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视频讲记第43集)在十法界里找不到见精的来龙去脉,可是它又灵明不昧、真实存在!

每日一缘1250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空和见,大家想一想,有没有界限可分啊?没有。你能不能讲它是不同啊?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明和暗是生灭之法,有明无暗,有暗无明;而我们这个见性是不生灭之法。随明现明,随暗现暗,怎说不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这个是不是又在加码子了?你再给我细细地审查,微细地审查,详细地审查,审查审查再审查,是不是?因为从前面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以到了最后地、水、火、风、空、见、识,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而且快到尾声,这是关键的时候。佛讲《法华经》《楞严经》的特点就是把我们的心由粗引导到细,再细,再细,再微微细。我们要随文入观,不要打妄想,集中精力,好好往细处观照。

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这里是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从这个范畴里再来想一想,我们这个能见的见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是见精,因何所出?其实谁也不能出。见觉空顽:能见的见是我们的觉知、灵知,见有觉,是灵知。空顽,虚空及万类色法皆是个顽钝之体,它没有灵知。非和非合:不能将它们和合在一起。和也谈不上,合也谈不上,也谈不上谁生谁,也谈不上两个人合起来能生出见精,这是破和合破因缘之说。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根据上面种种的情况,在十法界里找不到见精的来龙去脉,可是它又灵明不昧,真实存在。所以这里反问,「不应见精,无从自出」。难道这个见精从天上掉下来的?既然在十法界里找不到它的来龙去脉,那我能见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法尔如是啊?从本以来就有。所以它会不会消灭啊?是不是当下就是不生不灭?正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见,所以找不到见。还是那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祖师大德讲啊,天天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下面一段,佛就感慨万分。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这里「若」解释为如此,就是这样啊,就是这回事。「见闻知」在这里是见、闻、觉、知、触、尝,以三代六。这里的「见」是讲六根之见性。性圆周遍:就它的本性而言,圆融圆满圆通一切的万法。没有哪一见不是见,没有哪一法不是见。能见是不是就能听?能听是不是能尝?能尝是不是能触?能触就是能想。所以「性圆周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为能看、能听、能尝,随缘显现为色尘、声尘、味尘。能与所当下是不是一个念呐?再次观照,大光明中谁非谁,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

本不动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既然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它有没有变到心外去啊?它动了没有?摇了没有?变来变去都是自己。虽然见性「本不动摇」,在相上是不是动摇了?所以这个「本不动摇」是不动而至,而至就是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是真心本来面目的随缘妙用。

比如,眼睛能见与耳朵能听,是不是一个能啊?眼睛能见灯光的时候,耳朵那个能听动了没有?是不是还是它?它没有动啊。能见的见当下由我们的真心变现出来,所见的见也是由真心变现出来。它动了没有?摇了没有啊?都是自己。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面从空第五大开始,就把前面的四大会相归性为如来藏性,这里的六大、后面的七大,就不失时机地重复巩固这个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讲空、讲见、讲识这三项圆融周遍容易理解,而前四大不容易理解。空本来就是空;见和识属于我们的灵知性,讲它周遍也很简单;地水火风属于顽钝之体、障碍之体,你讲它圆融周遍不容易理解。所以从空见识这三大讲它圆融的时候,一定把前面的地水火风一起圆融进来。一个显示出有情与无情是一体,灵知与无知是一体;同时显现出无碍与障碍是一个本体。

我们由此理解佛的良苦用心。这种说法属于跳跃式的思维,它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那种凡夫的心态,改变那种世间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常讲,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不仅老天爷吃惊,连阿罗汉、辟支佛,连通教、藏教、别教菩萨都要大吃一惊。啊,读《法华经》《楞严经》,一念就能成佛啊!风起云涌是不是讲圆融周遍呐?把什么东西都讲到了,把我们说得心潮澎湃。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就知道,你有多么地伟大;你就知道,你该怎样庆幸一生之中、一年之中乃至一念之中,你不是成为人上人,而是成为天上天、王中王、菩萨中的菩萨。这可是佛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金口玉言。受持《法华经》者,是菩萨中的菩萨,是菩萨之王。佛讲归佛讲,我们却能确确实实地证到这种法喜。如果我们证不到的话,佛讲的可能你也不敢相信。

那么,这段经文已经解释多次,不再重复。性真圆融、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这几句我们都要当成口头禅,而且要常加观照,养悟。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这是对阿难讲,实际上是不是对迷惑颠倒中的一切人讲啊?所谓「沉沦」,就是迷惑颠倒,违背了自性本明,陷入妄想分别;以致于沦落于六道轮回,苦报无尽。不悟汝之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还有尝与嗅等等,就是六根那种见性。本如来藏:也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前面呢,其实已经讲了。为同为异?非同非异?同样一段经,佛再次提起,是不是显得非常重要啊?脑子里再过一下,量变也会引起质变。看这段经文,为生为灭:如果讲这个六根能够见闻觉知之性是生的话,可是查无生处;如果讲它是灭的话,它灵明不昧,我自己就是能见能知。讲了生灭以后,再说不生不灭。你如果讲它不生的话,它能随着明暗色空当下现前;要讲它不灭的话,它离尘无体,离开了明暗虚空,能见的见能不能显出来?不能。

为同为异?为非同异?你讲它同的话,这六根之性在用中不能互相代替啊。眼睛能看就不能听,耳朵能听就不能吃饭,所以不能讲它是同,它用中相异。讲它不同的话,我们这六根之性是不是都是灵知啊?能看能听能说,就是同一个东西在显现而已。所以不能讲它同,也不能讲它不同。如果讲它是「异」的话,比如说眼睛看到老朋友走过来,不用他开口,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声音。所以这个时候眼睛是不是起到耳朵的作用了?因为你已经听到过了,眼睛同时是不是又起了脑袋的作用(回忆)?所以叫作「性中相知」。那能不能讲它是不异呢?也不能,就像那个前面用一样的,它各有能所。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如果按照前面的格式,这里应该是「性见真空,性空真见」。性见真空:见分的本性就是真空,就是本来面目。性空真见:真空之性就是我们的见分、见精。

