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国共battle神反转,我们究竟被抗日神剧忽悠了多久(精神篇)
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共产党呢?
从嘉兴湖上的一条船,生生打出了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公鸡,差不多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既然是靠战争打出来的江山,分解开无非一是钱,二是人,三是枪。钱的问题我在开坑之前的文章里就讲过了,今天聊第二个话题——人。
前面说了,中共军队客观上讲,虽然武器拉胯,但本体是一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正规军力量,在武器的使用效率上远超擅长溃退和拉壮丁的国军,甚至赶超同时代的日军。
别觉得惊讶,就八路军那点家底儿,不得折腾,所谓“三发子弹打伏击,五发子弹打冲锋”都属于常态,武器弹药金贵的一批,自然得高效率使用。

当然,这是历史,我们在影视剧里可看不到这种情况,那家伙轻重机枪的子弹跟不要钱是的,手榴弹都能“弹幕徐进”,得亏边区造属于劣质的进攻型手雷,这要甩的是鬼子的香瓜雷,都不用动手,破片就得把冲锋在前三排的八路军全部弄死。
如果我们再把发胶这个变量加上去,把头帘子掀下来起码可以护住脑袋,战术防弹发胶,你值得拥有。
对了,有知道发胶牌子的,请把淘宝链接发我一下。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雷霆蘸酱》之类的脑瘫行为肯定都已经打预防针了,都能大概齐分辨出他们哪个地方有问题。
但如果主创的智商在线、制作足够精良,可编出来的故事却有问题,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一眼看穿了。
没错,今天我们就从华谊兄弟公司推出的几部战争电影出发,好好聊聊影视剧是如何颠倒黑白,把一堆没影儿东西演绎到栩栩如生的。
以前我讲军队历史的时候,多次提到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是根据当时种种情况,逆向筛选出来的一支武装力量,相比较征兵制的国军,八路军、解放军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募兵制,当然这是不发军饷,而是以政治感召,或者说我以前提到的“投资”的状态征募兵源。
这种情况下的军队,往往具有较大的士兵主观能动性,在作战积极性上共军具有先天优势。

比如《亮剑》的褐阳沟阻击战中,以民兵为前哨梯次阻击和六连与民兵各自占据制高点构筑交叉火力网两套方案,都是结合战场形势由基层军官决定的战斗策略。
而且,双方在制定作战的计划的时候,都直接考虑到了全军覆没的可能,换句话说,就是在已经确认可能会死的情况下,依然坚决执行战场任务,“敢打硬仗不怕死”这属于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如果感兴趣可以去微博看一个叫做江紫辰的博主,里面有不少资料值得参考。
对了,虽然这是一次看上去就送死的任务,但制定计划之前还是尽可能做好了准备,比如武器配置、阵地修筑,最关键的是有撤退策略,尽管在任务结束之前阵地上就已经没有活人,但假如任务圆满结束,幸存的守军理论上是可以从容撤出阵地的。

而同样以阻击战主要表现点的《集结号》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逻辑。
我管他叫“我不仅要让你死,还要死的毫无保障”。
具体问题就是团长刘泽水对谷子地倒的那一通苦水:我这没人用,所以你得顶上。在补充了两挺机枪和部分炸药之后,一个刚打完攻坚战、伤亡过半、没有修整、没有重武器、也没有预备队的预备连,被压上了前线一处无险可守的窑厂阵地。
按道理,九连有两套撤退方案:坚守八小时、听集结号。
但是呢,后来我们知道,直到阵地失守、所有人阵亡,也没有听到集结号,我们还知道刘泽水带着团主力跑路了,集结号压根没吹。换言之,在冯小刚老师的笔下,指挥官把一个建制残缺不全的轻装步兵连放在了敌人正面,没有友邻部队的交叉火力、没有增援部队、没有预备队、没有撤退时的接应部队……
错了,是压根没打算让他们撤退,美其名曰“你们退了,全团就得被咬死”。
在那个年代,我军整体军事实力不算太强,阻击战把部队打光的战例有不少,但这至少要符合几个规律:1、这是必死的战斗,所有参战人员是党员优先上,然后志愿报名,拼凑一支部队压上前线;2、有策应部队、增援部队或者预备队,但增援赶到之前阵地已经失守;3、阻击部队被包围,这个就没办法了。
很明显,这九连就是被拉来当救火队的,并且有集结号的撤退保证,打到最后却没听见号声,士气已经散了,这说明他们并非抱定必死决心来的。战区只有这一处环形工事,说明他们也没有侧卫力量,增援更是鬼扯。国军清一色正面进攻,直到国军第四次冲锋,防线才被从正面突破,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被完全包围。
那为什么他们要死,且死的那么憋屈呢?
