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噎膈根原反胃根原

暖水阁1358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噎膈根原

【原文】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dìshàn),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翻译】噎膈,阳衰土湿,上下的窍都闭塞。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所以旧谷善出,上窍开,所以新谷善纳。新旧依次更替,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原文】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yānsāi),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缘气之为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塞。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以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故脾陷而杜其下窍,胃逆而窒其上窍,升降之枢轴俱废,出纳之机缄皆息也。

【翻译】上窍下窍都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堵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所以便结而小便不通,饮食有阻碍。气的本性,实则清空,虚则阻塞不通。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阻碍,所以善于接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流畅而不堵塞,所以善于排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下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因为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所以脾陷而阻塞其下窍,胃逆而阻塞其上窍,升降的枢轴都废,出纳的机关全部停止。

【原文】其糟粕之不出,全由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抟结(tuánjié),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艰涩。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

【翻译】糟粕的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的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雍塞,还有甲木的邪气。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集聚凝结,肺无下行的路,雾气堵塞淤积,化生痰,胸膈滞塞,所以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去滋润,而乙木的疏泄功能不能发挥,所以大小便阻塞难行。总是缘于中气的不运行,所以升降作用相反,出纳不灵也。

【原文】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生姜三钱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翻译】苓桂半夏汤

茯苓11克泽泻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半夏11克干姜11克生姜11克芍药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原文】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不开,加以痰涎胶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膈洗荡,腐败清空,则饮食渐下矣。

【翻译】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不开,加上痰涎胶黏,所以食物阻碍不能下去,治疗方法宜重用半夏,以降下胃气。痰盛的,加茯苓、橘皮,通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越好。痰饮极其旺盛的,用瓜蒂散,吐出来原来的积痰,下泻阻滞的饮食,胸膈洗荡,腐败清空,那么饮食渐渐的就下去了。

【原文】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差。

【翻译】胸膈的痞满,缘于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的邪气。因胃逆则肺胆都没有下降的道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积压迫,所以胸胁痛楚,应当用甘草缓和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如果同时有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病痛自然减轻了。

【原文】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缘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大肠以阳明燥金之腑,枯槁失滋,自应艰涩。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以饮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盖以肝木郁陷,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

【翻译】病人大便干燥结块,粪粒坚硬,缘于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润大肠。大肠是阳明燥金的腑,枯槁失去滋润,自然是阻滞难行。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再加上饮食不多,消化不迅速,谷滓有限,不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肝木郁积下陷,关窍堵塞,疏泄的功能不行,所以大便困难。这适宜用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用桂枝通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的,重用肉苁蓉以润滑肠窍,用白蜜也可以。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润风木。

【原文】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湿,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肺不降敛,是以痰盛,泻湿以泽苓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

【翻译】小便红涩的,缘于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所以水道不利,这宜用茯苓、泽泻、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小便)。严重的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苓、茯苓、滑石、泽泻,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然通利。噎病的人痰多小便少,全是土湿,湿土不运转,肝不升达,所以小便不通,肺不下降收敛,所以痰盛,泻湿以泽泻、茯苓为主,辅佐以利肺疏肝的药品,则痰消而小便就增多了。

【原文】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有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而上下之开,总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以。

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翻译】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物自然难以下咽。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渐有了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的药品,去除病人胸中的腐败,食物没有不下的道理。而上下之开,总是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大小便顺利了。

庸医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的药物。更可杀的是,大量的用大黄,噎病的人,一百个人活不了一个,还能够活一年的,如果服用这样的汤药,数月死了。

医法失传,千古没有理解的人。能悟通这个道理,那么病去寿增,死不了。

反胃根原

【原文】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翻译】反胃,阳衰土湿,下脘不开。饮食容纳,依赖于胃阴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阳的上升,中气健旺,则胃气下降而善于接纳,脾气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开门关门顺畅,精华上奉,清空无滞,所以痰涎不生,渣滓向下达,传送无阻,所以大便小便畅通。

【原文】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磨,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翻译】湿盛阳亏,中气虚败,如果是戊土偏衰,则能消化但不能受纳;如果己土偏弱,则能受纳但不能消化。阳含阴则下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之职,所以胃以阳土而主受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司消腐之职,所以脾以阴土而主消化。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消化,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消化,下窍常闭,所以容易呕吐。土性回环运转,气化不停,新谷旧谷此消才能彼长,片刻也不能间断。饮食不消化,势必难以久驻,而下行又无路,则一定会逆而上涌,这是很自然的事了。

【原文】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jù)行,蓄积既久,而后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翻译】病人大便结块的,糟粕的传送不多。肠道梗塞闭阻,渣滓有限,不能快速下行,蓄积时间长了,突破阻碍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能联接。等到延迟比较长的时间,传到肛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于大肠是燥金的腑,而肺的津液化痰,不能下润大肠,所以(大便)干燥滞涩而艰难。

仲景《金匮》对于反胃呕吐,垂法大半夏汤,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方。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原文】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翻译】姜苓半夏汤

人参11克半夏11克干姜11克茯苓11克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原文】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翻译】反胃与噎膈同理,只是上脘不闭罢了。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就容易了。

湿气渗泄,必然通过大小便,如果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的方法,依照治疗噎膈的各个方子,没有不同。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