绽开的梅花糕,只需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它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

此糕呈金黄色,松软可口,老少皆宜。吃在嘴里是带一点发了酵的面浆酸味,而这正是真味所在。

35、糖年糕

糖年糕是苏州人的必备年货,冬至后上市,除夕以后就很难看见了。

原料选用优质糯米粉,放入不锈钢盆中按比例加糖拌匀,再放入适当的水搅和,就可舀到木桶里用大火蒸。约十分钟后糯米粉就蒸熟了。师傅用木桶里的布将熟糯米粉裹紧取出,放入大瓦缸里使劲揉,熟糯米粉很快就成了10公斤重的糕团。取出糕团放到案板上,进一步揉成长条。

随后,在表面薄薄地刷上一层熟色拉油、均匀地抹上腌过的糖桂花,切成半公斤多重的年糕块儿,再用蓖麻花蘸着食用颜料点上喜庆的红色花纹,糖年糕就成形了。

细腻、劲道、柔韧,韧性十足之余不沾牙,回味清香甜糯不硌牙,煮时不融,煎时不化,深受人民的喜爱。

36、糖粥

糖粥就是红豆粥,苏州民间小吃之一。

这红豆粥格外精细,红豆和粥分别而做,红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红豆沙才浇上去的,有红云盖白雪之美。苏州人称其为“糖粥”。

37、焖肉面

“要么来哉,焖肉面一碗,宽汤重青过桥”许多老苏州的一天,是从一碗焖肉面开始的。

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头,而且只挑选眉清目秀的帅哥级太湖猪与常州洛猪,猪皮细而薄,肥瘦匀称,其五花肉是制作焖肉的上等原料。

一块焖肉,首先要将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调料稍作腌制,入大火烧熟,剔出肋骨,只留软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面,然后再上炉文火慢焐三四个小时,直至肉烂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蜡的半透明状。

这样出来的焖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则腴而不腻,瘦则酥烂醇香,满口鲜汁,食之不忘。

吃的时候,先把焖肉即刻推入碗底面下,再将姜丝敷于面背,看汤面油花儿蒸腾、热气弥漫。

那焖肉经滚滚烫的面一焐,诱人的香气缓缓飘出,使人食欲大振,再看那一大块焖肉,凝脂消融,慢慢显出浅浅粉红色,变得微微半透明,最后肥肉化在汤里,会让汤的味道更丰腴。

那一条原本在一起的猪皮也已经散开,紧挨着的软侬的油肉绝不会让你觉得腻,更没有半点腥,有的只是润滑的浓香、鲜咸和甘美。

几小口而已,满嘴已是肥腴,整个人都升华满足了。

38、奥灶面

奥灶面是苏式面的另一块金字招牌,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

红油爆鱼面,面条细白,汤色酱红;白汤卤鸭面,白面白汤,原色原味。

奥灶面,也可简称为“奥面”,现在的解读是“奥妙在灶头”,即奥妙的灶头煮出风味奇特的面。当初,得名“奥灶”是谐音“懊糟”,“懊糟”是昆山音,意为“肮脏”。

因为最初经营奥灶面的老太太,为经营面馆,经常来不及梳洗,蓬头垢面,店面也狭小简陋,极不起眼,但是老太太制作的面,却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为人和善,食客们也就不追究就餐环境了,美味的面被食客戏称为“懊糟面”。

39、南京盐水鸭

南京人每年吃掉的1亿鸭子中,有4000万只盐水鸭。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这样描述盐水鸭:“南京人都说盐水鸭好,大约取其嫩,其鲜。”这短短一句话,其实已经道破了南京盐水鸭的精髓:皮薄肉嫩、清鲜香美。

在南京制作盐水鸭最好的时节则是每年桂花盛开的中秋前后,因为这时候稻丰鱼肥,鸭子吃的也好,身上的肉质正是口感最佳。

鸭子的选择则一定要是湖鸭。这种湖鸭用稻谷喂大,还在湖泊里面吃小鱼小虾,养到5斤左右宰杀。一旦超过这个重量,或者鸭子用玉米米糠小麦等饲料喂大,肉质、肥腻程度和制成以后的色泽都要大打折扣,内行人一吃就能吃出来。

民国张通之的《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盐水鸭故又得名桂花鸭。

40、鸭血粉丝

南京人因为爱吃鸭子,本着物尽其用的理念,用鸭内脏,鸭血做出了鸭血粉丝汤,小小一碗粉丝汤,却把鸭的美味包含其中,喝一口汤汁,吸一口粉丝,咬一块鸭血,让你不得不为人类吃的智慧拍手叫绝。

41、皮肚面

每天中午,街头的大部分面馆就会被挤爆,斩半只鸭子,来一碗儿皮肚大肉面,加一份油渣,多摆点油渣,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标配。