因为剧本上写着他们会被放弃、他们得死,不然后面剧情就不好讲了。
剧情是说通了,但历史却不会开这种脑瘫玩笑。我党是人民的军队,是一支有现代化组织架构的军队,大家都有爱国情操,也有政治教育,懂得什么叫“舍生取义”,知道“我战死是为了更多人活”,这叫牺牲精神。
作为反馈,我军以尽可能不丢下一个子弟兵作为原则,这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直到现在,中国每年都要从韩国接回最新被发现的志愿军将士遗骨,很说明问题的。
即便不从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考虑,我们就讲点实际的。
我说过,必死的战斗一定是准备面对死亡的人来承担,这不只是一个觉悟问题,你拉着不情不愿的一支队伍,放在一个可能会影响整个战场局势的死地,你觉得他们会卖命吗?打不了几个回合,士气就会丧失,然后就会跑路,然后所有的战前规划全部见鬼。
所以,我至今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让一个听见炮声就尿裤子的人当九连指导员,这是表现我党教育有效果啊,还是我党不把人当人啊。
其次,如果强迫别人守死地,且不给任何保障,那以后是不会有人再卖命的,因为命就一条,您老不给活路,死了那不就啥都没了嘛,什么士气、什么战斗意志,都是扯淡。
我们依然以《布列斯特要塞》这部电影为例,前期守军被袭击,出现了一轮投降潮,因为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所有人都被炸懵了,投降是求生本能。稳住阵脚后的苏军开始就地防御,等待援军,这个时候是士气最旺盛的。
但当确认得知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始进攻明斯克而突围失败的时候,士气彻底垮掉,士兵们大量投降、坐以待毙,战斗结束,要塞失守。
你看,这就是没有战地保障对于军事行动的直接影响。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觉悟,对隔壁国军而言,人家就不是很在乎。
比如最操蛋的应该属南京保卫战,南京本身是一个三面环山、环江的城市,是一个很标准的死地,国军先期撤走政府机关和工业设备,我们可以理解为“为了长期抗战做准备”,与此同时依然留下了十几万刚刚在淞沪撤下来整训的部队留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守土有责”。
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当南京外线崩溃之后,蒋介石对于撤退还是死守的电文始终模棱两可,基本就是要把“首都沦陷”的责任完全丢给卫戍司令唐生智,坏人让他来做。同样的例子还有后来希特勒给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战场升元帅,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聊聊。
没想到唐生智跟保卢斯一样不接招,直接坐着小火轮溜了,溜之前也没有制定好撤退计划。
结果呢,几十万难民和守军被堵在长江口,后面发生了什么,我就不多说了。
我估摸着,大概就是国军高层已经默认南京城里的人都要死,所以相比较能不能救下在日军屠刀前瑟瑟发抖的平民、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军队,把责任推到一干二净,别影响了自己的国际声誉和地位比较重要。
山东丢了就枪毙韩馥举、南京丢了自然是把唐生智削职撸爵以谢天下呗,反正韩和唐也就是地方军阀,干掉一个杂牌出身的高官,又能推卸责任,又能清除异己,爽的不行。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1949年解放战争淮海战争败局已定的时候,桂系李宗仁和蒋介石还在愉快的争夺总统大位,就要不要和谈扯皮压价,捎带手对解放军又消灭一支“敌人的力量”在会场说风凉话。
果然,蒋介石是推进解放战争进行的重要功臣。
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一层,所以1949年唐生智战场起义加入我党,随后的30年里在军政两界都干的有模有样。
这还是中央军,一水的中央军精锐都被高层当皮球踢着玩,至于说地方军遭遇的都是什么待遇,建议可以把《我的团长我的团》再重新看一遍。
但在同样由华谊兄弟拍摄的《八佰》里,我们看到的就是熟悉又陌生的场景。
一支被国军高层实质上放弃的军队,在四行仓库打仗给租界看,我们暂且认定电影里的战争桥段都发生过,可那又如何……我们的增援呢?我们的军队呢?
哦,战斗已经输了,我们不能再死人了啊。
那您在苏州河岸摆四百人干嘛,他们的命不是命咋的。
蒋先生想作秀也可以,咱们可以把当时的那种情况,原原本本的拍出来吗?就拍国民政府是怎么把这些人抛弃,而这些人又是怎么求生的,咱捏咕到一块去也成。
后来呢,我在《八佰》影评里已经写了,把撤退写成冲锋,背面向敌当兔子却又显得无比英勇。当然,这也可以,求生嘛,不寒碜。
可是就站在苏州河对岸小别墅里的国民政府高官,趴在阳台上看西洋镜的桥段,这哪儿英勇了?士兵们一个一个死在眼前,不就是你们想的馊主意造成的吗?哎呀,我这暴脾气上来都要写不下去了。
我们看《集结号》里,是虚构的一个团把半个连不负责任的丢在正面战场,一个一个被打死却连烈士都混不上,谷子地因为穿着抢国军的棉衣被误认为是国民党俘虏,当“解放战士”送到战斗部队,又被大烙饼一通阴阳怪气,所有人直到最后才以字幕的形式,在多年后被彻底正名。
对了,这个死在窑厂的九连,在此前的攻坚战里公然违反党的纪律和军队条例,干了包括屠杀俘虏、哄抢缴获物资、戮尸扒衣等惨无人道的、突破了伦常底线的法西斯行为。里面的代理指导员是一个差点枪毙的逃兵、英勇的连长就是下达前面一系列命令、并在执行任务前跟首长讨价还价的“老革命”、“老共产党员”。
转头看《八佰》,是真实的一支残兵,以虚构的方式重新编排了包括战斗场面、群众反应,乃至军容和装备,各种历史上不存在的、没来由的英勇,和各种让人细思极恐的群众反应,生生把一支被迫在上海死守的“演员部队”变成了无畏的战士。
二者一对比,只看摆在明面上的东西,你还分得清谁是正义谁是反动吗?
