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患博弈出民族精神

中国封面684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1月14日
习近平同志关于黄河重要讲话之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一个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高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文化建设高潮中,黄河精神鲜有提及,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之下,弘扬黄河精神更加必要,更为迫切。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黄河水患博弈出民族精神

文|刘占锋

习近平同志关于黄河重要讲话之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一个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高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文化建设高潮中,黄河精神鲜有提及,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之下,弘扬黄河精神更加必要,更为迫切。

黄河精神产生于人类与黄河水患长期搏弈之中

黄河是一条内涵极为丰富的河流,其历史渊源之深远、文化影响之广博,既非其他江河所能比拟,亦非现有河道及沿岸城市所能概括。弘扬黄河精神,就必须从其深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人类同其长期博弈的斗争中来把握与思考,这样才能避免浅表化、片面性。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小憩

据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网》记载:“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从此到距今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时期,“由于洪水泥沙增加和海平面升高,河水排泄受阻,因而造成远古洪荒时代,留下大禹治水的传说”。《尚书·尧典》云“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也称“洪水”为“九河”。“洪水”、“九河”均指黄河下游荥阳“桃花峪”东部之水。可见,人类在同黄水的博弈中,不仅孕育了厚重的黄河文化,更是生成了其特有的黄河精神。

黄河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鲜明特征决定了,它只能产生于人类与黄河水患长期搏弈的斗争之中。黄河水患主要发生于上古以来易淤、易决、易徙下游地区,客观上在其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之初,河南郑州之荥阳桃花峪往下扇面展开的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都是其冲击之地,即黄河精神发祥地和承载地。现在,这片广袤的冲积扇平原,相当大一部分已经不属于黄河流域,北部一部分成了海河流域,南部一部分则成了淮河流域。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与其他地区一道仍然是黄河精神的发祥地、承载地的客观事实。

与其他文明发祥地不同,黄河精神发祥地的冲积扇属性决定着其遗迹多被冲毁或深埋地下。鉴于国家财力所限,要全面发掘几乎是不可能的。对黄河精神遗存的抢救、保护的重点只能放在文献所载的深受黄河水患冲击的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正是黄河精神的主要发祥地、承载地。

这个区域大体在郑州荥阳桃花峪以下、以开封为轴心向东、东北、东南辐射、四五百公里为半径的区域,主要包括现河南省开封、商丘全境和周口、新乡、濮阳大部及山东、安徽、江苏一部分区域。河南开封处于黄河这个冲积扇的扇轴部位,黄水泛滥必首当其冲。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东坝头附近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现行河道。

黄河精神正是在这种惨烈的搏斗中形成的。开封这个“轴心”地下六重城池相叠加说明,开封城至少被毁灭六次以上,且每次都是淤没数米之深。这既有黄水肆虐的遗迹,也是剥削阶级政权不顾人民死活、扒堤放水,导致数十万百姓遭受灭顶之灾、古城数度淤没数米于地下的铁证。为纪念大禹及后世治水名人的治水功德,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官方设立的禹王台和水德祠、“功存河洛”御碑,还可以看到开封人民纪念于谦、林则徐治黄功绩的于公堤、林公堤。一条短短的刷绒街,就汇聚着原河南省图书馆、二曾祠、河督府、中国甲骨文研究第一个甲骨收集、研究点。由此,河南大学走出了一批著名甲骨文研究学者,如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董作宾、甲骨学殷商史大家朱芳圃、中国考古学泰斗石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考古学研究的第一人尹达等等。

直到新中国成立,这里又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使黄河变害为利的新纪元。这里不仅留下了新中国领袖根治黄河、造福人民坚定意志,两任总书记、国家主席亲临考察、指导的拳拳爱民之心,也有周总理在红洋楼粉碎国民党在黄河归故问题上企图淹没解放区阴谋的大智大勇。开封市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也是全国29座与大江大河有密切关系的城市之一。黄河沿线为开封、兰州、济南三市,险情主要在开封、济南,开封为最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黄河宁,天下平。”实则是开封宁,黄河宁,天下宁。离开这片土地,无以谈黄河精神。

黄河人的血性为黄河精神赋予了强大的人格力量

这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无数历史文化名人。这些人物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精神高度。

最早名震华夏的是战国时期的信陵君。这是司马迁极为推崇的理想人物,被后人称为“侠中之侠”。他贵为魏国公子,但“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无论大梁看门人侯赢、市井屠户朱亥,还是赵国的“博徒卖浆者”毛公、薛公,他都能谦恭礼敬,不耻下交。尤其是他与朱亥、侯嬴“窃符救赵”的义举,更是千古流芳。遍览天下人和事的司马迁也不由得感叹:“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史记•太史公自序》)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三人同游汴州,共饮吹台,写下著名的《侠客行》,以抒发对大梁往事的感慨,寄托对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的追思和敬仰:

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三杯吐然喏,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汉至宋时,这里更是英雄辈出,皆为人杰。既有认理不认人、面对皇权誓死不低头的强项令董宣,又有为社稷百姓不惜押上全家百余口性命以证人无辜的“三槐堂”;有两次保举包拯、敢于犯颜直谏的北宋重臣王拱辰,又有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特别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东京保卫战开封军民的视死如归;在皇帝已成人质、强敌围困京师、投降声浪甚嚣尘上的危局之下,挺身而出,亲自督战、终于取得胜利的北京保卫战的于谦;面对敌军屠城威胁,坚守“扬州十日”的史可法,哪个不是令天地动容的人物!