而每当列举南京小吃时,“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从未缺席。

皮肚面属于南京特有的“物种”,大火烧水,大灶下面,大团的面条扔进去,大瓢的肉汤泼进来,金黄的皮肚、细薄的肉丝、鲜嫩的猪肝、丰润的腰花抱成小团在锅里“跳舞”,红的番茄、绿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欢快地在汤中“穿行”。

倏忽间,汤沸腾、面浮起,脸盆般硕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着,“哗啦啦”连汤带面倒进去,端起来,足有数斤重。重点要说的是,皮肚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先悉心剔净肉皮上的每一块肥膘,把净肉皮用大锅清水煮到半透明状,然后捞起在通风处晾干,丢入用紧贴肉皮的肥膘熬制的猪油中煎炸,对于火候的要求也很高,非有经验的老师傅亲自监督不可。只有如此炸出的皮肚,才会金黄脆香的口感。

在南京人眼里,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面,有不少“门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饱了汤汁,又要“呛呛的”有咬劲;面条分为白色不带碱和黄色带碱的,但是都必须要“硬正”;汤要大,料要足、味要鲜,最好在下面条的时候就把辣油放进去煮,这样才够“入味”。拨几勺火红的辣油,淋几滴喷香的陈醋,一碗味鲜料足的大碗皮肚面正式出炉。

在街头巷尾那些简陋的条桌上,爽朗粗壮的大汉,优雅玲珑的淑女,白发耄耋的老人,个个一头扎进面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顷刻间,一碗面就见了底。

42、洪泽湖小鱼锅贴

洪泽湖小鱼锅贴也值得一尝。刚出锅的小鱼锅贴蓬松酥脆,刷上一层秘制酱料,翠绿新鲜的香菜,在金黄灿灿的饼上随意一撒,瞬间更添食欲。

那个饼的脆呀,里面小鱼酱略带软糯的芯,咸酥适口,非常美味。

43、牛肉锅贴

自从《舌尖》播出之后,南京的牛肉锅贴着实刮起一阵狂热之风,牛肉锅贴也成为南京人最爱的早餐品种之一。

牛肉锅贴是金陵八绝之一,它以牛肉为馅,加以酱油、胡椒粉、香油的配料,以菜籽油或豆油煎制而成。

刚出炉的锅贴色泽金黄,勾人食欲,趁热咬上一口,面皮韧性十足,底部香脆可口,咸中带甜的汁油汩汩流了满口。对南京人来说,这小小一只锅贴,或许比鲍鱼海参更有吸引力呢!

44、黄桥烧饼

据《随园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

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已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

黄桥烧饼,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香料等作馅心。烧饼出炉,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生。

45、扬州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

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

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

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鲜、香、脆、嫩俱备,松软鲜美,食不粘牙。

46、冶春蒸饺

冶春蒸饺创自清代,据说袁枚的《随园食单》及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都有记载。

蒸饺是冶春茶社的绝活。

在扬州有“富春的包子,冶春的蒸饺”之说。

形似新月,肉馅鲜嫩,汁水丰富,名不虚传。

47、桂花糖藕粥

藕洗净去节,用刀切成段,刨成浆,去渣留汁。

将藕汁和糯米一起倒入锅内并酌情加清水,煮熟后加入白糖和桂花酱,再煮沸即可食用。

香甜宜人,绵软适口,并且具有排毒养颜、补充气血之功效。

48、赤豆元宵

每当捧起一碗赤豆元宵,一股醉心的香味儿总先钻进鼻子。那是一种清甜的、纯净的、调皮的香味儿。

挖一勺出来,深红色的赤豆汤上,闪现出白珍珠般耀眼而醒目的元宵,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刻咬上一口。

吃一颗元宵,糯米的香味儿在舌尖上尽情地跳舞,再喝一口赤豆汤,嘴里顿时稠乎乎的,香气四溢:桂花香得温柔,赤豆香得醇厚,元宵香得纯洁,从舌尖到舌根,从喉咙到肚里,都久久的回味着那美妙的味道。

49、虾籽饺面

顾名思义,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不过其中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

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这虾籽饺面是扬州的一种传统的美味小吃。

PS: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鲜美滋味却尽在其中,而且喝到碗底,就会有许多虾子展现在眼前,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

50、无锡酱排骨

提到无锡,相信绝大部分人第一个会想到酱排骨,作为无锡本帮菜的代名词,酱排骨早已和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成为无锡的三大名产而闻名世界。

大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节讲到无锡酱排骨,“虽然不是蔗糖产区,无锡人却执著地选择了‘甜’,当地人认为,酱排骨最能代表无锡的美食,除了在选料和烹饪方法的讲究,最富盛名的,还是它浓重的偏甜口味……

传统做法里,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这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吃客们看来,实在难以想象。”

END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