就这种行为,已经变成了现代很多抗战剧的习惯性操作,中共方面的军人一定是破衣烂衫、满嘴脏话、做事不讲规矩、打仗不讲武德主儿,不管是以主角还是配角出现,大多数时候都不仅“没品”,甚至有违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力量该有的面貌,更不配称为合格的共产党人。
有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只要主角不是八路军和新四军,那就是谁沾了共军谁就倒霉的俗套。
国军这边,则是战将如云、猛士如雨,什么“攘外必先安内”那是蒋介石脑瘫,作为国军指挥官拒绝跟共军搞摩擦,那就是“民族大义”;跟共产党搞摩擦,那也是一股脑服从命令,归根结底还是蒋介石脑瘫。
我也是服了气,虽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可大敌当前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应是需要全民共识。一句“上峰命令”就可以把国民党那种防内胜过防外的小人行径包装的成“忠诚”,简直滑稽。
看多了这样的影视剧,我有理由怀疑,在编剧的感觉里,要么国军压根就没有一门心思抗战的思考,虽然这是事实,可看他们特意把国军美化成本来就不存在的样子,估计不太可能;要么是国民党高层的十年脑血栓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甚至传到了编剧主创的脑子里。
我承认,有一段时间正面描写国军是一种民间默认的政治正确,但是咱们以后也尽量能实事求是一点。
中共军队虽然说不上什么儒雅随和,但大家做事儿都是有底线的,老革命家有些口癖或者奇奇怪怪的合法爱好很正常,但不代表个顶个脑袋装屁股上,人均连最基本的情绪管理都做不到还热衷于抽烟喝酒烫头的大嗓门。
什么党的纲领、军队的纪律、政治的建设都赶不上一个基层军官的嚷嚷,这是正规军吗?就用大量的脏话乃至辱骂配上大老粗的派头带兵,能带出好兵吗?不怕那些青年士兵有心理阴影吗?手下万一忍不住半夜弄死你,你不觉得自己跟张飞一样冤吗?
真的,祖安老哥和暴躁战将是两个概念,后者能够在关键时刻给战士们打鸡血、肾上腺素直接拉满,战斗力爆表;前者就是单纯的嘴臭,是土匪和军阀的做派,而不是八路军、解放军该有的样子。
反倒是真在这么干……不对,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国军,将军们个个穿着呢子、抱着妹子、提着刀子、杀着鬼子,端着机关枪梳着大背头在战壕里摆造型。
他们葡萄美酒夜光杯、大牛排、小别墅的时候看着高雅帅气、文质彬彬,但他们手底下的可能只是一群背井离乡的壮丁,穿着没棉花的“棉衣”、杂合面窝头都吃不饱,骨瘦如柴的他们拿着破破烂烂的武器,不定哪天就要被压到某个必死的阵地上。
此时,他们不会有增援,因为他们是杂牌军,中央军巴不得他们死光好去占地盘,他们也不会有良好的战术指挥,因为他们的长官只是旧军阀,根本不懂什么叫“现代化战争”。
即便是死里逃生的中央军,他们也拿不到足够的抚恤,因为军队没有钱提供给士兵,国防预算要优先在南京种法国梧桐和修缮总统夫人行辕、空军扩编的钱得存在美国银行吃利息、高级军官的雪茄红酒大烟膏、洋房豪车小秘书都是费用。
这么一通造还能剩多少呢?够养军队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国军会大批向解放军投诚了吧?
一支要钱不给钱、要精神没精神的军队怎么带?一个第一是捞钱第二是内斗,千钧一发之际还要“清君侧”的政府怎么保?那干嘛还不投降呢?

主创们知道吗?他们知道个屁,他们只知道如何用有限的经费营造共军的野蛮和国军的“风花雪月”,凑几个帅哥美女再埋几个土炸点,骗骗农村大爷大妈和小朋友、赚了大钱分赃的目标肯定足够了。
政治?军事?跟主创有什么关系,“文艺创作要游离于政治之外”晓得伐?艺术家怎么能分左中右呢?反正恨国党和果粉的购买力那么旺盛,还费劲赚共粉的钱,不是疯了嘛。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