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仅有张良得到了真正的善终,为何?

大象话馆99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张良是谁?提到张良,就要说到汉初三杰。刘邦曾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里面的三人,指的就是张良、韩信、萧何,三人合称汉初三杰。

刘邦能够建立西汉,这三人功不可没。韩信的用兵,萧何的后勤,张良的计谋缺一不可。但是刘邦对于功臣的杀戮,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汉初三杰中也只有张良能功成身退。

张良出身的家室背景非常优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其祖辈是韩国的贵族,且五代都出任韩国的丞相,贵族名士之后。然而在成为天下闻名的谋士前,少年张良还是个热血青年,或者说是个愤青。

作为被秦国第一个歼灭的韩国,少年张良一夜间从贵州世家子弟沦落为无国无家的可怜人。那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一刻他是悲伤、不甘,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张良,带着仅存的一些家底心中开始计划着…..结交刺客,谋划在博浪沙的一次行动,这个平时看着软弱的书生想要热血复国,想要狙击秦始皇。

虽然失败了,但相比起过去刺杀秦始皇的案例来看,张良是聪明的。起码在结果上是张良保全了自己,而秦始皇也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为刘邦制定战略

刘邦是个粗人,但是话粗却理不粗,总是能用最简单的举例说明复杂的问题。

刘邦当初在判定萧何功劳第一时就曾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用猎狗比作作战将领,而萧何比作是猎人,以此说明萧何的重要性,故而说刘邦是看重影响力而非功劳本身的人物。

就像是张良,张良虽然在刘邦的整个过程中以谋主身份存在,但每一次张良的建议都具备了时代意义,也就是为刘邦制定了战略。

在刘邦入关的过程之中,刘邦两次急切想要迅速入主关中,只有张良在旁劝说,并且主张外交方式拿下城池,这也是兵法中的“全国为上”概念,上兵伐交而不是破国。要把即将拿下的城池当成自己的财产,才能避免损失。

对待宛城张良曾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张良一席话浇灭了刘邦的急切,让刘邦知道了后方稳固的作用,拿下了宛城才能立足根本,之后才不用担心秦军的后路包抄。

而在拿宛城时所用的方法也是利用外交方式,攻心之术兵不血刃拿下了宛城。这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是南阳的闻风而降。

所以张良之计并不是高明在计谋本身,而是能用最小代价赚得最大利益,保全了刘邦的实力又减少了损失。之后张良鸿门宴上解救刘邦,再到后来劝说刘邦入蜀都是贯彻这一概念,保全实力才有机会。

假如说萧何是猎人的话,那么张良则是地图,如果猎人打猎都没有方向,不能找到猎物的踪迹,再厉害的猎人也不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私交之

张良不但是刘邦的谋士,更是刘邦难得的知心好友,二者之间互相珍惜,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两人最早的相遇就曾有过交代“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张良倾诉自身的才能,唯有刘邦能理解,其他人都是人云亦云一知半解,这何尝不是心意相通的表现?

同时张良于刘邦来说有着救命之恩,在鸿门宴之前项伯连夜告知张良逃走,张良的举动是“乃具以语沛公”;不但是全盘脱出,而且还为刘邦出谋划策。在第二天鸿门宴开始的时候刘邦也是在张良的指点下应答,并且借着尿遁逃走。

除此之外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是值得肯定的,在天下分封的时候,张良和刘邦依依不舍,“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

在确定了汉中之后,张良一路相送,直到襃中才选择回去。而且在这之前刘邦送了很多金银财宝给张良,张良悉数都送给了项伯,换来了汉中这一块地方。可见两人之间的友谊已经跨越了君臣。

尤其是在后来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曾经提议给张良分封齐国三万户,但是张良却并没有同意,反而是选择了当初和刘邦相遇的留地,所以张良在史记之中又被称之为是留侯。

不受封,不恋权,以身体羸弱为由,进入关中便闭关不出,并且不再参与朝堂大事,慢慢淡出权利中心。

以黄老之术为引,追寻虚无缥缈的神仙道,借此来脱离世俗,打消刘邦的防范之心。这就是张良的计策。

这样一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顶级谋士,还不贪财,不恋权,没威胁。

有事解决不了拉过来问问,没事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完全就是私人谋士,还不用担心野心的那种。

如果你是皇帝,有这样一位军师在身边,你会杀掉吗?

估计没人会动手,这也是张良功劳如此之大,还能全身而退的原因。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任克说),如图文涉及侵权,请联系(2864374290@qq.com)处理。(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公众号系转载发布)。

dxhg2020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