所以在这个时候把它颠倒了?本来见性是不是带妄啊?带妄在这里一下变成真的了,一真一切真。如果用圆教来解释的话,那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真空,也不是见分;它可以随缘显现为真空,随缘显现为见分。

清净本然:见分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说什么妄想妄见都是方便说,是非好坏都是我们这一念心,这是圆教的清净。当我们知道了妄想妄见的时候,那妄想妄见当下是不是就是真见?本然,本来就是这样。没有本,没有末;末也是本,本也是末。我们现在六道里轮回,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坏事就变成了鬼,变成了畜生;在我们没有做坏事之前,有没有鬼有没有畜生啊?(有)。这叫「本然」,这东西本来就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随缘来显现为人,显现为鬼。到了第七层天以上的人,不需要父缘母缘,可以自己变自己;那么解脱的佛菩萨,就更加随心所欲。

周遍法界:说是不能周遍法界,那是因为各自的我执障碍。我们的本能是周遍法界,这个法界没有哪一样不是我的知见。即使我现在还没有看到的,它也是我的知见,要深信不疑。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简单说,就是「随心应量」。「循业发现」就是应所知量。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因缘自然都是戏论法。能看能尝这个能是不生灭之法,它是随这个缘来显现。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两者和合而生。能尝也好,所尝也好;能看也好,所看也好,都是我们一个念在玩游戏。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经文是第七大,把识性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识性」是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笼统归纳。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六识离尘无体,它是随着六根对六尘而随缘显现。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这是佛指着阿难面对大众,挨个看一下。但如镜中,无别分析:佛打了个比喻,眼见像镜子一样。镜子面前现人现华,镜子有没有分别啊?没有分别。我们眼睛看一切东西的时候没有分别,这种没有分别也叫分别,是什么分别呢?无念分别。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这里的「识」已经变成了眼识,「标指」已经变成了分别,这种分别叫一念分别,这个分别与现相又不一样了。注意,这个见与识就这么一点微细的区别。如果没有见的那种无念分别,会不会有眼识的这种一念分别啊?不会。当眼睛一念分别以后——这是舍利弗,这个时候已经变成意识分别,不是眼识分别。注意,「次第标指」,是俱生意识的一念分别。前面的「无别分析」是见性的无念分别,把这三种分别要区别清楚。

此识了知:包含六种意识心。如果眼识不能了知的话,意识心能不能了知啊?意识心的种种分别都是由五种俱生意识而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所以把这个识性会相归性,这会了几个相啊?见相、尘相、虚空相,无因是不是也是相呐?那会相,从相上找不出来龙去脉,是不是当下就是性啊?

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首先破意识生于见性,也就是意识生于第七识意根。如无明暗,及与色空:注意,佛在前面讲了明暗色空,并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还讲二处虚妄、三处都无啊,这里做一个复习。那么,外界外尘又没有明、暗、色、空,而我们见性中又没有的懂得明、暗、色、空这四种个别性,所以不要说它不能产生,就是能产生有什么用啊?它的用处就是来分别这个外尘中的明、暗、色、空。所以不仅不能产生,而且产生了也没有用。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这段经文否定意识生于明、暗、色、空这个外尘。既然生于明、暗、色、空外尘,也就是我们自己能见的见中就没有明、暗、色、空这种个别性,它没有这个见,没有这种分别能力。明暗不瞩:因为即使外面有明、暗、色、空,但是我能见的见我看不到,有是不是等于无啊?所以「即无色空,彼相尚无」,我眼睛里没有眼识,也没有色空明暗;虽然外面有,你再有,我眼睛不能看,所以「识从何发」呀?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我们虽然讲眼识,同时要联系到鼻识、耳识、舌识、身识等等。这段经文是第三破,否定眼识生于虚空。如果生于虚空的话,与明暗等相有没有关系啊?与能见的能有没有关系?都没有关系。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既然虚空能生,那与明暗没有关系,与能见也没有关系了。那会造成什么局面呢?非见无辨:没有能见,就没有这种直觉的一念的分别。其实到这里就可以打句号。没有区别,那还有没有眼识啊?没有了。自不能知,明暗色空:没有能见,自然不能辨别明相暗相;那你能不能辨别空相?能不能辨别各种物相?色空表有形有相的万物和虚空,明暗仅仅是表光明和黑暗。如果一样不能知的话,你所有都不能知。

非相灭缘:非相,就是没有外尘诸相;灭缘,就是没有我们能见的这种能缘。就是没有能缘、没有所缘。我们知道,眼识、耳识、鼻识等六识叫所缘缘,也叫增上缘。若没有能缘,没有所缘,能不能有所缘缘呐?所以「见闻觉知」,这是所缘缘,「无处安立」啊。能所都没有,我这个所缘缘怎么能存在?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由于能缘、所缘都没有,你说这个虚空产生的那个眼识,是不是跟没有产生一样?何况它不能产生。就是产生了眼识,有的话,也不同于具体的物体。具体的物体有形相有依靠啊,空本身就是无形无相,没有形状,没有数量。就有这个意识,也不同于一般的物体。纵发汝识,欲何分别?就是说它成就了你这个意识,你能去分别谁啊?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所有善知识。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佛说:“若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转发这篇正能量文章只要几秒钟,让更多人得闻佛法,即是法布施。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