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法丨略说密宗祖师

略说密宗祖师
文/田大安

《大智度论》卷四有云:“佛法有两种:一秘密,二显示。显示中,佛、辟支佛①、阿罗汉,皆是福田,烦恼尽无余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断尽,具六神通,利益众生。”由此可知,佛教从大类上可分为显宗与密宗。
公元六世纪以后,印度佛教进入大乘晚期,当年被释迦摩尼认定为旁门左道的真言密咒也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但印度南传以巴利文所写的密咒、仪轨,在学界被称为“杂密”。到了七世纪以后,密教逐渐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宗经,使得密宗被称为“纯密”。纯密分为胎藏部和金刚顶部两大系统。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胎藏界法而得名。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金刚界法而得名。

密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把早期的密咒称为“杂密”,把由开元三大士②所传的密教称为“纯密”。这三大士传教的时期处于唐代,因此,被后世称为“唐密”,因此密教又流传于汉地,因此又被称为“汉密”。

开元三大士像
公元七世纪后,由莲花生传入西藏的密教,被称为“藏密”或“西密”,云南大理一带所传的密教称为“滇密”。九世纪日本僧人空海在唐朝习得密宗后,回日本建立的密宗,称为“台密”;而与空海同时代的日本僧人最澄、圆仁在中国学成归国后,于日本所传的密教称为“东密”。

密宗与显宗的最大区别,在于“即身成佛”的观念。其他宗派都讲求通过修持,以达到来世的福报,而密宗则认为,只要你修密法,得到真传,便可在今世成佛。
初祖善无畏
善无畏是中国密宗的创始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

善无畏画像
赞宁在《大宋高僧传》中说:“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可见,善无畏出身显赫,与释迦摩尼有着亲戚关系。《高僧传》中还说,善无畏长相非同一般,他父亲希望他能成材,十岁时就让他带兵打战,十三岁就继承了王位。由于过早崭露头角,遭受世人和兄弟们的嫉妒,为此,开始了内部混战。最终,善无畏取得了胜利。
取得胜利后,他本可遵照军法大义灭亲杀死自己的兄弟,但善无畏不忍心这么做,他含泪对母亲和群臣说,不应该再有杀戮了。他决意把王位让给了哥哥,而自己则选择出家。出家时,母亲感乎其仁厚将传国宝珠送给了他。善无畏几经周折来到了那烂陀寺,把传国宝珠镶嵌在那烂陀寺里佛像的额头上。

带有大胡子的善无畏像
那时,那烂陀寺有一位最有名的高僧达摩掬多。据说,达摩掬多年龄超过了八百岁,而形貌如四十岁。唐玄奘在那烂陀寺时也见到了达摩掬多。《宋高僧传》中说达摩掬多“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善无畏拜达摩掬多为师,学得密法。学成之后,达摩掬多对善无畏说:“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
震旦即中国,善无畏听从了老师达摩掬多的指导,前往中国弘法。他在来中国的路上,遭遇很多危险,他用骆驼驮着经书,在西洲过河时,竟然掉进了龙宫,他无畏龙王淫威而进行布法,感动了龙王,离开龙宫上岸时,经书竟然浸水后没有任何损伤。
善无畏演绎了一段跟唐玄奘相似的历程,一个东行,一个西行。据说,善无畏来中土前,唐玄宗得到了神谕:“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玄宗将梦到的僧人形象画在宫殿的内墙上,善无畏到时,两者形象相符。唐玄宗高兴异常,于是为善无畏安排道场。

龙门广化寺
随后,善无畏在长安一面翻译佛经,一面宣扬密宗的教法。某年,长安大旱,玄宗派高力士去请善无畏祈雨。善无畏说,天旱乃天数,人为降雨恐有损其它。但皇帝一定要他施法,善无畏无奈,只好用咒语唤来龙王,降了一场雨。
善无畏在中国弘法十六年后,曾提出回国的想法,但皇帝不乐意,劝慰他继续留下来。又三年后,至开元二十三年,善无畏圆寂了,寿九十九岁。善无畏的去世令皇帝颇感悲伤,赐予善无畏很高的荣誉。据赞宁《大宋高僧传》所载,善无畏圆寂后,并未荼毖,而是全身入塔,葬于龙门西山的广化寺。乃至“累世旱涝,皆就祈请,徵验随生,且多檀施。”善无畏肉身不坏,后世“开塔祈雨”,极为灵验,一直延续到宋太祖开宝八年。

胎藏界曼荼罗
《中国佛教通史》说:“善无畏是中国密教的奠基者”,其所传教法“以大乘中观为基础,以真言密教为中心,兼持持明诸法,禅修为余。善无畏代表真言密教一派,所传的教法是《大日经》及其胎葬密法,但同时也传持《苏悉地》③等晚期持明诸法,甚至以持明密法来补充和完善真言胎藏密法”。
二祖金刚智
金刚智是中国密宗“开元三大士”的第二,梵名跋日罗菩提,跋日罗意为金刚,菩提有智慧的含义。《宋高僧传》中说:“智生数岁,日诵万言,目览心传,终身无忘。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楗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殖之力也。”