宋之后为天下士子视为人生最高境界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开封人张载之口;弱女子李清照能够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其中亦饱含其太姥爷王拱辰家风之滋养。

黄河人崇尚高义演绎出厚德载物的国际绝唱

千百年来,开封人浸染在中原文化之中,一直民风古朴,任侠好义,无论大的政治态势、经济竞争,或是小的生活圈子,朋友交际,豫东人都表现出自己独立的、鲜明的、完整的个性。这里民间有一个口头的词汇,叫“人物”。你可以一辈子一无所成,但你绝不能没有朋友。这“人物”不“人物”,就是概括评价一个人在朋友圈里忠信度如何的标准。如果有谁被大家认为不“人物”,那他在这个朋友圈子里就绝无立足之地。虽说这是指朋友之交,但黄河人重情义的性格可见一斑。

黄河人热情直爽,爱管闲事,见人有难,总要援之以手,路见不平,不会置若罔闻。侠骨铮铮、豪爽淳朴的黄河人最见不得别人有难。一旦有人家遭遇不测,平时的龃龉、摩擦,甚至有可能导致动刀子的冲突,也能倏间化为乌有,古道热肠、热情友善轻而易举地融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坚冰。

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凡是外方的人到了开封,如果遇人欺负,开封人必定群起救助。有时若是因与人争斗被军巡勒索,马上就会有人挺身而出劝救,不惜请人吃酒,摆平此事,甚至不怕冲撞军队和官府。如果外地人在开封暂住,缺少用物,左邻右舍也都争相借给,好茶好饭招待,还会告知路怎么走,买卖东西到哪里去。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平时有事互相照应。遇有婚丧嫁娶,亲朋邻里都会去祝贺或慰问。无论是谁,只要到一家酒店打过两三次酒,店家就敢把价值三五百两白银的银制酒具借给客人。即使是穷苦人家买酒,店家也敢用价值百两白银的银器供送,借给的酒具可以到次日再取。

北宋徽宗年间,一批来自波斯的犹太人从天山南路入境,先是经商,后定居下来。徽宗诏其“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允许犹太人在中国自由居住、迁徙、就业、就学、参加科举考试、参与土地买卖,既可以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也可以与汉族通婚。不仅如此,徽宗还赐予他们十七个汉人姓氏,极大地帮助这些犹太人融入中国社会。北宋对犹太人的友好态度,与其他国家对犹太人残酷迫害形成鲜明对照。对此,犹太人一直铭刻于心。1992年以色列总统访华,还专门提出到开封访问。真可谓黄河精神厚德载物的国际绝唱。

人民治黄为黄河精神开辟新纪元

为了让黄河变害为利是历代先贤的梦想。早在明清时期,于谦、林则徐都曾在开封治理过黄河,目的是防范溃堤决口。直到民国时期,1928年10月,冯玉祥在这里颁布命令,才开创民国时期黄河下游利用黄河灌溉农田之先河,而这次“开创之举”也不过投入4部引擎、8台吸水机而已。1929年,国民党元老张钫在这里创建治黄为主的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门学校。1933年国民政府改变黄河下游分省而治的体制,在这里设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治河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然而,1938年蒋介石为阻滞日寇进攻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事件让人民对反动政权治黄彻底失去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之时,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出巡就是利用中央批准的休息时间到开封视察黄河,在这里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正是这次视察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实现大规模治理的新纪元。新华社长篇通讯《人民治黄功在禹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给予高度评价。

这次视察,当地一位农民问道:“盐碱地能治吗?”毛主席肯定地说“能治。”这是人民领袖对农民的世纪承诺。随后,1957年,开封郊区水稻乡修建黑岗口引黄涵闸,设计流量50m3/s。1958年,兰考三义寨修建了提灌站,设计流量达到141m3/s。他们不仅要用黄河水灌溉农田,更重要的是要引黄河水把历史上黄河泛滥造成的盐碱地淤灌成良田。1958年8月7日,毛主席第二次来开封视察黄河。毛主席听了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程约俊利用黄河水淤灌农田的汇报后十分高兴。他仔细地看了兰考淤灌水利建设规划蓝图,说:“你们县这个规划实现了,就和江南兰溪县一样了。”

遗憾的是,兰考县委的这个规划后因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五风”错误被搁置。1962年12月,焦裕禄来到兰考,开始了根治“三害”的斗争。可惜他英年早逝,充满兰考人民智慧、得到毛主席肯定的引黄灌淤工程,直到1967年才由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重新部署。

这是一位充满传奇、有着黄河人特质的人物。他是兰考县第一任县长,在反“右”、反“五风”和“文革”中三次被迫害,三次均被周总理解救。但为落实毛主席的嘱托,他矢志不移,带领兰考人民经过10年艰苦奋斗,终将全县26.8万亩盐碱地中的26.3亩全部淤为高品质良田。在淤灌最后5000亩盐碱地时又被治罪,入狱13年。张钦礼主持的引黄灌淤不仅根除了“三害”,而且把这一经验推向了整个豫东地区,实现了黄河下游从根本上变害为利的历史性转变。他在生命终结之际,仍然在念叨剩余的5000亩什么时间能够改造好?他心里装着人民治黄事业,人民给了他至高的哀荣:兰考10万百姓迎灵,每年清明和忌日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民众扫墓祭奠,并自发为其立碑100多座。杨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全村人民在为他树的墓碑上铭刻了这段历史。

作者:刘占锋

主编:黎斐   执行主编:陈亮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 转载请注明 黄河水患博弈出民族精神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291.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