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黄帝内经·素问》(卷七、八)

春满十方1287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传承、分享、互动、智慧”

-春满十方读书会-

第34期预告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本篇主要讨论六经病脉象、症状、治法及饮食的生化过程。

因与常论不同,所以叫“别论”。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所谓脏气法时即五脏之气的生克制化,取法于四时五行。

本篇指出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及发病时的变化、治疗、预后、宜忌等均与四时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故以《脏气法时论》名篇。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宣明,宣扬阐明。

五气,五脏之气。

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药物性味、饮食宜忌等,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作为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本篇主要论述六经的气血多少,出气出血的治疗所宜,三阴三阳的相为表里,形志苦乐的各种证治等;而其中以血气多少与形志疾病为重点,故名《血气形志》。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宝,珍惜之意。全,即保全之意。本篇内容说明天地之间,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人体能够保命全形,又与天地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医生,应该时刻注意这种气血虚实与天地阴阳的变化关系。由于前人非常重视这种道理,所以篇名《宝命全形论》。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本篇内容有二:一是从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说明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密切关系;一是论望闻问切四诊应结合阴阳四时虚实,来分析病情和诊断疾病。由于讨论了这两个重点,所以篇名叫《八正神明论》。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离合,分离与结合。真邪,真气与邪气。本篇讨论了真气与邪气之离合的具体情况,强调了三部九候诊察方法的重要性,详细地讨论了针刺补泻的宜忌和方法。总的精神,是说明真邪离合于临证上应密切注意,所以篇名《离合真邪论》。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医学中发展成八纲辩证之两纲,提示医家在临证中要以“虚实”为思考的纲领,可见其对于中医学术的重要意义。本篇讨论了“虚实”的概念,及其在各方面的运用,如四时、五脏、经络、气血、脉证、治疗等等,其中贯穿着一个“虚实”精神,涉及的内容却十分广泛,所以篇名《通评虚实论》。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本篇主要阐述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文中首先着重讨论二经的异位、异病,继而讨论脾脏旺于四时,以及脾主四肢,为胃行其津液的道理。因而这两经表里相从,故合论之,以《太阴阳明论》名篇。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本篇阐释阳明经脉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所以篇名《阳明脉解》。

注:本篇题解部分摘自中华书局译注版,作者姚春鹏,有删减。

《黄帝内经·素问》

七、八卷

今晚8点,春满十方读书会第<34>期,与您相约。

相关阅读:

读书 |《黄帝内经·素问》(卷五、六)

读书|《黄帝内经·素问》(卷三、四)

读书|《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

读书|读本预告:《黄帝内经·素问》

加入方式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