金刚智画像
金刚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人,本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的第三子,也是到那烂陀寺去学佛法,而后到西印度留学四年。三十一岁时,到南天竺跟龙智阿阇梨学习密教,共计七年。金刚智跟善无畏一样拥有呼风唤雨之能,他在南天竺住了三年以后,决定到中国弘法,他先是去了锡兰,停留了一个月,而后乘船前往中国。
据说,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同行的船队都被风浪冲撞得体无完肤,仅有金刚智乘坐的那艘完好。金刚智到达广州之前,广东节度使派遣了几百艘小船三千人的队伍出海迎接,可见场面之壮观。金刚智于唐开元八年,在长安见到了唐玄宗。而于四年之前,善无畏已经到达长安。金刚智和善无畏见面后,共同在中国传播密宗的观念。另有一说法是,金刚智在见到善无畏时,善无畏正在传授大毗卢遮那教法,金刚智赞叹道:“此法甚深,难逢难遇。昔于南天竺国,闻有大毗卢遮那教法,遂游五天访求,都无解者,今至大唐,昔遇此教。”于是,向善无畏求教。为此,金刚智成为中国密宗的二祖。
金刚智经常跟随大唐皇帝往返于洛阳和长安之间,他一面翻译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一面传授灌顶之密法。每住一个寺院,都要建金刚界大曼陀罗灌顶道场,为四众④灌顶。

安国寺造像
金刚智对唐密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翻译了《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简称《金刚顶经》。据传,该经梵文原本达十万颂,金刚智所译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被称为“略本”,但与《大日经》《苏悉地经》合称为密宗的三大经典。《金刚顶经》从名称上就可显出法力,“金刚”指的是如来法神坚固不坏、无始无终,也表示如来智慧无坚不摧;而“顶”字,即“最盛”之意,由此表明《金刚顶经》是佛教一切经中的最为尊贵者。
《宋高僧传》中这样评价金刚智:“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经论戒律秘咒余书,随问破陈,如钟虚受。”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向唐玄宗提出想回国,玄宗应允,不曾想,从长安走到洛阳,竟然于洛阳广福寺因病而示寂。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葬于龙门。

龙门广化寺
金刚智传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人。金刚智经由海路,善无畏经由陆路,分别携带了“金刚部”和“胎藏部”二经的灌顶传授密法来到中国。因此,同为开中国两部密法的始祖,并奠定了中国密宗的基础。
三祖不空
赞宁《宋高僧传》中说:“释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不空的全名应该是不空金刚,而不空仅是一种方便的叫法,不空是印度婆罗门族人,是印度四大种姓中的最高贵者。

不空金刚画像
不空十五岁时拜金刚智为师。当时,金刚智给他看了一些佛经,他很快就学会了。于是,金刚智把他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中,经过掷花仪式,金刚智知道不空能够广泛弘扬密宗之法。自此,金刚智就教给不空很多佛经,并让不空一起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但一段时间后,不空想学习《新瑜伽五部三密法》,但金刚智没有传授于他。于是,他就想回印度学习这种密法。此时,金刚智梦到长安城寺庙内的佛菩萨像都东行,梦醒以后,金刚智知道不空是真正有根器的传法之人,便将《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悉数传给了不空。从此,不空成为密宗中的大师级人物,并逐渐成为中国的密教领袖。

西安大兴善寺
金刚智圆寂后,不空尊师父金刚智遗命本欲回印度等地求法,但大唐朝廷下达了让不空以唐使者的名义呈国书予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旨令,于是,不空带着弟子经广州、诃陵等地到了师子国,并受到隆重接待。师子国国王将他迎入王宫,并亲自为他沐浴。不空和他的弟子含光等人,共同拜普贤阿阇梨为师。普贤是密宗大师级的人物。
五年后,不空又带着大量经书回到长安,并给玄宗皇帝举行了灌顶仪式。在密宗仪式中,最重要的有两项:曼荼罗和灌顶。不空曾说:“曼荼罗灌顶坛者,万行之宗,密证之先,将涉觉路,何莫由斯!”而灌顶是古代天竺国国王继承王位时的一种仪式。

重修的大兴善寺
不空在弘法过程中,与朝廷关系甚密,无论是玄宗、肃宗还是代宗,均对他崇敬有加,他也成为朝廷咨政的对象,朝廷对他也给予极大资助,比如在大兴善寺建立密宗密宗道场,并在朝廷的协助下,把之前高僧们从西天带回而尚未译出的佛教搜罗到大兴善寺,他还在五台山修建了华丽的金阁寺。
不空圆寂时,代宗停朝三天,以示哀悼,谥号“大辩广正智三藏”。肉身荼毖后,得舍利数百粒。

