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之后不是雍正继位,而是八阿哥继承大统,历史情况会怎样?

指尖交流1070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二帝,享国276年。在这276年中,却有许多至今仍让人津津称道的奇闻异事、宫廷秘史等,其中,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认为,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有“贤王”美誉的八阿哥胤禩(sì)并不比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差太多,如果当年是八阿哥胤禩继承了皇位,那成就或许并不会比四阿哥胤禛差太多。

诚然,作为清朝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确实是非常的引人注目,因为后来在争夺皇帝之位中获胜继承皇位的四阿哥胤禛(zhēn)即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不仅刷新吏治,一改康熙晚年吏治腐败的朝政,而且励精图治,使得康熙晚年入不敷出的财政,经过13年的治理,扭亏为盈,为乾隆攒下了高达6000万两白银,所以很多清朝历史爱好者都觉得,康熙让四阿哥继位是正确的,其他的皇子肯定不如他!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以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比如当年是八阿哥胤禩取代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那清朝未来的走向会不会比雍正年间的走向更好呢?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康熙末年,作为后继之君的新皇帝,四阿哥胤禛到底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其一,党争不断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一王朝,清朝之前就是大明朝。明朝之所以亡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明朝的党争尤为激烈,故史学家认为,明朝亡于党争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清朝作为后继之朝,有没有党争这样的问题呢?

纵观有清一朝,虽没有诸如明末那样规模的党争,但局部或者小规模的党争却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清初多尔衮与豪格、康熙时期的明珠与索额图、乾隆时期的和珅与刘罗锅、阿桂等。这里,我们以康熙末年举例。康熙朝后期,经历过太子两立两废的康熙皇帝,在储君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没有明确表态,所以有资格有能力的皇子们,便开始争先恐后暗中拉拢朝臣,拉帮结派为自己谋利,因此,整个康熙朝出现了9个阿哥为争夺皇帝位而展开的储君争夺战,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太子党、大阿哥党、四阿哥党、八阿哥党以及十四阿哥党。

这些阿哥党与明末党争相比,虽然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但互相之间也是落井下石,诋毁不断,但康熙皇帝作为一个英明睿智的千古一帝,依然可以掌控全局,这是明末皇帝所不能及的,否则,明朝也不会灭亡。

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末年的政令只要是某个党派所起草的,那么还未等发布就会受到其他党派的抵制和反对,哪怕这道政令是正确的也在所不惜。

其二,吏治崩塌

明朝初年,贫农出身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以严刑酷法为手段,大力打压官员的贪污腐败,虽然说这个方法只管用了短短的几十年,但朱元璋的铁腕手段确实是有效果的。康熙年间,因为康熙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宽仁”与“爱民如子”等施政理念,便对百官实行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察制度。

据清史记载,康熙五十年时,有一位南方的大臣上奏说,地方官员为了中饱私囊,竟然滥用“火耗”制度,并且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然而康熙听到后满不在乎地回道,地方官员俸禄微薄,所以适当地收一些“火耗”无可厚非,只要没有激起民变即可。试问,作为皇帝的康熙都是如此这般,那下面的清朝吏治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其三,庸官盛行

小标题中提到的庸官其实是指康熙年间的清官,而之所以说他们是庸官,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叹息!明朝的大清官海瑞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说,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像海瑞那样,那距离“大同”的盛世也就不远了。然而笔者的看法是,如果世间的官员都是海瑞那样,那这个朝代距离灭亡也同样不远了。

康熙晚年大力推行“清官”制度,即选拔官员的升迁不看这个人的政绩,只看他的清廉程度。而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拔方式,导致下面的很多官员都有了“先洁己而奉公”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下面的官员办事从来不看对错,只看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名声。更有甚者,部分官员们为了让百姓对自己有个好风评,竟然自掏腰包让百姓给自己送牌匾,而对于那些不送牌匾不说好话的百姓,则任其自生自灭。

除了上面这三个情况外,后继之君还要面临财政不足,官民对立严重等情况,但因为篇幅原因,所以也就不做过多的叙述。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看如果是八阿哥胤禩继承皇位,那清朝会是什么样子。

八阿哥胤禩在康熙年间被称为八贤王,而之所以有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他与康熙的治世思想一样,即主张宽仁,而且是对上到宰辅下到小吏的清朝所有官员皆是如此。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胤禩如果继位并依然保持这种思想,那还会有后面的康乾盛世吗?如果新皇帝延续康熙宽仁治吏的思想,那么只能助长官场上的不正之风,受苦受难的只能是老百姓。

此外,胤禩之所以能获得百官支持,主要是因为他对百官的利益勾连非常深厚,且承诺以后会弥补他们。因而胤禩一旦上位,必然面临着要对百官兑现自己承诺的窘境,而一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康熙年间的所有问题必然会再次被放大,届时,别说是后来的康乾盛世,就是如何保证朝廷的稳定性和清王朝的统治,也很难说。而胤禛则不同,胤禛继位以前,就有“冷面王”之称,不仅洁身自好,不拉帮结派,而且在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务时,秉公执行,不徇私枉法,因此,雍正的继位与百官支持不大,也就能继位后毫无顾忌地开展各项改革措施,刷新吏治。

最后,关于康熙死后,如果是八阿哥胤禩继承皇位,那清朝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清朝会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或者绝对不如四阿哥胤禛继位来得更好。

其实,八阿哥胤禩的“宽仁”与乾隆晚年很相似,比如,乾隆晚年贪图享乐、宠信和珅这样的大贪官,使得乾隆晚年的朝廷吏治腐败,买官卖官风气盛行。也正是从乾隆晚期开始,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康熙末年的局势太过棘手,才让康熙顾全大局的选择放弃缺乏干练手段的胤禩为储君,转而选择与朝臣“不合”的冷面王胤禛,让胤禛继位,可以刷新康熙晚年吏治的腐败,因为康熙知道,一旦八阿哥胤禩继位,势必会延续康熙的“仁政”保持康熙晚年的局势,那么,清朝未来轻则烽烟四起,重则重蹈明朝的覆辙。

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朝起居注册》《清史编年》等。

注: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