四祖一行
在中国的科技史上,僧一行赫赫有名。他发明了水运浑天仪,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在唐朝,他还搞了全国的土地测量,修订了当时的历法——《大衍历》。一行还发明了二次不等距插值法,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行星的位置。可见,他是一位知识全面的科学家。

僧一行画像
一行,俗名张遂,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乃唐代开国功臣郯国公张公瑾的孙辈。张遂幼时喜欢阅读儒家经史,后来,喜欢上阴阳五行之学,仔细研究了杨雄的《太玄经》,甚至还写了研究专著。名声传到武三思的那里。武三思想结识他,武家那时势力很大,但张遂觉得与他有牵连不会有善果,但又不好拒绝。于是,逃入山中,不曾想遇到了普寂禅师,就跟着普寂出家了。
一行跟着普寂出家后,有一次,一位学富五车名叫卢鸿的隐士,为一场法会写了一篇开场白。卢鸿卖弄学识,在发言稿中用了许多古字和冷僻之典。开会前,卢鸿将文章放在供案上,提出让普寂把将要发言的人找来,以便自己可以指导一番。于是,普寂将弟子一行叫了过来。一行走到案前将文稿浏览一遍,微微一笑,又把文稿放在原处。一行的举措让卢鸿感到不悦,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轻佻了。等到众僧齐聚,一行走上台,竟然一字不落地将文稿背诵出来。这让卢鸿大为惊讶。于是,卢鸿对普寂说:“你这个弟子太厉害了,你是教不了他了,应该让他去游学吧。”
后来,一行遍访名山,并来到了天台山的国清寺。一行看到一个院落,里面有许多古松,还有潺潺的流水声。一行站在门外,听到里面一个僧人跟其他的人说,今天会有一个弟子从远方来跟我学习算法。我估计此人已经到门口了。于是,一行推门而入,向僧人施礼,请求他教授自己天文历法的有关知识。

正因当时施行的历法不准,玄宗听闻一行善于天文推算。于是,将一行请到京城长安。一行修订了《大衍历》后,深获玄宗敬佩,于是,强行把他弄入宫中。当时,善无畏已经来到长安一年了,这让一行得以与善无畏相遇,并拜善无畏为师,跟随他学习胎藏部密法和持明密法。三年后,金刚智也来到长安,一行又拜金刚智为师,跟他学习金刚界密法。就这样,一行将两大密法均学到手,让他能够成为密宗的又一代宗师。
赖永海在《中国佛教通史》中这样评价:“一行在解释善无畏的观点时,采用了许多天台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将印度密法与中国佛教元素对接的做法,也是印度密法进一步本土化的做法。基于此,一行在唐代密宗的建立方面,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一行在《大日经疏》中阐述了许多密教的观念,他把一个人解释成完整的胎藏曼荼罗。他说:“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这可谓是对“众生皆有佛性”的一种解释。他还把密教与大乘教在教理上作了比较,认为大乘教“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意思是大乘教法,对修道之人能否成佛却不确定,即使经历无数劫最终成佛,周期也太过漫长。所以,一行认为,仅有密教可以“不动生死而成涅槃”。

显教与密教的受众其实是不同的,针对的是不同根基的众生,显教的教义是公开的、浅显的,而密教的教义则是大日如来所说的内心证悟,是秘密的、深奥的。比较来说,显教可以通过学习佛教经典和师父讲学来获得,而密教只能靠师父传授,才能取得真正的佛法。
注释:
①辟支佛:(梵巴利语:Pacceka-buddha),佛教术语,其梵语音译为钵剌翳迦佛陀,俗语音译为辟支迦佛陀,或简称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译为独觉。其是因过去世因缘,生在无佛之世,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独自以因缘观智慧悟道,进而修行直至证阿罗汉果但不教导世人之人。
②开元三大士: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印度僧人善无畏、不空和金刚智,他们来到中国传教,并创立中国佛教密宗,经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称这三位僧人为“开元三大士”。《三国佛教略史》曰:“八年(唐玄宗开元八年)金刚智三藏率不空三藏至京师,敕居于慈恩寺。智传龙树之密教,所至筑坛度人,时称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开元三大士。”
③苏悉地:(梵susiddhi),意译作妙成就,密教主张依诵持真言等,得以完成究极、殊胜之妙果。依苏悉地羯罗经所修之法,称为苏悉地法;依此经所修之灌顶,则称苏悉地灌顶。一般以金刚、胎藏两部为二,苏悉地法则以两部不二为旨趣之最深秘法。
④四众:佛教中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异部宗轮论》: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佛教徒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